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文斌  郭建勋 《民族学刊》2010,1(2):13-18,160
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相似文献   

2.
仪式与宗教学派研究聚焦于宗教的起源与仪式的本质问题,而仪式与社会学派则重视仪式的角色和功能的问题,即仪式的社会功能.他们关注仪式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而存在,并如何去影响社会组织.他们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学仪式,把高度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安身立命的独门绝技,使人类学仪式研究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人类学仪式研究在荒谬中寻找逻辑的岁月一去而不复返.  相似文献   

3.
宗教仪式研究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现在仪式的定义、仪式的基本要素、仪式的社会结构、仪式的基本类型、仪式的进程和仪式的功能及象征等诸多方面,以下是对此问题的文献梳理。  相似文献   

4.
陈锦均 《民族论坛》2013,(6X):87-91
宗教仪式研究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现在仪式的定义、仪式的基本要素、仪式的社会结构、仪式的基本类型、仪式的进程和仪式的功能及象征等诸多方面,以下是对此问题的文献梳理。  相似文献   

5.
冥婚仪式是冥婚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其存在原因、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冥婚仪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一是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心理需要,还因为它有祖先崇拜作为意识形态基础;它不仅是当地婚嫁长幼有序的婚姻观的反映,而且还反过来强化了这种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6.
冥婚仪式是冥婚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其存在原因、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冥婚仪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一是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心理需要,还因为它有祖先崇拜作为意识形态基础;它不仅是当地婚嫁长幼有序的婚姻观的反映,而且还反过来强化了这种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7.
刘晓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35-136
20世纪70—80年代,仪式成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民族音乐学视域下,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为切入点和研究视角,不仅拓展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野,还使其成为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术资本,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红坎村"哈节"祭仪的深入研究,阐释哈节仪式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过渡礼仪: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者一直偏重从民俗的角度看待丧葬活动 ,而在西方民俗学家看来 ,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 ,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 ,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民俗类型学研究的发展 ,另一方面还为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为对象 ,尝试用“过渡仪礼”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与仪式的功能、意义 ,认为从习俗视角转变到仪礼或仪式视角对丧葬活动进行研究将会对民俗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仪式的效力:理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彭文斌  郭建勋 《民族学刊》2011,2(1):52-58,86
作为人类学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的仪式观念与实践,其分类纷繁多样,神:圣/世俗是仪式分类的基本架构。不过在新近的人类学研究中,仪式的分类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思维,越来越具有世俗与日常习俗的包容性。本文借助近年来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对仪式行为和近似仪式实践作一简略梳理。  相似文献   

11.
杨晓 《民族学刊》2011,2(4):60-67,95
本文关于祭萨仪式中"哆耶"展演的研究,以伦洞侗寨正月祭萨仪式为个案展开,探讨哆耶展演尚未被学界重视的两重性质:圣俗之间与声谱之中。前者暗示着哆耶展演在祭萨仪式中对人神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双重建构,后者则将哆耶置于整体仪式音声声谱中,以诠释哆耶如何与其他南侗歌谣相呼应作用于祭萨仪式,并成为其中核心音声样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中国民俗界一直偏重从民俗角度来看待丧葬活动而忽略了其亦是社会活动中的一种仪式或仪礼.本文以罗城县仫佬族丧葬活动为研究对象,试图用盖尼普等西方民俗学家提出的"过渡仪式"理论来分析其结构、特征及所产生的仪式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巴岱是湘西苗族(苗族东部方言区)对祭祀活动主持者的称呼,巴岱文化是指以巴岱作为承载者,包括所主持的仪式中的物质、制度、艺术、精神等方面的苗族文化总称。近年来学者们在巴岱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以学术史发展为线索,从巴岱文化的价值研究、仪式研究和艺术研究等方面对学术成果进行综述,并指出巴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湘西南上梁仪式语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梁仪式语是湘西南众多仪式语中的精华和代表,具有其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艺术内涵。本文对湘西南上梁仪式语的民族特色及艺术内涵的分析,提出了上梁仪式语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之政治功能等社会功能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白马藏族”中的朝格仪式进行了两省三县的全面而系统的田野考察,对“朝格”仪式的操作过程、祭具、服饰、组织形式、与其相关的口头祭词、艺术形态、朝格仪式的功能以及朝格师神的代言人与参与仪式的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详细的描写与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浙江德清县防风传说的追溯,借由神话仪式学派的理论,可以窥见防风传说的原型源于稻作农耕中的祭祀仪式。由于大洪水的降临,祭祀中的巫术失效,而逐渐蜕变为神话传说。在民间的防风传说讲述中,尽管其内在结构与象征性都暗合了大禹传说,承继了传统政治文化空间中的卡利斯玛精神,但是作为隐藏在地方的民间传说,则以喊冤的形式,表达了民间对中心权威的反抗。这一过程,折射的是防风传说的民间性转化。  相似文献   

17.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到整个2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然而直至目前,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1995:3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派的创建者。"中国民俗学派"的概念不是空的,而是在中国历史文明的大框架内进行优秀民众文化建设,从文化学研究民俗学的。此外,在20世纪我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进程中,还要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与民俗学的互构问题,以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文化学与民俗学的关系,这也正是今天全球化下多元文化格局竞相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间 ,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 ,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 ,然而直至目前 ,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 1 995 :3 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 ,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 ,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硕果累累,但也日益显示出缺陷与不足,这一缺陷与不足表现为:现象与细节的描述过多,对现象与细节的解释不够;对当前的静态描述过多,对历史的动态分析不够。有鉴于此,笔者提倡对仪式进行发生学研究,从而清晰地梳理层出不穷的仪式概念,为仪式的发生及其历史演变正本清源。本文试以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为例,分析仪式的发生及历史演变,从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把握仪式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