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研究界,对东北沦陷时期女性文学的研究一直侧重于流亡作家,而对滞留于东北的女作家的创作有所忽略。本文重返历史现场,与滞留东北的女性写作者一起感受在充满阴霾的年代,身处民族、阶级、性别压迫下的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及性别体认,走进女性沉寂的生命荒原,倾听她们无法为妻无法为母的喑哑而撼人心魄的呐喊。  相似文献   

2.
流亡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同样是一种文学类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作家的写作心态。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变革的美国,知识分子流亡在其文学史上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流亡作家菲茨杰拉德,必然与这个时代的流亡文学浪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笔下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无论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还是抒发对未来的迷惘状态,无不具有20世纪流亡主题的共性。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漂亮冤家》《夜色温柔》三部长篇小说描述了作为一个流亡作家在其创作道路上的得与失、寻找与回归,由青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以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其一系列小说创作中给予流亡状态下的生命存在以热切关注和深刻思考,以其个人而又社会、生活化以及哲理化的流亡书写叙述了异质文化下身处遗忘与记忆、回归与认同和自我身份纠葛中的生命抗争,揭示和追问了人类生命存在的多重维度和本质.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和灵魂,也是众多以现实主义为宗旨的作家努力追求的创作目标。在当代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和作家主观认识的差异,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在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作为“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家的柳青遵奉在先进世界观指导下的真实观,而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陈忠实更注重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去超越时代和政治局限,描写生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追求历史的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5.
围绕德国著名流亡文学杂志《汇集》所引发的风波及相关评论,显示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着片面的主导思想和评论模式,即以是否公开声讨纳粹为评价标准,这种政治化倾向将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产物简单化,不仅抹杀了流亡文学多样性构成这一客观存在,也否定了与纳粹斗争的多样性及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流亡作家的历史定位蕴含在这一称谓之中,流亡业已表明政治取向,作家通过作品来接受历史评价;流亡文学的历史定位不仅取决于对纳粹的挞伐,而且还在于对人道主义的捍卫。  相似文献   

6.
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这一时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和与其相应的“东北流亡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反日爱国意识最强的文学。它作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先声,曾引人注目,且备受青睐。到了“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以反日爱国为主旨的“东北流亡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隶属东北流亡作家的“流亡者之歌”,在大时代的“抗战文艺”的交响乐中  相似文献   

7.
大庭美奈子文学中充溢着二战后的各种流亡元素,其作品把漂泊异乡、毫无生活根基的人比喻为"无根草","无根草"是大庭美奈子文学中处于流亡状态的主人公.《破烂博物馆》中的战争新娘是其"亡命文学"中的一类"无根草",而《浦岛草》中日美混血的战争孤儿是另一类"无根草".大庭美奈子的《浦岛草》关注日本战后时空中的战争遗留——战争孤儿问题,聚焦并思考战争、女性和人生,表达了作家对战争和社会的反思,其关注、思考女性命运的特殊视角在日本战后文坛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散文创作中,旅行记的兴盛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个时期,旅行记作者之众,社会意识之强烈,所反映的生活面之宽阔,以及采用的样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流亡记、旅寓记和复员记了。流亡记是东北流亡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七七”芦沟桥事变,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作家的小说创作明显疏离了前几代作家们所习惯关心的话题,而显示出较为独特的文学追求。他们更关注对“当下现实”的书写,其创作很少有宏大的主题,更多的是对生活表象的个人化体验和书写,他们以“边缘化”的立场和“非代言人”的角色书写个人的感觉经验和隐秘的内心世界,是面向自身个体生命的欲望式倾诉。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11.
范小青是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著名作家。文学界普遍认为她是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擅长描写和揭示地域文化氛围中人的精神内核和生存状态,善于从人的历史性展开动态发展的人的生命观照,其写作对于认识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范小青又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品格的作家,在追求独特精神底蕴和审美感受的同时,她从未离开过鲜活的生活现场,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生活的文学兴奋,很多作品写出了改革开放后的骚动不安与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故乡的叙述永远是文学的一个母题,关于故乡的回忆与表达对作家来说总是充满着诱惑,尤其是对那些离开了故乡生活在异乡的作家。萧红与骆宾基同是流亡作家,他们对故乡的回忆与其他作家的故乡表达又是不同的。同时由于萧红与骆宾基的离乡经历不同,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情感与叙述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3.
“京派”作家群及其人性观照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派"文学的历史研究和批评认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和辩驳,但从一些常见的批评文字和文学史著述中发现,仍然有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和余地。首先是"京派"文人圈子和"京派"作家群的关系;其次是大多数"京派"作家,尤其是废名、沈从文、芦焚等作家体现了特别的乡土特色,但"京派"作家真正深层的价值认同是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关怀的文学立场和人文情怀。在追求人性自由、生命美好这一整体的审美精神中,又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追求和艺术特色。他们把对生活的审美情怀和生命的积极乐观,灌注在自己细密而蕴藉的作品文字里,赋予文学诸多优美和深沉的东西。而且这种共同形成的不自觉追求和人文情怀,可能融化在所有"京派"作家的生命价值和审美创造里。  相似文献   

14.
白马湖作家群面对的三种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独特生命痕迹和文化影响的作家群体,白马湖作家群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根基,将文学、教育、美术、宗教等进行了完美的融合。然而在这些融合中存在着一些微妙的裂隙,从而在日常生活与艺术化生活、艺术与宗教、文学与教育这三对矛盾内部形成了各自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具有独特的悲剧性生命体验的作家,自从21岁的那场磨难之后,以轮椅为伴的生活简单得甚至有些乏味,命运没有给他太多的浪漫而曲折的经历,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话语资源十分匮乏.但在"写作之夜"里史铁生参悟了写作的真义,通过对生命记忆的诗学转化,在对生命记忆的重复性思考与体味中使话语资源由有限化为无穷.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创造性文化是一种未被哲学观念化的文化,从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学理论,其源头可追溯到神话创造天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生命的女娲和燧人氏、伏羲、炎帝三皇,而文学经典中的创造是这种创造力的延伸。在儒法文化抑制创造的空间中,后来的文学经典一方面产生于民间借助道家获得创造的内心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又以作家独特的理解生命与文化的矛盾关系从而产生文本隐蔽的哲学性启示功能。文学经典的批判创造性解读,即是发现文学经典中作家的个体化理解世界与儒道释文化观念思想的批判创造性关系,并穿越文化观念挖掘作品深层的作家个体化理解世界之内容。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对文学的理解,其精神是与鲁迅等启蒙文学家相通的.他并非"天生的"大众化作家,但他热爱农民,关注农村,始终为农民而写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代文学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他使文学写作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体现出一代作家的人格力量和文学良知,也使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落到了实处.因此,以赵树理创作为中心,分析其"为农民写作"的文学思考,对当下中国作家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湾文学,尤其是流亡作家白先勇先生和曾被称为"中国最卓越的作家"--台湾乡土作家陈映真先生的作品不仅构成了所谓"文化中国"的文学的一部分,也从独特的台湾视角阐述了一种中国的民族寓言.在某种意义上,台湾的民族寓言就是20世纪中国离乱的寓言,这场离乱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当我们回顾20世纪后期的历史,会发现这场民族寓言并不仅局限于社会底层.台湾的经历与大陆相似,但在时间上领先于大陆,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过去,也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其未来.  相似文献   

19.
与现代性语境相伴而来的是人的创伤感。遭受创伤,就必然要解释创伤。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解释创伤中独具优势。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个人有更多的机会生活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化造就了跨文化作家,这个作家群体与现代性语境下的创伤感关系密切。跨文化作家的多元文化视角是在创伤体验中形成的,他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流亡情结,这也使跨文化作家获得了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诗人对时代、人民、大自然与人生的情感的独特体现,是诗人为人民代言而发出的富有个性的呼声。所以,诗歌是最真实的文学,是最有深邃意蕴的文学。诗歌如果真实地表现了人民对时代、政治、生活和人生的真实感情,就无疑可以算是真实的诗作。诗的真实性是诗的生命。就像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的生命一样,诗歌倘若违背了真实性,那就只能流为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