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拉康的思想中,关于欲望的概念处于其理论的核心。拉康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也是精神分析学关注的焦点。主体是欲望的载体,欲望是主体的成因。拉康的三层结构说彻底修正和重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相似文献   

2.
从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到德勒兹-加塔里发展的精神分裂症分析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精神分析与精神分裂症分析二者之间是一种断裂关系,然而正是断裂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连接体。精神分析和精神分裂症分析对于欲望的解读差异,带来了人们对于生产性欲望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之后,诸多理论建构和批判奠基在父亲欲望理论的偏见之上,国内相关论著偏于复制而较少创建。在此理论前提之下,从弗洛伊德、克里斯蒂瓦欲望论语出发,追踪父亲极度欲望的丰富内涵:死亡和乱伦、模仿和返回等。这种超若建构将为国内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消化和发展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4.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继承或局部修正,而是基于继承的全面颠覆。拉康以哲学加语言学的方式改写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无意识、自我、欲望以及主体等,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弗氏未竟的关于人类主体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时,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广及人文、社会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对当代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根据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并结合艾米莉.迪金森自身的心理状态解码其诗作"I started Early—Took myDog—"的象征意义,探讨诗中展现的爱情与死亡在作者虐恋心理状态下的统一;利用拉康关于欲望即他者欲望的理论,分析了诗中展现的欲望观,并指出这种欲望观根源于19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这是笔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批评(psychoanalytic criticism)理论对艾米莉.迪金森诗作"I started Early—Took my Dog—"进行的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6.
疯癫是田纳西·威廉斯毕生所痴迷的戏剧主题之一。文章以拉康对主体性和欲望的互文性阐释为理论基础,对《欲望号街车》中典型的疯癫女主人公及其疯癫性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布兰奇由于欲望客体的缺失而丧失其主体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她成为文明社会中欲望的牺牲品。其疯癫性是理性和感性世界矛盾冲突、文明压抑主体欲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梅雨之夕》是一篇可以归入心理分析范畴的小说,作者的创作有意识地借助了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拆解精神分析的文本游戏,解读这篇小说叙事的欲望结构和生产机制,分析语言背后无意识深层的欲望法则。  相似文献   

8.
俄底浦斯情节是拉康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是对弗洛伊德关于性驱力起决定作用的俄底浦斯情节观的重新解读。拉康指出 ,俄底浦斯情节是人类主体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两个功能性阶段之一 ,并强调这一概念中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目的是以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为文本分析剧中人物奥林的主体即人格的欲望。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意识哲学认为"自我"作为主体是理性的,而且能够在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展开自己的意义,然而这仅仅是从有限的思路来讨论问题,忽视了主体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结构性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让"自我"的非理性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与之相关的"无意识"和欲望也都与构建人格的"力比多"有关。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和"欲望"的观点予以重新解释,颠覆了传统的主体"自我"的形象,否定"自我"的建构性与合法性,用一种反讽的方式揭示出一个"异化"的"自我"能指概念,这样的"自我"不仅始终无法满足其对象的欲望,同时也是属于一种语言和文化结构性的无意识的自欺,是一个空洞的幻象。"自我"的本质被潜在地证明为一种不可能。  相似文献   

10.
<欲望号街车>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南部生活的时代写照,主要讲述女主人公布兰奇在不断寻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拉康的两个观点--"欲望即缺失"和"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文本中得到充分展现."欲望"是布兰奇走向崩溃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整体上看,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本是纵欲主义欲望叙事的标本。他的写作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欲望书写与世纪末欲望本体化叙述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贾平凹90年代以来小说文本中纵欲主义欲望观的综合因素进行系统的考察,力图揭示贾平凹在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下逐渐走向焦虑、浮躁与沉沦的具体原因,对形成其欲望叙事的文化心理特征及精神症候作一深度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小说创作中,欲望化的历史叙事成为关注的焦点,并据此形成了独特的话语实践方式。这涉及个体的生命欲望、性爱欲望以及最具野性的权力欲望等三个主要维度。生命欲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体现了现实中的想象书写、想象中的现实记忆以及非人性物体的人性化展露等三重变奏;性爱欲望实现了历史的主观把握与审美体验,不仅有野性与激荡同生的性爱,更有理性与俏皮并存的性爱;权力欲望下形成了一种生产与压制、控制与反抗、表彰与惩罚共存的生存状态,体现为逆境中抗争权力、外在的强加权力以及精心偷取的权力等内容。可以说,这三向维度成了莫言小说中欲望化叙事的鲜明特点,成了他揭秘历史真伪叙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作家对于人之本质属性的理解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罗伯-格里耶看来,人的真实主体是无意识的欲望。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非“人物”,而是“器物”型的欲望幽灵。主要分为四类:施虐狂、受虐狂、窥视者和强迫症患者,它们有着各自的癖好,也有着一些大体相似的特征,如幼儿习气、平面化需求、缺失思想等。它们是形象化的本我人格。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利欲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欲观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利欲观褒贬不一。孔子利欲观包括有志于道、据于德、立于仁、合于义、敏于事等基本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境下,孔子利欲观仍具有警示、启示和规教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里,主体一方面深陷于文化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化藩篱,高度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消解了内在的审美感性和审美冲动,失落了诗意化的生存期待和终极的审美信仰;另一方面,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产生心理的物化需要,追逐奢侈的消费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导致审美物化的悲剧结果。主体丧失了审美需要和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欲望、技术需要和消费活动的奴隶。在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下,美学呼吁重建诗性主体,既拒绝物化需要,也拒绝虚假和庸俗的审美需要,恢复和强化真实的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的心理动机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必须对审美需要有一个审查、清理、澄明而后回归其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被符号抽空,成为空无的主体.与此同时,无所指的、只在能指链中不停生发的身体欲望,作为资本体系的模范要素被不断生产出来.空无的主体追逐着漂浮的能指,渴望着空洞的能指建构的自我与众不同,然而这种幻像自我不过是资本主义符码秩序结构即能指链的强制,身体所欲望的也只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相似文献   

17.
宋明"理学"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特定的概念,其思想内涵在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章主要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这一根本的思想转变入手,分析论述其转变的过程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阿里斯托芬之爱与苏格拉底之爱。阿里斯托芬认为爱的本质在于追求完整和整合,在于自爱;苏格拉底认为爱的对象是美善。阿里斯托芬之爱侧重于人的身体;苏格拉底之爱侧重于人的灵魂。而笔者认为人类之爱是在身体与灵魂的张力下生存,这种张力体现于"渴望"之中。爱的存在一方面渴望并由此维系着个体的身体和灵魂;同时又以这种渴望为内容,自由地敞开而又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城市问卷的相关数据,对老年人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的单位性质、经济条件自评等因素与老年人就业意愿、就业行为进行相关分析,考察这些因素与老年人就业意愿与就业行为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单位性质与他们的就业意愿显著相关,性别、退休前的单位性质及就业意愿显著影响其就业行为。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就业行为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