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文章主要讨论了汉语词义演变中的词义同化现象。词义同化是传统词义演变理论涵盖不了的一类特殊演变方式。词义同化依据词形变化与否和同化方向大致可分为六类 ,同化的方向与词语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2.
体用类型是指由名词引申出动词或形容词,这是汉语词义引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过去未能揭示出这种类型,是它被概括在其它类型之中。它的提出,得到当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与传统词义研究理论的启发。汉语词义引申中的体用类型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范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流行的"词类活用"说其"本用"与"活用"的关系很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体""用"的联系上。近20多年来,围绕汉语词义演变所作的理论研究,有一些是对词的非理性意义的关注,它们与汉语词义引申的理论不处在同一个平面。  相似文献   

3.
"小姐"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意义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及人们观念的变迁。汉语"小姐"作为一种称谓语,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命运"多灾多难",词义演变一波三折,几度沉浮。通过对"小姐"的语义演变的回顾浅析词义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词语语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4.
多义词一直都是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对多义词"头"、"手"、"口"、"打"进行语义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梳理词义脉络,发现汉语多义词的词义演变基本遵照人类的认知规律通过隐喻和转喻演变而来,其中身体隐喻更是直接体现了从人→物→事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多义词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可见,将认知策略运用到汉语多义词教学中,不仅能强化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汉语学习开拓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英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均使用"气味"一词,然而二者在词义、用法甚至感情色彩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尤其在词义方面,现代汉语的"气味"和现代日语的"気味"已无相同之处。根据词汇史研究方法考察古日语文献,则发现内中含有大量与古汉语"气味"词义相同的"気味"使用例句。随着语言本身的演变和发展,汉语的"气味"和日语的"気味"都衍生出新的含义,从而造成今日二者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折"的变声构词揭示了它的音义特点和历史演变。在汉语史上,"折"的原始词和滋生词始终使用同一个汉字记录,其读音则一直表现为别义异读。"折"的变声构词也反映了上古汉语词义孳乳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一般只提引申和假借。但有很多词义演变现象,无论是用引申还是假借都解释不了,本文将要研究的“相因生义”现象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0.
训诂学与现代汉语词汇学在词汇词义研究方面有本质不同,但二者有一定的内同性和互补性.训诂学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可以应用于现代汉语词义研究:有助于理解现代汉语合成词的语素义;有助于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词源意义,从而有助于辨析词义尤其是同义词、类义词的含义;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的词义演变和词义系统;有助于正确理解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成及其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现代汉语成语等固定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仿译词可以按照汉语新词的透明度、英语原词语素间的语法结构、英语原词在构词法中的不同性质、汉语仿译词的音节数进行多角度的分类。仿译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有增加新词新义;英文单词一词多义。在仿译过程中用汉语对应词的中心义项翻译英语对应词的边缘义项,造成汉语对应词词义增加;英文单词增加新义,造成汉语对应词增加新义;受仿译影响汉语产生新义语素,有的已经发展为类词缀。仿译词的大量出现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新颖、透明和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研究实践表明,汉语词类划分存在词无定类或类无定职以及循环论证的问题。汉语词类问题源于西方语言学,印欧语言的词类是一种有形态制约的句法手段,汉语没有这样的形式手段。汉语词类是一种“赤裸裸”的意义类,由于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关联,句法功能可以作为意义同类的验证手段。目前以句法功能为标准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方便,这只是一个权宜方案。由于词类是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汉语词类研究应该着力探寻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而转向直接研究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问题。  相似文献   

13.
1.归纳汉语北方方言中“郎当”一词之词义,纠正对于该词之误释;2.根据词义起源和词义引申,把该词词义分成两大类:悬挂义和摇摆义及其变体;3.揭示该词的来源:从汉代“锒铛”一词独立出来的动词,并形成了动词词义。  相似文献   

14.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除了对原文的词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有时还需挖掘其深层含义或延伸意义,以增强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5.
汉语虚字拼音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虚字 (词 )由实词虚化而来 ,是表达语法意义的 ,属形式范畴。可是虚词由实词借用而来的字形 ,不但不能反映出虚词的语法意义 ,反而常常因原有的实词义而对其语法意义的理解形成干扰。这不但对阅读形成障碍 ,也不利于左右脑的合理使用 ,对儿童和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是一个不算小的负担。因此 ,汉语虚词应当拼音化。文章同时试拟了一个汉语虚词拼音辅助文字草案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说文广义》在汉语词义研究理论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说广义》着眼词的形义变化。词形方面,他揭示出形义相近相关字的内部关系,正定字形;词义方面,他揭示出词义变化的内部或外部理据以及一些词义与汉语化的特定关系。对于词义之间体用关系的认识,是他在汉语词义理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的某些词由于词语的简缩使用而获得原本没有的义项,也就是说词语的简缩使用有时会导致词义的衍生。笔者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简缩衍生词义的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现代汉语中词语简缩衍生词义的内涵、过程、规律以及原因等,认为词语简缩也是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陆机的“意称物”、“文逮意”,超越了一般的“言意之辨”命题,形成了“物、意、文统一”的逻辑系统,作为反映论的文学观,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普适性。不过从现代文艺观及语言哲学观着眼,“物、意、文”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复杂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及文学类别,“物、意、文”之间的关联迥然不同。从遵循“物、意、文”统一,到崇奉精神创造和语言表达的自由空间,关涉到文学疆界的拓展与文学观念的扩版。无论从纵向历史演进还是从横向关联上看,任何文艺观念都有它的不完备性,这正是文学艺术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国语》韦昭注中大量存在着以复音词解释《国语》原文单音词的现象。经过统计,韦昭注中的联合式复音词1272个,占韦昭注复音词总数的47.09%。通过从词义、词性、语序等方面细致研究这些复音词,并将之与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时期乃至现代汉语联合式复音词进行比较,得出先秦时期语义的严格限制在三国时期已被打破,语义的外延在扩展等结论。  相似文献   

20.
“跑”的概念上古汉语说“走”。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的层面上,“走”在共同语表现为后起义“步行”成为“走”的基本义,本义保留在成语里,或只作为语素义用来造词,“跑”替换了“走”。广州话保留了上古义,古代的“走”至今单说单用,作根词大量造词;沿用引中义创制方言词;受普通话影响,以“跑”替代“走”在当代广州青年的口语里极为突出。研究表明:由于词义演变的复杂性,古汉语常用词在共同语和方言里的变化是不可能一致的;又由于广州方言和共同语是不同的词汇系统,表现出来的结果也往往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