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有这样一段话: 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日《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曰《金陵十二钗》。这段话旁边,有一条评语曰: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据专家们考证,《风月宝鉴》确有其书,曹雪芹是在《风月宝鉴》旧稿的基础上加工写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简称《红楼》),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简称《十二钗》)、《情僧录》,凡五种书名。为何有这么多书名呢?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是曹雪芹在创作时就曾因侧重的内容不同而用过几个书名,如《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红楼梦》等;二是在评点中又出现了各用其名或混用数名的现象,如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脂砚斋仍  相似文献   

3.
关于两书合成《红楼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绍良、杜春耕提出《红楼梦》是由《石头记》、《风月宝鉴》两书合成的观点是能够成立的,《红楼梦》中有许多两书合成的痕迹。文章从《红楼梦》中的“石头”旧事;“假作真时真亦假”;爱情故事的错位三个方面对此观点作了深入地探讨与论证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故事已经深入人心,“风月宝鉴”就是借用了佛学白骨观的思想,它源自佛学思想,而作为佛学经典的《俱舍论》,则十分形象地传达了“风月宝鉴”里面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俱舍论》第六品详细介绍了“白骨观”(《俱舍论》用的是“骨锁观”)的修法和作用,专门用来对治各类贪欲的方法。今天,这种方法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过多种异名。如第一回就列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末又曾出现过称为《金玉缘》的本子。但最通行的是《石头记》和《红楼梦》二名。而其“本名”,则为《石头记》。在甲戌本第一回正文中《石头记》三字旁,脂砚斋即批曰:“本名”;程伟元《红楼梦序》亦称:“《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说《红楼梦》的“本名”是《石头记》,除上引脂批和程序可作重要证据外,还有两条佐证:其一、《红楼梦》第一回所列诸书名,首先出现者为《石头记》;其二,《红楼梦》早期抄本大多称之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相似文献   

6.
霍克思英译的《红楼梦》(前八十回)艺术成就很高,引发了很多研究。范圣宇的英文新著《译者的风月宝鉴: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霍克思的〈石头记〉》旨在考察霍译艺术胜境的生成基础(译者的汉学素养与版本校勘)、具体表现(翻译中的音、形与风格、玩趣与想象以及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引用)和生成过程(基于翻译手稿等一手文献的翻译修改),挖掘霍译本身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作者在书中论及或躬行的很多理念与方法颇有启发价值,如翻译生成研究、以经译经的理念、翻译游戏观等。作者长期沉浸在霍译《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通过反复的译文细读以及对霍克思翻译手稿、翻译笔记等一手文献的通读,再加上校勘霍译《红楼梦》汉英对照版的经历,造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红楼梦》翻译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7.
用以经解经的方法、以《红楼梦》的几个题名为切入点就其多层丰富的内蕴进行还原式的观照和解读:《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对应的是文本对女子和青春的颂诗与挽歌;《石头记》则外化了作者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惭愧、悔恨和超越;而《情僧录》和《风月宝鉴》则凝淀了作家对世事人生的哲理性沉思。  相似文献   

8.
邓美华 《南都学坛》2003,23(2):41-46
《风月鉴》成书于嘉庆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属《红楼梦》早期仿作之一。小说书名出自“风月宝鉴”,继承了《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方向,在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上与《红楼梦》相仿。所不同的是,仿作中主人公的遭遇,对情的参透,更多表现的则是一种“常人之家”的气息。《风月鉴》模仿的路数无疑已预示了之后大量狭邪类仿作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学术界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发现了一套清代的《石头记》抄本,派专家做了学术鉴定和考察,这个抄本是迄今发现12个早期《红搂梦》抄本中价值最高的本子之一,文本内容很多地方独出异文,这些异文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笔、真笔,解决了一些《红楼梦》版本校勘的问题。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这部《石头记》。文章作者在圣彼得堡目睹了《石头记》抄本,与中华书局的影印本尺寸不同,这部《石头记》宽如同常见书(18.5cm),而长度却像《辞海》等大型工具书(25.5cm)。这套《石头记》共5函,每函7册,现存35册,一般每两回订一册,但也有少数三回装订一册,还有一回订一册的。第五回和第六回装订的那一册遗失了,这很可能因为第五册里有“册子”判词和“红楼梦”曲子,预示十二钗的结局,更能引起阅读兴趣,被人借阅未还而失去。这部抄本没有第八十回,最后一册只有七十八回和七十九回,事实上,八十回的内容包含在七十九回中,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尚未分断,也说明这个抄本所依据的底本应该是时间比较早,当在曹雪芹去世前后不久。此外,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虽然分开了,第十八回却只有标回而无回目的具体文字,属于早期抄本的特征。抄本的纸张是已经写有文字的纸反过来在背面抄写,册页上还有红色点断的痕迹和名宁旁边的红线标记。  相似文献   

10.
<正>一部《红楼梦》,让人百读不厌,单说其命名的艺术,就叫人回味无穷。先就书名来说,原名《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金玉缘》记金锁与宝玉相配的姻缘,《金陵十二钗》则明指书中十二女主角的  相似文献   

11.
《石头记》庚寅本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外证、内证、理证、旁证、反证等方面作综合考辨,可以肯定,新近发现于天津的庚寅本,确是一个《石头记》清代抄本。庚寅本之发现,不仅填补了"脂本"乃至"佚稿"之文献空白,也为现存版本考证鉴定提供出十分重要之学术依据,为"列藏系五本"乃至整个《石头记》版本源流考辨梳理提供出极具价值之文献参照。从版本研究史之角度观,庚寅本之发现,也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甲戌本、"庚辰本"发现以来红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文献收获。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3.
赵冈的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红学代表著作《红楼梦新探》(增订本《红楼梦研究新编》)《红楼梦论集》之中。从这些研红著作中可见,赵冈的红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曹雪芹家世生平以及版本考证两个方面。赵冈勤于搜集版本,详于比较文字,且时有新发现,其整理文献的系统性远胜于同期港台及海外红学学人,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文彬先生的红学著作向以短小精粹、言之有物、贴近文本、贴近读者见长。其新著《感悟红楼》是这种研究方向的代表。面对目前存在的将《红楼梦》研究泛娱乐化、非文学化、非学术化、神秘化的倾向,我们应该提倡胡先生这种"辅导读物"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胡文彬的红学研究大体可用"两点两论"来表述。所谓"两点",即两个基本关注点:一是《红楼梦》与红学传播交流史,二是《红楼梦》版本包括抄本与程高本研究;所谓"两论",即"红楼人物论"和"红楼文化论"。"两点两论"可谓胡文彬文学批评观点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胡文彬解悟《红楼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 ,关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便源远流长。众多论者从《红楼梦》与中国文学作品的比较 ,《红楼梦》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 ,《红楼梦》作者与中外文学家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总结了文学的流变过程 ,分析了比较中折射出的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杨宪益、戴乃迭所译的英文本ADream of Red Mansions堪称《红楼梦》英译的上乘之作。本文从中西思维的差异视角,运用韩礼德的篇章衔接理论,挖掘英汉语篇在衔接上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揭示汉英主语省略差异的深层成因。  相似文献   

18.
在红学史上,纸质红学文献的优越性十分明显。近二十多年,出现电子红学文献是信息社会文献载体进化的必然产物。各种红学文献载体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相互匹配、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Halliday的语域理论模式认为语域是语言的功能变体,语域理论模式的三要素是语场、语旨、语式。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从语场角度出发,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这是它的基本话题,而它的大环境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逐渐走向哀亡,在这个基本语题和大环境下又衍生出相关分话题及小环境;从语旨角度出发,语旨支配语篇的人际功能,表达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从语式角度出发,主要体现在儿化音的运用、音系的韵律特征以及修辞格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具有许多独特艺术特色的诗歌。与一般诗歌的特性有所不同,《红楼梦》中的诗歌兼备形美、意美、音美,堪称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探讨,旨在说明进行诗歌翻译时既要对原文信息转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恰当处理,又要使译文具备与原文相同效果的阅读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