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曾是法律精英典型象征的女性在现代法律社会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通过考察美国女性法官职业现状可知,司法"金字塔"男女失衡,法律精英"她世界"困境重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性别观念将法律精英视为男性,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固定范式,社会性别理论虽然阐释了法律精英"她世界"困境产生的原因,却掩盖了女性大规模进入公共领域后所具备的与法律精英相符的一系列特质.女性成为法律精英的道路并不遥远,消除对女性的隐性歧视,引入"性别定额",争取"赋权妇女"以及宣扬法律的女性特质都是当前值得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性别因素,引入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具有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则,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阈.本文认为,女性主义叙事学可以较为深入地使我们认识到女性作家在叙事时所具有的性别特点,同时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的性别因素考虑其中,从而更好地对女性文本进行解读.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把文学作品语境化、性别化,聚焦作品叙事结构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3.
情理是中国传统司法的灵魂,它促使了传统中国司法的灵活性,情理与法律共同构架了古代司法审判的法源,形成了一种法文化传统或精神,这种法文化特质并未消逝,还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司法文化。情理在清中前期诉讼中普遍适用,情理的内容既有常情常理,也有主流价值观,即"纲常礼教"。情理融入规范,参与审判,成为审判的依据,特别是在女性的案件适用中,从而构架了传统中国的灵动司法。情理的土壤,源于物质生活条件,源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源于与多元文化共生的多元观念。  相似文献   

4.
分析指出,女性关怀伦理学建立在女性主义基础之上,并随着女性主义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从女性关怀伦理学的视角,从伦理关照下的贝基和缺乏关怀伦理的法伊两个角度,探讨造成两位女性不同命运的缘由,从而指出关怀伦理秩序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矜恤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特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古代家族主义和泛道德化的产物.矜恤思想对传统法制的影响体现在立法中,同时也贯穿于法律制度设计与司法实践领域.其在法律原则方面体现为追求立法简省、对特殊群体刑罚的减省和区分犯意、奖励自首;在律其中体现为赦宥、录囚、恤囚和存留养亲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还有案件的上诉与复审以及对死刑的复核复奏.矜恤思想的现代化意义主要在于其揭示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体现的刑法谦抑底蕴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西风东渐 ,性别视角进入了文本的阐释领域 ,它带来了文本意义的增值。基于传统文学的男权特质 ,它的运用主要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男性性别立场的批判。它根植于文本作者的性别属性 ,尤其是社会文化性别属性。这一属性所携带的社会、文化、阶级的内涵也使性别视角具有综合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性别反省向度的一部小说,本文从观察小说大观园女儿国中的群体生命面向的特色,以及此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层面入手,并参之以西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观点,以呈现女性文化的特色.<红楼梦>所构建的"女性文化",呈现了一个"审美"的生命面向,此中人的存在或者是从事的活动,都带着一种当下的、偶兴的,以及充满意趣的审美性.他们也用这样的美感来观照自己与他人,所以,群聚本身并不明显地通向一个具有如传统儒家价值的目标意义.而也在这样的审美特质上,他们彼此之间也发展了一种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的"体贴"关系.在这种关系里,他们有别於父权的上下名位序列的关系,而构作了一个平面网络关系,彼此之间互为主体,当他们以对方为主体而全心挹注在对方身上时,温暖的情谊便在其中流动.<红楼梦>呈现的女性文化对比著男性文化总带有较多的理想色彩,因为那是一个超越了名位阶级的人人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以及不带功利与道德价值判定的审美世界.自然,我们也可从中解读出文本中对於传统男性文化的反省,以及对於女性文化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对建构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女性主义运用解构理论在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女性特质的解构和语言的解构三个向度上,对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质疑。女性主义在颠覆和解构的同时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解构游戏中,而是非常注重女性批评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美国理论法学家伯尔曼曾断言西方人正经历着一场整体危机,并认为这场危机的触发原因及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法律信仰的缺失.该论点引发了中国学界对法律信仰理论争鸣的滥觞.由于法律史学的研究主旨总伴随时代主题的变更而推演,故此,学界对法律信仰问题的普遍关注势必引起法律史学研究主旨的再次更迭——即从单纯的辨章学术与考镜源流兼及培育公民法律信仰转变.其间,从所习见的法文化传统中发掘法律的权威性、维护公平正义的特质以及厘定传统论点的误区等,均为提升公民法律信仰的有效手段,亦为当下时局对法律史学研究提出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描绘了在男权社会阴影下祖孙三代女性的生活故事。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关怀伦理学切入文本,从女性声音、女性关怀、伦理诉求三个方面探讨作者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女性主义伦理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