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黄宗羲在继承先秦思想家的基础上,对一家之法与天下之法进行了区分,明确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强调治法对于治人的优先地位。他对理想的治法做了具体的设想,主张设置宰相,建立学校,恢复方镇,以外在的形式来限制君主的权力,从而使其认识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黄宗羲并没有否定君主制的合法性,其治法主张最终仍然滑向了对治人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将中国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作一比较,从中窥探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和政治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民本”思想的产生,可追朔到西周的“敬德保民”,而“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正式排座,则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际。这以后中国的开明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看,“民本”的思想主要精神不外乎;民众是社稷之根本,天不可畏民可畏,故欲得天下,需先得民,而欲想得民需先得民心。西方民主理论的出现有个过程。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所谓民主,只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所理解的多数人统治的形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是以自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治法”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法和治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思想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历代儒家大多注重治人,黄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为了准确把握黄宗羲对治法和治人关系的认识,通过运用文本还原和中西比较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治法的主要内容,得出黄宗羲的治法主张最终仍然滑向了对治人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基本命题出发,提出了法乃“天下之法”,“一家之法”乃“非法之法”,变“一家之法”,行“天下之法”等具有近代民主因素的法治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研究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不失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解读大多从民本思想的极限或民主思想的启蒙入手。通过解读《明夷待访录》以及相关文献后发现,黄宗羲实际上是一位坚定的反君主专制者。他设计了诸多政治制度旨在制约专制君主:恢复丞相制度、立法制度、学校制度以及央地关系制度。从这些制度设计背后可以看到,黄宗羲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抬高绅权来制约君主的专制皇权。通过与既有文献的讨论得出黄氏并不是民主思想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一直以来就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他对君主专制的反思与抨击,让后世不少学者因此而认定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属于西方式的民主思想。这遭到了另一些持“民本论”观点的学者质疑。“本”“主”之争由此贯穿黄宗羲政治思想研究始终。这样的争论之所以难有结果,关键在于学者们把关注的重点仅仅放在其政治思想上,而没有去挖掘其思想背后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7.
如何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的民权思想进行接转,这是梁启超晚年民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晚年的他对传统民本思想“淬厉其所本有”,“采补其所本无”,将之与西方的民权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接转。梁启超将中西文化融通化合,并以此探索中国民权政治的进路,这对中国当下如何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人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传承上古民本思想,赋予“民”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他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作为情感基础,以“富民”作为经济诉求,以“为政以德”作为政治理想,以“有教无类”作为教育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把殷商的民本思想传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未离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的窠臼。儒家虽然肯定君主制度,但其与君权之间亦有着一种内在的紧张。从民本进至民主, 符合中国文化实现近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为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寻找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源头,准确把握其对前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运用系统分析、历史与逻辑统一等方法,得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是中国古代所素有的重民爱民的民本传统、陆王心学对人的主体意识的高度重视、东林党人所提倡的经世致用学风和对君主权力试图进行制约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梳理论述。文章从黄宗羲本人生平经历入手,主要论述其法律思想。为了实现理想,他揭露君主专政的弊端,提出以"法治"限制"君权"的一系列主张。  相似文献   

12.
贾谊充分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并将民本思想与他的理想政治制度——礼治——结合起来,认为“得民”是礼治的目的,爱民是礼治的本质,同时,他将“得民”、爱民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之中,在将民本制度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制度的民本化.  相似文献   

13.
政治合法性是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古代社会把政治合法性基础归于自上而下的天命以及与这种天命相应的内在德性。近代西方的政治合法性理论进一步提出了主权在民的“公意统治”和代议民主制的“法理型统治”。本文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的“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人本思想的理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制度设计做了比较分析,指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能够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原则,这与儒家传统的"民贵君轻"说法有根本区别;他明确指出,"官者,分身之君也",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君臣观;他称一家之法为非法之法,而真正的法是天下之法,具有国家宪法的性质;他还提出要"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具有现代议会的某些功能.这些都表明,黄宗羲的社会政治的思想确实具有民主性,他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在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多有论著行世,“工商皆本”属于经济思想的范畴,是他的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一般论者则涉及较少。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条件、思想渊源以及重大意义诸方面略加剖析,以就教于各位学者。 一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分反映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经济思想的名著。在这部“怪书”的《财计三》中写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  相似文献   

16.
论黄宗羲的社会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夷待访录》是集中反映黄宗羲社会理想的重要著作.全书针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分治之以群工”、“立‘天下之法’”是代表黄宗羲社会理想的几个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18.
刘晗 《南都学坛》2006,26(5):6-8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是“君权神授”和“君权天制”,其理论的实质在于借“天”言“人”,为君权至上作论证,成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推行儒术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董仲舒的天人理论,重视“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社会机制,对君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戾太子反对汉武帝及其用法大臣依据《公羊传》而实施的征伐四夷的开边政策与用法严苛的血腥政治。从“私问《穀梁》而善之”入手,可知戾太子反对汉武“多欲”政治的思想前提是《穀梁传》的“民本”意识与“亲亲之道”。同时,他还继承了《穀梁传》维护礼制的思想,能够长期恪守为臣之道。对戾太子思想与人品的某种认同,成为汉武帝迟迟不废太子的原因。在戾太子思想及其悲剧结局的作用下,内心经受激烈振荡的汉武帝最终完成了政治上的“守文”转向。  相似文献   

20.
如何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的民权思想进行接转,这是梁启超晚年民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晚年的他对传统民本思想"淬厉其所本有","采补其所本无",将之与西方的民权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接转。梁启超将中西文化融通化合,并以此探索中国民权政治的进路,这对中国当下如何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人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