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晚唐小品作家创作出众多内容充实、技巧成熟的小品文,使小品文于晚唐形成一个创作高潮。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承继者,晚唐小品作家不仅在创作理论上取法韩愈、柳宗元,在创作实践上对韩、柳也多所借鉴,尤其是在文体革新方面,他们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革新精神,除对韩、柳自创的新体及革新过的文体进一步加以革新外,对碑、箴、赋、颂等传统文体也进行了或由骈至散、或由骈散结合而至全散的革新。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对韩、柳不曾运用的疏、吊等文体加以革新,弥补了中唐古文运动遗留的空白,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风日趋艳丽,镂金错采,炫人眼目,这种诗风和晚唐,五代婉约词的艺术风格有着至密的亲缘关系,并对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唐缛丽诗风的主要代表是李商隐,他的诗歌,特别是它的爱情诗歌,艳情绮思,深细婉曲,缠绵悱恻的艺术风格,对同时代和后代诗词影响颇大,从晚唐至宋初,直到清代,有不少诗人在艺术风格上效法他。不但诗人如此,就是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也都接续不断地向他学习一些艺术表现手法。晚唐的重要作家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温庭筠的诗风近予李商隐,而他的词十之七八是写恋情的,绮丽婉弱的格调,尤其与李商隐酷肖。说温李齐名,主要是说他们某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比较相近,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李商隐的爱情诗主要是无题诗,这可以说是他的首创。他也有几首摘取首句数字以为题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中有调和江西体和晚唐体的内容,为有识之学者所公认,不无遗憾的是,学者们对此问题均未能展开论述。在江西体和晚唐体弊端显现于诗坛之际,白石学之而皆对其不满,左归右箴,以矫其失;调和两派,以为己用。无论是白石的诗作还是词作,皆能出入于江西与晚唐之间,以晚唐之韵致挽江西之拗涩,以江西之刚健救晚唐之浮滑。在南...  相似文献   

4.
历代诗评家谈到晚唐诗坛,无不一言以蔽之曰:“诗风衰敝。”然而清代大诗评家叶燮说:“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叶燮以秋花的幽艳晚香之韵喻晚唐诗歌,可见晚唐诗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5.
魏野诗风归属晚唐体还是白体,在宋代就存在分歧,今人的论述也相对模糊,这涉及到对宋初白体与晚唐体内涵的理解。事实上,语言是否浅易,是否多唱和之作,是否多抒闲适之情等,并非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界限,叹老嗟卑的悲哀情绪也不是宋初晚唐体的特色。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根本界限在于创作理念的不同。白体主张"见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晚唐体主张"象生意后",苦心经营,锻炼景联与颔联。其中前者强调对景能赋的写实,后者注重缘情布景的营构。质之魏野诗作,则明显属于晚唐体。考辩宋初白体与晚唐体不同的创作理念,是深入认识宋诗发展演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晚唐咏史。讨论人体式上看,以七绝为主,次为七律。从手法上看,或隐括本传,咏其得失,或借古抒怀,讽时刺世,或评史论人,独抒己见,表明了诗人对咏史题材的运用自如。在感情上,所有咏史之作中都普遍存在一种明确倾向,即对历史的伤悼与反思。可以说,历史的悲剧时至晚唐才第一次被如此大量而集中地吟咏唱叹。晚唐诗人在伤悼历史的同时,更对历史进行着深刻的反思,而反思也同时增添了伤悼的力度与深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晚唐的时代精神、文化精神及晚唐诗人的心态都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与盛、中唐社会相比 ,晚唐社会政治更为黑暗 ,晚唐科场更为腐败 ,士大夫精神也日趋萎弱。因而 ,其诗歌中的苦闷非常之多。作为晚唐时代的重要作家 ,温庭筠诗歌就集中展示了晚唐时代的社会生活 ,尤其是文人们怀才不遇的愤怒与生不逢时的感叹。  相似文献   

8.
“晚唐”、“晚唐体”及宋人对唐诗的分期涉及宋人对唐诗的理解问题。本文就“晚唐”、“晚唐体”的源流进行了考证 ,并论及了与之相关的宋人分期唐诗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兆胜 《河北学刊》2006,26(1):126-136
林语堂酷爱和痴迷明清小品,将它视为精神和灵魂的源头,这是其他中国现代作家所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 主要与周作人的倡行、小品文的特质、作家的性情及对当时文坛的不满有关。明清小品帮助林语堂确立了生活的艺术观,赋予了他幽默、性灵和闲适的审美趣味,强化了他对常识的尊重等。林语堂对明清小品的超越意向在于:具有更多的现代思想意识,更富于放逸、自由和优雅的气度。当然,过于崇信明清小品使得林语堂因袭大于创造,还由于躁动大于静穆,林语堂就不能像明清小品作家一样对物性和天地道心有更深刻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风在北宋初期曾风靡一时,后在诗歌复古运动的冲击下,才渐告消歇,但到南宋中后期,诗坛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过程,久已销声匿迹的晚唐诗风又重新兴盛,且欲取“法席盛行”的江西诗派而代之。在晚唐诗风的复兴过程中,杨万里起了领军作用。杨万里初学作诗,本从江西派入手,但随着江西派诗歌流弊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不满,杨万里本人也从自己尴尬的创作处境中痛感到江西诗法对诗人艺术创造力的扼限,于是脱出江西诗派,转而提倡与江西派诗歌审美趣味迥然不同的晚唐诗风。他不但提出“去词”、“去意”而求“味外之味”,以及“诗非文比也,必诗人为之”等系统的诗歌理论,为晚唐诗风的复兴极力张本,而且以其诗坛盟主的身分有意识地引导当时的诗人在创作上趋同于晚唐诗风,以此扩大反江西诗派的阵营,彻底转变当时诗歌的流向。所以,“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  相似文献   

11.
与追求完美的传统审美思潮相反,晚唐诗人大量以残缺之景、破碎之象入诗,营造凋敝、破败、荒凉的意象,这种末世情怀表现为残缺情结。残缺情结的凸现,一方面是由于受老庄取法自然,强调和谐的美学观点的影响,晚唐的破衰与残花缺月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也与山河的破碎,士人心态的衰老、凄凉相适应。晚唐诗人的残缺情结折射了岁月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相似文献   

12.
郑谷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与当今文学史所列举的几位晚唐名家相比,他或许只能算作一位二流诗人。但是,在晚唐诗歌史上,他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如纪昀所言:“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足为晚唐之巨擘矣。”对郑谷的诗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晚唐诗歌,而且也会加强对晚唐一些一流作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晚唐的诗歌创作,向来为不少的论者所鄙薄,被贬为唐诗末流。如严羽所谓:“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沧浪诗话·诗辨》)这个评价是不公允的。诚然,唐末社会动乱,政治腐败。作为这一特定时代的反映,晚唐诗作再也没有盛唐时期的雄浑气象和博大胸怀,直面人  相似文献   

14.
对于晚唐绝句,历代诗论褒贬不一,褒之者认为晚唐绝句艺术极大丰富,所谓“法莫备于唐人,中晚尤妙”。①贬之者则认为晚唐绝句之失恰在过于工巧,刻露而失浑成意味,明人胡应鳞批评晚唐绝句“大露筋骨”;所谓“愈工愈远,视盛唐不啻异代”;②又云晚唐绝句:“书情则怆...  相似文献   

15.
小品文的起源大致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典籍中所见之小品文多寄生于其他文体之中 ,这些小品文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历史小品、时事小品、轶事小品、讽刺小品、隽语小品、抒情小品、志怪小品等七种类型。从数量上看 ,历史小品、时事小品、轶事小品、讽刺小品数量较多 ,且贯穿先秦两汉整个历史时期 ,抒情小品和志怪小品较为晚出 ,大约到汉代才出现 ,显得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文艺迈入中唐,犹如人到中年,理想的憧憬渐次淡漠,现实的困扰与选择成为首要的人生课题。中唐以来的文艺因日渐“倾斜”的社会变化,而染上了苦闷与沉思的色彩。与此相伴,带有浓厚世俗气息的文艺却在逐渐崛起,这是正统士大夫心理所致,亦受日益昌盛的市民意识影响。中国封建文艺的走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盛唐之音”为极致的封建前期贵族文艺,逐渐向后期的吐俗地主阶级和市民文艺嬗变。这一变化过程始于中唐,展开于晚唐五代,最终形成宋、元、明、清的文艺主流。中唐文艺作为中国封建文艺的转折,它的苦闷与沉思特色已为人们认识,而从沉思转向求索的晚唐五代文艺,在展开后期封建文艺的地位却鲜为人道,本文拟从两个文化层面去审视和论证这种展开的意义。一是开始转变的地主阶级文化层面。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阶级文人面临着日益专制腐朽的政治,在出处进退问题上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心理,伴之而来的是文艺的功能作用究竟是“明道”还是“言情”的矛盾困扰。及至晚唐五代,天下汤汤,战火不断,在这江河日下的时  相似文献   

17.
赵荣蔚 《阴山学刊》2002,15(4):56-60
白居易后期的闲适之作,是在远离现实政治斗争,对时势悲观绝望后,崇老庄、佞佛禅、恋世俗的结果.从其创作心态,可深入了解甘露之变后晚唐士人心路的曲折变化历程,把握晚唐诗歌的政治品格和文化精神,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白居易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晚唐归义军与中央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归义军与中央关系述论杨秀清晚唐归义军与中央之关系,多数学者的论述都显得过于笼统,本文将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唐末历史的发展及归义军政治、军事形势的演变,对晚唐归义军同中央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赐教。一、张氏归义军的建立及与中央之...  相似文献   

19.
周荷初 《船山学刊》2003,(4):140-142
一“小品文”的文体概念,是一个流变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小品文虽古已有之,但以“小品”名集或指称某种文学形式,则始于明代中叶。如晚明陈继儒《晚堂香小品》、潘之恒《鸾啸小品》、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朱国桢《涌幢小品》等;也有辑录前代或当代小品的选本,如《皇明十六家小品》、《苏长公小品》、《闲情小品》之属。不以小品命名,实为小品专集的则有:郑元勋所辑《媚幽阁文娱》、卫泳的《古文小品冰雪携》等。不少论者都指出,上述明人选集显示了一个明显的偏至,即几乎将包括韵文在内的所有体裁都集纳于“小…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杜荀鹤,生处晚唐五代之际,遭世战乱,坎坷半生,诗名甚彰而悭于一第.仕途驰驱,精疲神劳。所作篇章,时有流传,誉之者目为“可以润国风、广王泽”,“信诗之雄杰者”;毁之者辄低为“太公家教耳”。大抵晚唐五代时处季世,有唐三百年诗坛名家辈出,珠玉在前,辉映百代,晚生后学,莫可比肩,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亦时势有以致之也。然知人论世,古有明训;钩沉索隐,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