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徐京星作品     
徐京星1959年11月22日生中国记协新闻学院新闻专业毕业1993年调入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从事图片编辑和新闻摄影工作至今三年内在该报发表新闻照片500余幅其中《千古绝响破译艰辛》(专题组照)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中美知识产权协议签署後的吴仪》(单幅)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特别是在1996年揭晓的摄影界三大评选活动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第二届(1993—1996年度)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并同时摘取了第三届(1993—1996年度)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的殊荣徐京星作品  相似文献   

2.
有为的《孟子微》,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对西方道德的吸收,对近代新功利主义的提倡,以及对未来社会道德理想的憧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转换的标志。《孟子微》中提出的道德与“天则”“教化”说、道德与“人禽之辨”、道德与“三世”说,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对中国传统诗词有益资源的择取和现代西方诗艺的吸纳,创作了独具个人艺术特色的象征主义诗歌,给当时的中国诗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戴望舒的象征主义诗歌不仅打破了当时中国新诗“已成的秩序”,向“理想秩序”又迈进了一步,而且还丰富了西方象征主义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人被迫走上了学习西方,吸收西方文化,重新认识自我的艰难历程。随着西方文化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是当时的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保留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引进西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风格和思想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西方绘画传统是在透视和光影素描法基础上的具象绘画,融入了较多的科学成分。中国绘画传统则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凝聚成“神似”、“写意”的艺术观。中国绘画传统更讲究的是意象绘画,它采用了笔墨、比兴、程式等表现手法,充分表达了中国画家的思想、感情、意趣和志向。而且,在中国绘画传统中也渗透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积极高尚的人文精神,至今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一些文化学人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剖析,将中国哲学称为“君子哲学”,西方哲学称为“小人哲学”。以“君子哲学”为基点,中国传统政治走的是“人治”之路,以“小人哲学”为基点,西方传统政治走的是“法治”之路。这是中西方传统政治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从古代游记散文可以看出中西方古代的旅游文化特征:(1)古代中国人注重审美 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注重对外部世界的科学考 察;(2)中国古人注重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对故土家园的怀恋,表达“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 情感,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渴求走向外部世界,走向海外世界;(3)中国人有着“重义轻利”的 节操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致力于对外扩张、掠夺甚至屠杀以 谋取暴利。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思想至今在西方被看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种观念。然而,传统的“天人合一”在当时没有这样的科学性。它实际上是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种对主体与客体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我和老伴的结婚照拍摄于特殊的年代,当时我正在农场接受改造,身份特殊,后来在“文革”中我将它藏于墙缝里,才得以保存至今。对这张“特殊的结婚照”,我和老伴都十分珍惜。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西学东渐”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清王朝内部一部分开明派即“洋务派”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已认识到了自己的劣势,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的理论和实践遭到同一阵营的传统习惯势力“顽固派”的反对。两派围绕着要不要向西方学习并具体地就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的增设、派遣留学生和修铁路等问题展开“论争”。洋务运动时期的三次论争反映的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及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貌及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写真属于人物画的范畴 ,要求达到“形神兼备”。通过对写真艺术历史的考察 ,认为 :传统写真在我国绘画中是发展很早的一种艺术体裁 ,传神是写真艺术的优良传统 ,背拟是写真艺术的重要法则 ,线描和笔墨法是写真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传统写真艺术成就是由民间画工和优秀的文人画家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工笔人物画造形大多采用西方素描的再现方法,忽视了我国传统绘画的意象表现。本文从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方面探讨了我国工笔人物传统绘画重意轻形的美学理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创新和发展我国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物画的功能产生较大影响,曹植、谢赫、张彦远等人在绘画批评中都十分重视兴成教化的道德伦理作用,形成中国美术批评中的儒家传统精神。而中国古代壁画、卷轴人物画多有表现功勋英雄、帝王将相和令妃顺后、贞妇孝女的形象,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绘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外观,从视觉传达层面看,其本身也构成涵盖摄影、影视、DV等多元化文化形态中的一元。一般于其多元化的理解往往偏向于"新风格""新主义""新观念"等,而忽视了当代绘画的本体。在影视媒体等的强大冲击下,当代绘画艺术只有充分做到自足的一元,才能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艺术界,非常重视王学仲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但很少提及他的绘画作品,更绝少研究他的现代文人人物画。笔者认为,王学仲作品有别于传统文人画,也不同于数年前中国流行的新文人画,而是自成一体,可谓"现代"。王学仲的现代文人人物画,将水墨与色彩融合,创新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以及人物画题材。他将哲理蕴涵其中,赋予现代文人人物画以新的时代面貌。画面体现出典雅的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既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画艺术在迎接这一挑战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把握自身的价值存在,将直接决定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和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全球化就是要包容差异,体现多样化、多元化,民族正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无论中国画怎样“走向世界”,必须确立一个前提——民族性。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就在于它具有的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写意中的“精气神”、笔墨精神、绘画语言的高度程式化与抽象化。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国画艺术也正是在广收博采、兼容并蓄的文化激荡中,建立起了具有东方民族特质和独特审美范式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为当代工笔画的复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工笔重彩艺术在新的语境下重现生机。但因为艺术家多有着迫切的发展心理,在国门突然大开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引导,故此在对异域艺术因素的借鉴上产生了盲目性。由于创作上缺乏对传统的承接,使中国画的民族性受到了忽略。工笔重彩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因此,艺术家既要借鉴其他画种的长处,又要保持民族性;既要发扬民族传统精髓,又要表现时代特征,只有这样,中国重彩艺术的未来才会既有现代感,又能表达画家个性,并且在本质上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是一段革旧鼎新的历史进程。从启蒙期、整合期、繁荣期3个阶段,分别阐释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基本面貌及其价值取向,阐明了艺术价值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和审美取向等价值观对绘画的主导作用。同时,从绘画观念的角度,对百年来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演变做出了综合性的梳理,重新确认了艺术"美而未尽善"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9.
"写实"内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正因此,才决定了其丰富性,留给画家个人发挥空间的广阔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写实"的衍生,但它们的内涵却区别卓然。相对于传统,现当代写实在原有传统写实绘画与抽象艺术互相消长基础上,吸收了诸多现代主义成果。中国写实油画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新写实"的嬗变,呈现更广阔、更复杂的面貌,可见"现实主义"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历史发展格局的巨变,影响到方闻艺术史观的形成。在新艺术史观的指导下,方闻确立了中西文化比较的新模式,由此寻绎出中国古代绘画独一无二的书法性视觉艺术语汇和结构,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