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呷翁姆 《民族学刊》2016,7(2):14-20,95-97
道孚藏族是康巴藏族的族群之一.在同各个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过程中,道孚藏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语言接触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由“母语道孚语”到“母语—汉语”的双语文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道孚县域内道孚藏族的母语道孚语与汉语语言接触的类型模式、接触历程、不同区域语言使用情况等因素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地探讨和分析了道孚藏族双语文化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调适等现实问题.力求通过这—特殊文化现象揭示出康巴藏区双语文化现象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同仁地区藏族小学生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以藏语为主要交流手段的藏族聚居地区,仅用母语做为交流媒介,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藏族小学生在学好藏语文的同时,必须提高汉语文水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总结了多年藏汉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以母语为先导,汉语口语优先,为读写打好基础,双语共同发展”的为期六年的实验研究,探讨了藏族小学生双语发展水平及规律。  相似文献   

3.
母语文学广义上讲是用第一习得语讲述、记录和创作的语言。这里面第一习得语也包括汉语。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汉语除外的少数民族语。我们通常讲的母语文学就是指用少数民族语讲述、记录和创作的文学。还有一个母语文学划分问题,实际上,母语文学分为母语民间文学和母语作家文学。我们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绝大部分是用少数民族语讲述和记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诗歌批评的角度来研究当代藏族诗歌的创作和发展.鉴于藏族当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相脱节的态势,有必要将创作与批评相结合,创作主体与批评主体相互对话,双向互动进行论述,通过优秀的创作来吸引批评聚焦,通过多元化批评来激励和鞭笞创作,并在文本阐释的基础上突出批评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身为台湾客籍女诗人的杜潘芳格和利玉芳,以她们在不同世代的文学出发,共同选择了立足于台湾客家乡土的女性言说,创作出台湾客家女性诗歌的典型文本。透过植根于岛屿的"女人树"情思,重在发掘诗人对生命意识的独特表达方式;借客家女人的"含笑花"形象,意在表现诗人对客家婚姻世相的描摹和反思;强调女人诗眼的观察,是为凸显客家乡土的生态忧思与觉醒姿态。钟情于女性生理特征的生命意象和植物花草意象的营造,带来杜潘芳格、利玉芳客家女性诗歌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6.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5,6(1):80-84,121-123
藏族女性形象大量出现于网络,使得其从现实到网络中发生了巨大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变迁。她们的角色地位确立过程得益于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得益于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得益于藏区旅游热和"美女热"。她们通过中青年女性形象所代表的地方文化、明星形象获得了关于对"藏族人"及其文化的认同。这也使得她们从传统社会的家庭角色演变为更为广阔空间的网络社会角色,"藏族人"的形象代表、文化传承的角色、旅游大使的形象都使得她们超越了藏族男性在互联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藏族格言诗,是集文学、政治学和哲学为一体的旷世之作,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花异葩,它出自于学识渊博,娴熟僧俗掌故的藏族学者之手,他们以其艰辛的创作和辉煌的成就,以其诗歌的美的特质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摄人魂魄,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虔诚的读者。 藏族格言诗既是文学著作,因而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政治学、哲学和宗教学的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到了哲学、政治、宗教、教育、施政、审美等学科领域,提倡为政以德,纳贤授能;勤奋学习,崇尚道德、反对懒怠,反对贪婪,反对分裂;主张观察思考,善辨智愚;洁身自好,团结和睦;表扬谦虚,批评自满;赞颂临危不惧,贬斥临阵脱逃;倡导乐善好施,揶揄横征暴敛等等,故将《萨迦格言》称之为反映藏族农奴制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不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个范畴,英汉语作为人类语言范畴中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母语为汉语的习得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其语言认知范畴原型由汉语向英语转变,因此,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习得者的英语习得效果受语言认知原型转变的影响,这种影响即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母语迁移表现在语言结构、文化语境和语言思维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7,8(4):35-38,105-107
藏族网民对数字图片、视频、歌曲、影视、游戏和小说等网络文化的喜好使得他们形成了网络文化的使用习惯、特点以及强烈的网络文化认同感.藏族网民在网络文化载体手机化趋势和网络文化消费娱乐化倾向与其他民族的网民保持着一致性.但在网络文化认同上则表现为更加喜欢选择藏族网络文化产品;更加积极参与到对涉藏网络文化传播内容、方式的肯定、批评和建议中;更加倾向于由藏人自己主导、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强烈希望涉藏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对藏族文化习俗的理解和尊重.网络为藏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在藏族网民心中逐步建立起了网络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朱霞  宋卫红 《中国藏学》2012,(3):165-170
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后,藏族汉语文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至今已经经历了3次比较明显的转型.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第一次转型发生在和平解放之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是藏族汉语文学由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封建文学向社会主义文学的当代转型,以政治启蒙为旨归;第二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以文学启蒙为旨归;第三次转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现在仍在推进之中,以文化启蒙为旨归.当代藏族汉语文学书写者试图在全球经济与多元文化背景下,表达对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认识,并显示出通过文学书写发展藏族族性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对于母语为无声调语言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声调是非常困难的,但由于汉语的声调有辨义功能,因此学好声调又是非常重要的.安多方言就是藏语中一个无声调的方言.本文以使用安多方言的15位藏族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对他们的发音材料进行了实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意象性作为中国当代油画风景创作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理想的精华,而且展现着西方绘画在中国当代油画风景创作中的发展与进步。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中国当代油画风景的意象性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孕育下不断成长。它是一种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在内涵上体现了东方文化精神,也体现了西方绘画的形式表达。本文将从构图、造型、色彩、笔法等四方面探寻意象性油画风景的审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正刚  王敏 《中国藏学》2005,(4):116-121
藏族妇女是藏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清朝时期,她们不仅在社会经济与家庭生活中相当活跃,而且在政治生活中也显露头角.此文基于对清代康区为主的藏族妇女生活的汉文史料研究,旨在探析她们在藏族社会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潘震 《民族论坛》2010,(8):54-55
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译文必然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即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可以说,力求中文认知域的意象与英译文认知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敖云 《中国民族》2010,(12):52-53
阿肯是口头即兴创作的民间诗人。哈萨克族的对唱也称阿依特斯,是哈萨克语的"ayt is"的音译。本意是争辩、辩论和申辩,由于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对唱。阿肯对唱形式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缺少确切的文字记载,到公元11世纪由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撰写的《突厥语大词典》里才有了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春燕 《西藏研究》2013,(1):76-80
康巴藏族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它以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形式反映出藏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也再现了康巴藏族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涂鸿  王进 《民族学刊》2014,5(3):67-72,128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区域性文学创作的国家,这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又加速了中国整体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地域性、区域化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也就不容忽视,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少数民族诗人,何小竹超越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诗歌的诗学规范,在诗中,他不遗余力地对单一情绪进行否定,实行崭新的复合情绪的现代溶铸,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民族精神的诗性组合里寻求诗歌意象的现代性表现;他努力拓展诗的空间,寻求着与束缚人和扭曲人的传统意识的剥离,在旧语体的否定与新语体的探索中赋予诗歌意象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他将注意力更集中在诗歌意象群落的抽象性与超越性上,并以对传统新诗的背逆,在实践上迈出了向新诗探索的坚实步履。在诗歌嬗变和剥离的过程中,何小竹站在民族文化的前沿,敏锐地将自己的艺术个性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他深刻地感悟着历史,将民族文化心理化、精神化、理想化,从而超越了时代和民族,来完成他诗歌意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泽拥 《中国藏学》2007,(3):91-100
同英国一样,19世纪的法国也同中国藏族地区有相当的历史交往,藏族文化通过传教士、冒险家、旅行者、外交官、藏族文化研究者等不同职业的人得以在法国传递。到世界局势动荡的20世纪初,法国出现了一些与藏族文化相关的文学创作,自此藏族文化以象征性的形式进入到法国人的意识中,这是长期以来法国接受藏族文化的一个结果,同时也反映出法国人对藏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藏族当代文学,也可以叫做藏族社会主义文学,或者称为藏族新文学。就其创作时间而言,从1949年至1984年只有三十五年,周藏族几千年的民间文学创作和一千多年的作家文学创作相比,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就其作品的数量而言,无论是几十行几百字的短诗短文,还是洋洋几十万言、几千行的长篇巨制,显然是也比不过浩如烟海的藏族民间文学作品和汗牛充栋的藏族古代作家文学作品;就其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创作实践而言,绝大多数不是知名学者,从事文学创作多则二十几年,少的只有三、五年,基本上是初出茅庐,是名副其实的藏族文学新兵。但是,藏族当代文学代表着藏族文学的一个新纪元,标志着藏族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大量的情歌材料证明:藏传佛教影响到藏族“拉伊”的思想内涵、歌词结构、局部特色、创作过程,影响到“拉伊”创造者的世俗行为和心理活动。藏族人民酷爱宗教与追求爱情并不矛盾,当代藏族歌曲创作应该从藏传佛教入手,探究藏族人民真正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