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尔雅》在训释古语时兼及了一些当时的方言词和其他民族语言比如台语的词。《尔雅》中的汉台语“关系词”实质上是台语底层词。根据在对语言底层形成过程个案的追踪观察中得出的结论,考求《尔雅》中的台语底层词。  相似文献   

2.
学者对《毛传》与《尔雅》的关系多有论述,或以为《毛传》本《尔雅》而作,或以为《尔雅》本《毛传》而成,或以为《毛传》《尔雅》各有所本。实际,三说皆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并没有揭示出《毛传》与《尔雅》之间的复杂关系。《毛传》《尔雅》训释有同有异,固然有材料来源同异的原因,但从二者很高的训释相同率、训释连词句也相同、材料选择的趋同性等方面看,毛公为《传》时参考过《尔雅》。并且二者成书之后都经后人的增益,因而续补《尔雅》者采《毛传》与增益《毛传》者采《尔雅》的情况并存。至于《毛传》《尔雅》训释的歧异,除了材料来源不同外,训释方式不同、传抄致误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尔雅》“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五个单元中收录了大量的动物专名.这些词语是人们把主观感觉到的客体形象思维类化,并借助语言外显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尔雅》动物名词时,应该注意当时人们是如何将客观对象的物与主体意识中的感觉形象联系起来,并通过现存语言世界得以呈现.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尔雅》中动物名词,揭示隐含于其中的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直观具象思维模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单字“欇”与迭字“欇欇”应有别;“欇”与“(聶木)”形略异而实为一字。“欇”字单用,指虎櫐,即紫藤。详见《尔雅·释木》及清郝懿行《义疏》。这里不必细说。又,《尔雅·释木》说:“枫,欇欇?薄端滴摹吩蛟?“枫,木也。厚叶,弱枝,善摇。一名(聶木)。”二书说法有些不同:一,前者为迭字,后者为单字;二,前者意符在左,后者在下。”清钮树玉说:《说文系传》作“一名欇”,《韵会》重一欇字,盖本《尔雅·释木》  相似文献   

5.
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形式相同,因而人类所具有的亲属关系也基本相同。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各民族对亲属关系的理解和定义也不尽相同,甚至某个民族的一些亲属关系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被当成非亲属关系。因而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表示亲属称谓的对应词并不总具有等价语义值和语义域。因此,从语言的角度对比分析汉英亲属称谓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本文将在语言平面上对汉英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它们在分类方法、所属系统、封闭性与开放性以及语体等方面的区别,并着重分析两套…  相似文献   

6.
论实词虚化     
实词,虚词,这词类上的两大分野,我们的古人早已注意到了。训诂学的早期阶段,《尔雅》、《说文》以及汉人的随文注释,既训实词,也训虚词,只是对虚词的训释略而不究,语焉不详。到元代,就有了训释虚词的专著,如卢以纬的《语助》。明清及其以后,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杨树达的《词诠》、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  相似文献   

7.
"多词一训"是<尔雅>首创并使用得较多的一种训释方式,本文把这种训释体例中的一组被释词称为"同训词群".按照逻辑推理,一个"同训词群"应该是一组同义词,但<尔雅>很多"同训词群"中的词语之间并不具有同义关系.本文分析了<尔雅>里这种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并认为古人混淆字词,混同词的不同义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凤兰 《兰州学刊》2008,(3):198-201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具有百科性质的书目,其采取了以义类聚的编排方式,重在对词义的实际使用状态进行诠释,是对语义场理论的不自觉的实践与运用。要深入了解《尔雅》全书的价值.必须研究这些义位形成的系统,即《尔雅》全篇的语义场。文章借鉴现代语义场理论,以《尔雅·释地》为例来分析其语义系统,以探求《尔雅》语义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书,它是我国最早的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训诂材料,保存了大量的古字古义,仅它给词分类这一点,就比西方早100多年。《尔雅》对后世的训诂学也有很大影响,在古汉语和汉语史研究上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云:“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溪午,旧注未涉,时人新解都释“午”为“中午”、“正午”或“午时”。我却以为,“午”是形容词,溪午,意即溪水漫盛、湍急。我国古代夏历用干支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爿羊)。”《史记索隐》引孙炎云:“敦,盛也;(爿羊),壮也。言万物盛壮也。”夏历又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顺次至五月为午。徐锴《说文系传》“午”字条云:“五月草木并盛,衔华载实者众。”《晋书·乐志上》:“五月之辰谓之午。午者,长也,大也,言物皆长大也。”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wo semantic domains in English, kinship and vegetables, using a new procedure for triads testing, the balanced incomplete block design. This procedure allows the use of triads tests on larger sets of words than had previously been possible. Included is a table of balanced incomplete block designs for the use of interested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2.
陈煜斓 《云梦学刊》2001,22(2):68-71
20世纪末,中国现代歌词已基本建立了多元的、具有现代品格的体系.田汉是其第一次自律运动中的一座丰碑,他把现代歌词从"蜕变、崛起阶段"推向"创立、拓展阶段";他以创作的实绩和社会影响,使歌词这一艺术形式迅速得到承认,并由此奠定了歌词的文体地位;在体式的建构中,他又突出歌的个性特征,使歌词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首先分析了女性主义人类学如何重新审视亲属关系的研究,然后从两个方面总结女性主义人类学的亲属关系研究:(1)分析亲属关系研究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建构过程;(2)分析亲属关系的连续性和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在同一事故中可不考虑个人差异,以同一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该条同命同价条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死亡赔偿并不是对死者生命价值的赔偿,而是对死者近亲属受损利益的救济。死亡赔偿从扶养丧失说改采继承丧失说,赔偿标准采定型化赔偿和客观计算,体现了立法没有为了逻辑自治而漠视社会现实,但对城乡居民采用了两分法的计算标准,显然违背了死亡赔偿金设立的初衷。今后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完善必然取决于对有关利弊的实证分析而非抽象的逻辑推理。  相似文献   

15.
萧红和迟子建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拥有相同的生命意识,即自然与人平等。这种普泛的生命意识,使得她们的作品打通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界限,她们笔下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丰满多姿的样态。同时,她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死亡意识,萧红专注于不可言喻的人生命运之苦,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拨弄下完成的一个悲惨阴暗的过程:任何生命一旦诞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生生死死、生死轮回的悲剧过程。迟子建面对死亡,则有着超然、达观的态度。她把死亡写得诗意而美丽:死似乎只是别一类生的开始,生命在死亡之后还可以得到延伸。她笔下的生与死是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的。  相似文献   

16.
李晔  苗青 《阴山学刊》2005,18(5):64-68
关于儒家“亲情本位”思想的不同看法,表现着对“普遍伦理”的诉求以及走向普遍伦理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进路,体现了现代伦理学“自然性”与“社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科学性”与“哲学性”的关系,而在最根本的基础上反映着这个科学时代伦理学的特征与处境,以及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对戴震学术的评价,有一定的阶段性。伴随着自己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他在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集中点名攻驳、评价戴震学术,一方面是针对当时学风病痛而发,另一方面,则有着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推扬自己学术主张的目的。他与戴震学术主张中某种契合的主张,正是为乾嘉主流学术所摒弃之义理。戴震以训诂明义理的新学风难以拓展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在当时难以引起共鸣,皆可见乾嘉学术风气影响之深刻。  相似文献   

18.
巴尔扎克在小说《亚尔培·萨伐龙》中,以对比、映衬手法和诗情浓郁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一对在爱情沦为金钱奴隶的社会中为真情顽强奋斗的恋人,谱写了一支震撼人心的浪漫的恋曲、现实的悲歌。  相似文献   

19.
哀辞以悼童殇、吊文以慰亲属、诔文以彰德行、祭文用于典祀,它们均以亡者为悼念对象,都指向一种哀痛伤心的情感。《楚辞》中的《国殇》、《招魂》、《大招》等作,对上述哀祭类韵文的兴盛影响极大,而贾谊《吊屈原赋》这篇楚骚体赋作,更被视为哀吊文的首出之作。同时,楚骚体的“兮”字句,是哀祭类韵文中重要的句式之一;而“兮”字句与四、六言的搭配,可以增加句式变化、加强抒情效果,并在作品中起到结构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及事迹的短篇语录体散文。文本真实地辑留了孔子生前与诸弟子及时人的谈话记录,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东周时期的汉语实际面貌,而其中的称谓词语的使用亦基本反映出当时的称谓习惯及交际礼仪。弟子所使用的称谓自己的称谓词语包括自称代词和名词性称谓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