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汉代广西有了大规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铜器,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三国到隋代,广西俚人、僚人大量铸造硕大的铜鼓,使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大量史实说明,唐代以前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在开采铜矿、冶炼铜、铸造铜器方面都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肯定了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存在,论述了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特征及分期。对“青铜时代分期”和“青铜器分期”的区别与联系,青铜时代和青铜器的具体分期,也有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商代青铜器以其神秘,威严,庄重的气势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最终穿越历史的长河,在现代人的心里扎下难以磨灭的痕迹!然而假如我们深入的了解那个时期的文化,便会意识到,在商代青铜器的宗教意义是大于审美意义的。而且大都是森严残酷的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严格的说,古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创造了这种威严肃穆的视觉征服力。文章从商青铜器的起源及发展入手,外在表现特征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深入探讨商周青铜器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宗教意义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以前优人的优笑表演中,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要素用口语说故事,已经有所表现。由汉至隋,俳优表演中说的特征被日渐放大,与口头小说合流,在以娱乐为主的同时又增强了故事性,成为俳优伎艺中的一个独立表演项目俳优小说。俳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特征,是唐前说话伎艺初步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汉代已是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但是,两汉时期,还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存在,尤其是在手工业中的奴隶劳动,更占有较大的比重。那么,汉代官营铜铁业中的劳动者身份性质如何?劳动者结构中有无奴隶劳动的存在?其生产关系的性质如何?以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汉代的社会性质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是极为有益的。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官营铜铁业中劳动者的结构,并对其做出阶级的分析。汉代官营铜铁业中的劳动者构成,主要是工匠、卒、刑徒和奴隶。  相似文献   

6.
刘柳 《南都学坛》2004,24(4):11-12
汉画中舞蹈具有飘逸、轻柔、热烈奔放、神秘、舞乐百戏杂陈等艺术特征,反映了汉代舞蹈已形成了我国古代舞蹈的独特民族风格。汉画中舞蹈的艺技并重、道具起舞、“纤腰长袖”、诙谐逗趣、拟兽舞蹈、形神兼备等表演艺术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探讨汉画中舞蹈的审美规律,可以为建立现代民族舞蹈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汉代官营铜铁手工业十分发达,分工细密、产品精巧,成果辉煌,这与汉代官营铜铁手工业的官僚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大致说来,汉代官营铜铁手工业机构主要有工官、铜官、铁官。三官之下,吏职设置周密、管理有条不紊。其吏职中的护工卒史、护、太仆监工掾、盘长的设置情况,尚有疑点。试加考辨,以期有裨于对整个汉代官营手工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深入研究。护工卒史的简称还有“护工史”(《汉金  相似文献   

8.
汉代社会对河东地区中条山一带的铜矿进行大规模开采,在此基础上,河东的铜器铸造业兴盛,产品既供应本地,也销往关中以及河北地区,为官府及贵族所青睐。在汉代的铜产业链条中,河东本地侧重于铸造生活类铜器,并且担负着开采、冶炼的重任,为河内、河南的铜兵器生产提供原料。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显著地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首先得益于先秦时期河东铜矿长久的开采历史,其次得益于东周时期铜矿石冶炼新技术的引入。  相似文献   

9.
我国汉代工艺设计无论是对器物造型、功能及神韵的设计,还是对造型与功能的结合处理,都反映了其“人性化”设计特征。现代设计也应贯彻人性化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价值观念,在设计中把握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设计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初,文物管理部门及考古工作者对云南省江川县星云湖畔的李家山古墓群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发掘,约20年后,又对该地区进行数次成规模考古清理,先出出土大量具有典型古滇国文化特征的各类文物,其中,以"牛虎铜案"为代表的青铜器不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且文物价值尤为珍贵。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依据文献学、考古类型学与现代图像学等方法,从李家山青铜器的造物创意、制作方法、器物形制以及所附载图像、纹样的题材内容、装饰手法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揭示其工艺成就、图式特征以及对当代工艺美术创作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秦汉铜器的一体化可划分为秦至汉初、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打破了先秦族群铜器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与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建立有关。第二阶段主要为铜礼器的一体化,与汉武帝的铜政即工官专控有关。第三阶段主要为实用器具的一体化,与铜器制作的放开、私家作坊的涌现所导致的产品商业化有关。不同阶段的铜器一体化程度不同:秦至汉初处于雏形阶段,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进程加速,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不少七言诗。这些诗歌,不仅宋代以后的考古学著作时加收录,而且,明人已经将其编入汉代文集中。考察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可以发现,不少诗歌句句押韵,其结构形式已相对固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汉以前七言诗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从礼器到日常用器--论两汉时期青铜容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史的重要时期,其间青铜容器完成了从礼器到日常用器、从周制转变为汉制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器类方面,传统礼器逐渐消亡,日常用器种类增多;纹饰内容方面,从以神仙世界的灵异纹饰为主逐渐过渡到以人间的吉祥图案为主;铭文的内涵也由物勒工名转变为吉祥语言.从总体上看,西汉早期青铜容器还处在周制阶段,西汉晚期汉制才得到确立,西汉中期为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4.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虽然是一种民间工匠的集体艺术创造,但她同样折射出汉代的时代精神。铺陈美则是汉代艺术共同的美学风格,也是汉代画像石,包括陕北汉代画像石突出审美特色。以铺陈美的艺术风格,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人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深刻地表现了汉代艺术整体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5.
秦汉以后,吴地冶金业持续发展。汉、六朝吴地的冶铜、铸铁及炼钢都十分发达,处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手工业。从汉代起,丹阳郡的铜镜即著名,吴郡发展为铸镜中心。炒钢、灌钢和百炼钢的发明,都是中国冶金史上的重要创造。唐代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吴地有色金属采矿的坑冶与产量更有了大幅度增长。润州排名为全国第三大冶州,青铜镜、金银器皿等精湛的金属铸作多被朝庭列为贡品。明清时期苏钢的生产盛极一时,吴地金、银、铜、铁的许多优秀传统工艺品制作技术流传至今,并被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汉代艺术是象征型的艺术,无论诗赋、乐舞、画像石还是明器,都以其数量的巨大来表达潜在的审美情感。这种数量的巨大主要表现在繁复与堆叠的创作手法和丰富多彩、驳杂并兼的创作题材上。汉代艺术之美是"崇高"的,其"相位"更接近于"壮美",这种独特美学风貌是由汉代社会思想状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李立 《南都学坛》2007,27(4):10-13
汉人对桑女采桑活动的描绘,在诗歌和绘画的层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种超越于一般生活的唯美意义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创作。“桑笼”虽小,但其小巧而精美的造型与刻画,从一个侧面表现和反映了两汉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的生成,显示出汉人在继承前代审美传统基础上的变化与求新。其生活基础是汉代家族生活和庄园经济,而其艺术基础,则是与之相适应的汉代“庄园艺术”。是汉代“庄园艺术”之乖巧、灵动与精美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追求,给予了这种审美情趣以新鲜的活力和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王四朋 《南都学坛》2010,30(4):24-27
南阳汉画像石的视觉表现语言,利用"通感"来表现听觉的音乐感,利用"频闪"来表现听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常常让人感受到听觉艺术的魅力,并给人以音乐般的独特审美感受,从而表现了汉代艺术的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