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和呈现的中国社会空间,主要涉及关系型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关注的重点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和经济关系等。具体而言,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和呈现的中国社会空间主要涉及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在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中,中国社会空间既是这几种社会关系相互碰撞、相互对抗的场所,也是它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场所。因而,无论是民本政治涉及的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还是家庭伦理涉及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或者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在各种历时性维度上和共时性维度上,都会呈现出内容各异的二重性特性。意识到这种二重性特性,从而在诗歌中立体地呈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神元素与内容的双重功能生成的中国社会空间的张力,正是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社会空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的中国物质空间具有较为突出的二重性。首先,是由传统与现代的户内空间建构的自然要素的差异生成的。其次,是由传统与现代的户外街道空间建构的差异生成的。通过这种种对比,杨泽、渡也、零雨、候吉谅等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不无伤感地展现了传统的物质空间所指代的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的物质空间所指代的现代文明与消费文化的冲击中日趋衰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们浓厚的文化怀旧与文化忧郁情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关于台湾新世代文学的研究存在着将本土诗人与外省诗人两个亚世代“群体”、在地意识与母体意识两种本土意识维度、再现与创造两种想象作用力割裂开来进行论述的问题。事实上,一方面,台湾新世代的本土诗人与外省诗人两个亚群体是不能截然分开来看待的,它们总是处于一种相互阐释、相互补充和相互建构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台湾本土”这一概念不只指涉一种与地理有关的在地意识,也指涉一种与历史、语言有关的母体意识;最后,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对中国的想象,不只可以像余光中、洛夫等前行代诗人那样通过感觉、知觉和经验等再现的方式去生成,也可以通过一种对非现实性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体验与反思的方式去实现。  相似文献   

4.
诗性思维不具有清晰的、严格的逻辑形式,它是一种与知性思维异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总体上蕴含着诗性思维方式,从而带有浓厚的诗意化特征。诗性思维的产生与汉字的特质具有内在的关系。诗性思维在作为中国文化深层内核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其突出的表现,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科学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5.
沈玲 《学术界》2015,(2):178-186
泰华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五四新诗、台湾现代诗和大陆朦胧诗等影响,但就其精神内核来看,在泰国华文诗歌的汉字书写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美学精神,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的诗性智慧。其中,儒家诗教观念是泰华诗歌意绪表达的内在支撑,中国古典诗学传统是泰华诗歌言说方式的审美追求。泰华诗人对中国诗学传统的承续并不是僵化的。尽管说泰华诗歌创作中明显地体现出中国传统诗性智慧,但并不等于说包括泰华诗歌在内的泰国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罗振亚  柴高洁 《东岳论丛》2012,(11):101-105
1970年代是台湾现代诗的一个转捩点.前行代诗人戮力开拓,继而新世代诗人以“团体”姿态崛起;同时外省诗人与本省诗人交相辉映,并行互动,精彩纷呈.他们的创作既承续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精神,又促成了1980年代现代诗多元化的展开;不仅融会了现代与传统、西方与本土的诗歌理念,还扭转了现代诗晦涩冷僻的诗风,实现了对传统重铸与再造的精神转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潮具有对应性关系已为学界所共识,从存在主义诗学层面进行阐释,并由“纯诗”(诗质)、“契合论”(诗兴)、“神秘性”(诗思)等关键性话语入手解析两者的通约性则是一种新的研究途径.首先,两者都追求“纯诗”,而对“音乐”的追求是“纯诗”的至高理念;存在主义诗学也强调“音乐是本原性的艺术”,彼此之间的交集或对位意味着,“纯诗”中的“音乐精神”不仅是象征诗歌的最高艺术境界,也是其文化创造的原动力.其次,“契合论”作为两者的重要的诗学诉求,它一方面涉及存在主义美学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同时更表现出诗人以感性生命同化万物,在审美活动中世界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得以显现,达到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其三,象征派诗人们将诗与“神秘性”联接起来并在存在论美学上予以体认,神秘主义是一种在理性思维之外诗性把握世界的方式,象征诗歌的诗性把握就是以有限的存在方式(语言)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神秘),诗歌创作因此体现出一种领悟宇宙存在和生命存在意义的独特智慧,它使得原本具有艺术哲学意味的象征诗学扩展为文化诗学——获得存在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卢桢 《北方论丛》2014,(2):35-38
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和澳门的新诗写作者多以都市为触媒,探寻深藏于殖民文化、本土文化之间的城市经验。一些"南来"诗人以怀念"文化中国"的姿态,抒写对本地文化经验的不适应感,或是对都市的诸种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而新一代的"本土"诗人则放松心态,他们大都将都市视为文化母体,通过诗歌表达对它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本土性的强化,正丰富了港澳诗歌城市抒写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有太极,始生两仪。幽赞神明之易象及元气浑一之太极,既为人文之元,也是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源。因此只有回到《周易》,才能真正寻到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化之根。诗性文论与《周易》的血脉相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性文论的本体之“道”,源于易之“太极”的自然本元性和原始混沌性;二是诗性文论的思维之“方”,源于易由两仪、四象而太极的整体、直觉和象征性体认;三是诗性文论的言说之“法”,源于易说太极的诗画相谐、言象互济。  相似文献   

10.
新象征主义思潮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兴起,是当前文学创作领域中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或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古已有之,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戏曲)的主要表现方法之一,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无数运用象征手法的成功例证,更有象李贺、李商隐那样专以象征取胜的诗人。至于近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由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深刻影响与借鉴外来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口语诗在发现和表现当代社会的新的诗性方面,在修正和拓展有关文学和诗歌的定义和疆界方面,在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呼应世界文化潮流方面,在塑造新的感受力、进而影响当代文化的思想、思路和思维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壶之虚空:虚空是不可定义的,它具有颠覆西方理性哲学的关于存在的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虚空不是物理学上的空间概念,它是结缘性虚空;作为存在本质的虚空是虚实相生的;虚空聚集着四重整体,人的栖居保护着四重整体;虚空靠诗性思维来把握.结合上述分析,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诗性文化有相通之处.从中国诗性文化的角度谈海德格尔的壶之虚空,旨在为理解海德格尔哲学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是用诗性的话语来表达的.<周易>之象、<诗经>之兴、<春秋>之笔,是中国文化诗性话语的三种表现模式.其中,易象用以寓理,诗兴用以抒情,史笔用以叙事.易象包括卦爻象、卦爻辞两部分,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但不是抽象的逻辑的哲学阐释,而是直观的形象的诗性描述.从整体上说,易象是隐喻,是象征,易象所蕴涵的道理是宗教的,哲学的,但表达方式是文学的,象征的.<周易>以"立象尽意"的方式传达出对世界诗意解读,易象也就成为隐含<周易>易理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性新诗的历史性情境入手,分析新诗创作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极为相似的社会心理背景。 现代主义成为新诗写作的时髦样式,在与本土诗人群及其创作观发生分歧的同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还从地缘角度,即岛国混杂性文化的角度揭示台湾新诗创作显示出的本土方面的现代性,进而探讨目前诗学研究存在的理论空隙。肯定台湾现代主义新诗有其独到敏锐眼光的同时,借助张默的理论揭示其中存在的疏漏之处。结合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个案说明现代新诗对台湾诗人的冲击。最后,提出小说和诗共同开发认识世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性新诗的历史性情境入手,分析新诗创作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极为相似的社会心理背景.现代主义成为新诗写作的时髦样式,在与本土诗人群及其创作观发生分歧的同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还从地缘角度,即岛国混杂性文化的角度揭示台湾新诗创作显示出的本土方面的现代性,进而探讨目前诗学研究存在的理论空隙.肯定台湾现代主义新诗有其独到敏锐眼光的同时,借助张默的理论揭示其中存在的疏漏之处.结合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个案说明现代新诗对台湾诗人的冲击.最后,提出小说和诗共同开发认识世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哲理诗之“理”莫不出于诗人“自得之趣”,其中蕴含的是诗人的个性气质、学养风度及其对外部世界的感悟与艺术把握。哲理诗偏于理,可以不失浪漫;哲理诗是诗,可以有理性的思辨。诗人与自然的亲和,自我人格的表现,确立了其理性精神的人性化。而诗歌在艺术化的过程中,其哲理有时是依附于象征意象,而寓意深刻则以语言精炼为表现形式,这使哲理诗终不失诗性品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表现传统。这一传统主要得之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古典诗歌的意象表现给了现代诗歌艺术以深刻的启迪 ,同时也成为现代诗歌意象营造所改造的对象。现代诗人有一部分直接承继了古诗意象 ,但对其加以现代性的改造 ;更多的诗人则从相反的思路理解和营造意象 ,使得新诗的意象成为具有非传统化的、体现出现代风采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18.
叶维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杰出的理论家。他的诗歌源于五四新文化传统,承接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余脉,开台湾现代派诗歌一代诗风,贯通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他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以寻求中西共同的文学规律为起点,继而突破文学、哲学、语言和历史的边界,走向跨学科、跨文化的传释研究。他的理论研究中渗透着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敏感与灵感,独具特色,他对中国道家美学、古典诗学、比较文学以及比较诗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讲论的诗意,是诗人带着一定的诗性体验和诗性感兴表现诗情的结果。因此,从创作角度而言,诗的本质可从诗人的诗性和诗兴这两方面去把握。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中国现代诗人其诗风的构成,其诗气的衍变,往往都与这种诗性和诗兴的程度及其变异有关。诗人的创作冲动来自于各自的诗性和诗兴,诗歌的内在魅力也体现在其通过适当的形式或特定的节奏和韵律感传达出来的富有感染力的诗性或诗兴上。但是,就具体的诗作而言,偏向于诗性的表现或者偏重于诗兴的表现,其诗的兴味、浓度并不一样,诗性与诗兴之比例的不同,反映出来的诗人创作心态也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20.
当人类文明进入现代商业社会之后,乡土文化进一步衰落,焦虑感和孤独感唤起当代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如何在现代语境中重构乡土与家园,成为当代诗歌的重大课题.苏金伞,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以现代乡土诗人著称.他从1926年开始长达70年的诗歌创作历经风云变幻的时代始终保持着艺术的纯粹性.以苏金伞的诗歌为文本,从诗性与乡土、社会与人性、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入手,论述苏金伞诗歌的现代性及其对当代诗歌重构精神家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