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山诗话》作者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绍虞先生因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兼及宋人诗话,历时五十余年,著述颇多,实为治宋诗话之巨擘。其所撰写之《沧浪诗话校释》、所辑之《宋诗话辑佚》、所著之《宋诗话考》,更为研究宋代文学批评者案头必备之书。《宋诗话考》最为晚出,钩玄索隐,考订翔实,深为学术界所推许。然此书定稿于“‘四人帮’猖狂横行之时”,囿于客观环境,势难  相似文献   

2.
也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代曹炳建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下简称《诗话》)的成书时代,王国维根据其书卷未有“中瓦子张家印”的署款,中瓦子为南宋临安府街名,故确定其为“南宋人所撰”①。不过,根据其书刊于南宋,就认其为宋人所著。证据似显不足、故李...  相似文献   

3.
北宋文人对金代文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苏轼文学在金代传播方式很多,诗话传播就是其中的一种。金代留传下来的诗话数量不多,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金代以诗话的方式来传播苏轼诗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入金宋人所写的诗话,如朱弁留金时期所著的《风月堂诗话》。二是金人所写的诗话,如王若虚的《滹南诗话》、文伯起的《小雪堂诗话》等。尽管金代的诗话为数不多,但从现存的诗话来看每一部都花了大量的篇幅(有的甚至是整部)来讨论苏轼的诗词,这对苏轼文学在北中国的传播来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一.《刘讽都官致仕》诗作者考前人所著诗话甚多,内有不少名诗佳句,历代广为传诵,至今流传不息.但若论起诗作者来,却时有歧误,不可尽信,用时更需细加辨析。《刘讽都官致仕》诗即为一例。《刘讽都官致仕》诗已佚。宋无名氏《古今诗话》中有其诗句,并说作者是谢景山(名伯初),其文曰:(宋仁宗)嘉中,刘讽和官致仕,夫妇徙居赖山。谢景山有诗送云:“移家尚恐青山浅,隐几唯知白日长。”朱公绰诗云:“谏草焚来应见史,橐金散尽只留书”[1]宋阮阅《诗话总龟》中也有此则诗话:嘉林中,刘江都官,冈州人,方年六十三致仕,夫妇徙居…  相似文献   

5.
张维屏是岭南晚清到近代过渡时期的重要诗人,也是清代诗话及诗学繁荣中的重要人物。《国朝诗人征略》是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所著的大型诗话汇编,共收录了当时一些重要的诗话和张维屏本人对一千多位诗人的评价。通过对这些评语的分析,可以看出,张维屏评诗的标准是标举性灵。  相似文献   

6.
宋蔡絛所著《西清诗话》与陈严肖所著《庚溪诗话》中均有苏东坡评曾肇《扈跸诗》的记载,但二者对于苏轼的评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前者认为苏轼此论重在批评曾肇诗用韵险僻,故谓其“唱首多辣气”;后者却举《离骚》之例,认为曾肇此诗虽押险韵,却“可谓工矣”;同时认为东坡为人“慷慨嫉恶”,断然不肯“效闾阎以鄙语相詈”,并认为蔡论是对苏轼的污蔑,是“误后人心术”之论.本文从分析上述二者大相径庭的论点入手,在结合相关材料对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倾向性进行分析和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二者产生分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珊瑚钩诗话》是宋代文人张表臣的代表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经对其诗话做过较为中肯的评述,且所论多为合 理,指出了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述之时也有所忽略,导致该评述在阐释《珊瑚钩诗话》 之时,存在些许遗漏之处,具体表现在所论诗话的卷次,作者姓名,所论杜甫诗、杜牧诗,以及与张表臣交游等方面,现将其一一 进行辨析,并加以补充和说明,以求能够提供些许张表臣个人生平及交游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珊瑚钩诗话》是宋代文人张表臣的代表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经对其诗话做过较为中肯的评述,且所论多为合 理,指出了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述之时也有所忽略,导致该评述在阐释《珊瑚钩诗话》 之时,存在些许遗漏之处,具体表现在所论诗话的卷次,作者姓名,所论杜甫诗、杜牧诗,以及与张表臣交游等方面,现将其一一 进行辨析,并加以补充和说明,以求能够提供些许张表臣个人生平及交游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一吴乔,一名殳,字修龄,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清顺治前后(十七世纪中叶)在世,工于诗,“王士禛尝以善学西昆许之”。而吴乔所撰《围炉诗话》六卷,更“脍炙艺林,其排击七子,探源六义,议论精到,发前人之所未发”。著名文士赵执信《谈龙录》曾专门述及:“昆山吴修龄论诗甚精,所著《围炉诗话》,余三客吴门,遍求之不可得,独见其《与友人书》一篇。”由此可见《围炉诗话》于当时诗坛影响之一斑,必有其“自抒心  相似文献   

10.
《诗话总龟》现存明嘉靖月窗道人刊本及明抄本,都经改窜。罗根泽先生甚至以为《诗话总龟》后集乃月窗道人所辑。明以前《诗话总龟》到底是何面貌?由于没有发现更早版本,前人难以回答。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其中第八O三卷至八O六卷为月窗道人本《诗话总龟》后集卷二十至卷五十的内容。此本的发现证明《诗话总龟》后集为月窗道人所辑之说是错误的。月窗道人本及明抄本较之《永乐大典》本现存部分多七门,约十卷,计二百余条。《永乐大典》本代表了元明之际《诗话总龟》的面貌,由现存部分可以看出,明人改窜《诗话总龟》旧本的程度和规模远没有前人想象的那么大。  相似文献   

11.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著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堪称域外中国文论研究经典。该著对我国诗话的研究尤为突出,特别是他的《六一诗话》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以"他者"的视野对此进行了创造性解说与文本批评,即:在文类辨异中凸显其诗话的特征;在文本细读中品味其美学意蕴;在范畴阐释中挖掘其理论精髓。这种研究对于中国文论走向世界,展开对话与交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与中西文论融通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宋诗话全编》中《许诗话》、《周紫芝诗话》、《王金至诗话》、《吴千干诗话》、《吴曾诗话》、《叶宀真 诗话》、《吴子良诗话》、《范正敏诗话》、《李上交诗话》等的《解题》作出了举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宋诗话全编》元《郭思诗话》、《何文诗话》、《郑震诗话》、《郑起诗话》、《吴炯诗话》、《吴处厚诗话》、《范温诗话》等《解题》中的误漏作出了举正  相似文献   

14.
《沧浪诗话》非严羽所编——《沧浪诗话》成书问题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沧浪诗话》无论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还是在中国美学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其所提出的理论对于后来时代的诗学理论及诗歌创作都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这部著作还被认为是诗话从以资闲谈的笔记体著作走向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严肃理论著作的标志,被视为宋代诗话的集大成之作,是诗话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沧浪诗话》是严羽生前亲自编定的一部完整的诗话著作,这乃是学术界的定论,从来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怀疑。但笔者经考证认为,《沧浪诗话》并非严羽所编。《诗辩》等五篇原本并不是一部诗话,而只是一些单篇的著作,这些著作由严羽的再传弟子元人黄清老汇集在一起,到明代正德年间才被胡冠以《沧浪诗话》之名,而其定名为《沧浪诗话》则是在明末。由于《诗辩》等五篇原本并不是一部诗话著作,所以学术界关于《沧浪诗话》在诗话发展史上地位的论断乃至整个诗话发展史就有重新认识之必要。由于通行本《沧浪诗话》的文本为元人所辑,故其文本价值就要重新认识,由文本差异所引出的对于该书的理解及评价的歧异也有重新认识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读了黄益元、扬军《评文研所<中国历代诗话选>》(《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和《中国历代诗话选》(下简称《诗话选》)编者的答辩文章(《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后。我觉得在《诗话选》中还有一些问题是两文都不曾涉足到的——如某些诗话作者的仕履行述问题、《诗话选》正文的标点和文字校勘问题——不能不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16.
《东坡诗话全编笺评》前言王文龙(一)从现存资料看,《东坡诗话》之名初见于《诗话总龟》前集。《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载《东坡诗话》1卷,《郡斋读书志》小说类则作2卷,称好事者据苏武杂书有及诗家者集成。元人陈秀民编《东坡诗话》《学海类编》本作《东坡诗话...  相似文献   

17.
《杼情集》应是晚唐时人卢瓌所编纂的一部"唐人诗话"。此书在宋末元初已亡佚,今由《太平广记》、《诗话总龟》前集、《诗人玉屑》、《能改斋漫录》辑得材料35条。分析这些材料可知:《杼情集》既有对诗作的辑录与评论,亦有对诗事的记载;其体例目前已无法探寻,只知其由几十条并无联系的短小文字连缀而成。较之《本事诗》,《杼情集》更接近《六一诗话》,是晚唐时期的一部"类诗话"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歌、诗事,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诗话"渊源不可或缺的材料,还代表了先宋诗话发展的高峰,成为链接先宋诗话与宋代诗话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正>宋代诗话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肇始,后继者竞相仿作,逐渐形成了固定体式。陈宇同学《〈娱书堂诗话〉版本源流考述》一文依据国立台湾图书馆藏四卷本,国图、南图所藏二卷本对《娱书堂诗话》的版本流传情况进行梳理,又在比对《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钱曾《初学集》笺注引文中脱、讹情况基础上,分析不同卷数《娱书堂诗话》间的源流关系。该文首次对《娱书堂诗话》版本作了明晰梳理,对宋诗话及宗室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聿《观林诗话》(下简称《诗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有些是道前人所未道,材料大抵典核,可资考证;评为宋人诗话中之佳本。吴聿,字子书,约南宋初人,生卒年不详,邑里自署楚东。曾居都下,家有听雨轩。诗学宗元祜,故《诗话》多称述苏(轼)、黄(庭坚),论至贺铸、汪藻。《诗话》,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浙江范氏《天一阁书目》均有著录。因传本稀少,前人很少征引。丁福宝辑入《历代诗话续编》。余读《诗话》,偶有所得,遂撰札记四则。一、“半夜钟”及其它。《诗话》引《南史》:“丘(邱)中孚喜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知“半夜  相似文献   

20.
《麓堂诗话》是李东阳诗歌理论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初由辽东籍弟子王铎于正德四五年间在扬州刊行,通过《诗话》与李氏其他文字间的呼应关系,可尝试勾画出李东阳诗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此外,传世《麓堂诗话》存在若干缺误,今以《丛书集成初编》所收《知不足斋丛书》本《诗话》为底本,对勘其他版本,结合各方面资料,共做出25处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