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族认同作为经历了历史积淀而植根于深层意识中的心理建构,会在历史进程中或者被强化或者被削弱。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认同不仅涉及成员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溯、挖掘与重构,而且也关涉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及文化博弈,自我与他者的冲突与博弈。应对文化霸权以其发达强势的文化渗透所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断裂,不是简单的"回顾"与"模仿"而是"创新"与"重构",必须要认真反思"认同危机"与"文化空场"问题,从战略高度上采取种种措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创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与"建构"民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西方对孔子的认知和形象建构是近代中西/中德文化互动感知的重点之一。除了西方学者基于研析儒学典籍对孔子形象的学术性建构,19世纪接踵来华的德意志人以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观察与书写,为德意志公众拓宽了认知孔子、儒学和中国的新视野。受书写者多重身份和利益向度的影响,他们在认同孔子“伟人形象”的同时,也从总体上将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置于西方文明之下。这种对孔子形象的社会性建构不仅反映了来华德意志人在华殖民主义、文明布道的行动目的,而且也是19世纪中西/中德权力关系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刘传霞在《论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与性别意识建构》一文中认为,性别是建构的,主要是由文化所建构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自我身份认同,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它与种族、国家、民族、阶级等身份的认同交织在一起。与传统社会固定不变的性别认同不同,现代社会的性别认同并不是个人特性,它与变动的社会密切相连,所以,现代的性别认同和性别建构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关系中进行多次的重复才能确立。与西方国家、第一世界相比,一直处在文化与政治激烈动荡中的现代中国人,就更加迫切需要重整性别秩序来组织他们所遭遇的充满…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基于性别差异的普遍主义的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研究的前提,研究视野偏狭于抽象的女性主义政治,却忽略了国族、阶级、代际等范畴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王安忆小说宏阔的历史意象、别样的性别政治以及“共和国之女”的身份认同,使其所建构的女性图景具有更为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内涵。对王安忆小说的代际意识与性别政治的研究,或许能突破那种偏狭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思路,从而能在一种更广阔的理论视野中建立女性主体意识的新想像。  相似文献   

5.
夏目漱石成长于文明开放与自我苦闷的环境中,他的思想体现了东西方人文思想的融合。在《草枕》这篇写生文中,夏目漱石寻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身份认同,更是一种立足于汉学与西欧文学比较下、更为深入的、日本传统文学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姓名是每个人身份或认同的集中体现。了解和调查大学生获取和使用英语名字的心理取向,深入探索当代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以及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对培养大学生文化反思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自我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实践为背景,从现代性的视野中考察铁凝作为启蒙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及其创作,可以揭示在80年代特殊的历史时刻和政治意识形态空间中,铁凝与其他知识分子由于身份、代际和经历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文学话语和意义。铁凝初期创作中以强烈的知识分子主体意识和理性启蒙精神,通过对少女香雪、安然的塑造建构了真正意义上现代性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主体形象,使《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新时期文坛首先发出了“立人”的声音,并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开启了新时期文学“个人化”叙事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基于历时的实证研究,旨在研究调查海外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构文化认同。从中国留学生的叙述角度和中国学者的视角进行分析,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从坚持自我认同到融入多元文化认识的过程,以及从强调文化差异到学会积极沟通和协商的过程,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变得更强。对于身处多元文化碰撞区的留学生,建构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是在深入认知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文化间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社会正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除去对身份产生的历史性考虑之外,还需探讨当前身份冲突的广泛性与激烈性产生的共时建构因素。通过探讨身份变动的原因,追溯身份与情感的关系,分析情感对社会身份建构的影响、作用以及驱动身份的方式,指出身份建构是以情感作为产生前提、加工中介和呈现效果的过程,并分析了由情感驱动的自我身份、他人身份和国家身份引起的西方社会身份话语冲突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折射出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透过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演进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国家和农民关系的演进变迁。  相似文献   

11.
中华学的创立,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封建正统史观的影响,建立新的古史体系;有助于从更大的时空范围研究中国古代史;有助于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有助于推动中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学的独立成科,南朝文人开始真正以文学的眼光去探寻文学发展演变规律,表现出文学史意识的自觉。这不仅表现在撰史者首创“文苑传”,更重要的是,文人开始自觉地从“史”的角度深入研究文学发展演变规律,因此,他们对文学的承传流变及其内在根源都有深刻的认识。文学史意识的自觉是“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西方学者如巴勒克拉夫、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斯特恩斯、本特利等,在通史类全球史编纂实践中尝试以全球各文明发展的总形势为依据来划分历史阶段。从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分期可以看出,20世纪中期以来,与西方传统世界史研究相比,上述学者对人类历史整体及阶段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科学,对世界史编纂中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传统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未能完全摆脱其束缚。目前,西方通史类全球史研究对各文明社会内部发展的考察特别是发展动力的研究暴露出明显的不足,这已经成为西方通史类全球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在数千年世界古代文明中 ,中东地区一直处于创造力的中心。如同整个人类文明史一样 ,不同文明间的交往贯穿于全部中东文明史之中。文明交往的作用 ,最重要的内在精神在于不同文明相互激发彼此的创造力 ,促进彼此吸收对方经验 ,充实各自的生命力 ;文明交往的原动力 ,是它的开放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文明的本土因素在交往中起关键作用 ,失去本土因素即失去文明主体。泛义上的叙利亚文明交往史还凸现出三个重要性 :1 .商贸交往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 .文明交往的互动性表现为文明间的影响与反影响 ;3.叙利亚地区文明交往中的分解转化环节 ,延续了叙利亚和希腊文明解体后的断层 ,衍生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文明  相似文献   

15.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史学流派几经变迁,门庭众多,其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各有所异.要深化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就必须密切地追踪西方史学流派的演变过程,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南,对有关主要学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学术规范与话语等进行批判地借鉴.其中尤其应当关注西方从近代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学术变迁,对这两者的利弊得失都应当给予认真的考量.惟有如此,我国的西方史研究才能够既充分吸收西方史学的学术营养,又克服其存在的种种局限,迅速而健康地迈向于国际史坛.  相似文献   

16.
诗歌研究的"历史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以"历史感"为观察点,讨论在社会的多重变动中诗歌研究角度、方法的变异现象。它还认为所谓"重返历史现场",并不一定指简单地贴近史料文献,而是如何避免对其一般化的认同,如何对这些史料文献保持必要的距离,在一种更具张力的讨论中获得较为贴切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释学的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的。我们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确立科学的解释学意识,并以此来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这样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武云 《东方论坛》2007,(4):110-113,123
对文化及其本质的理解应用到文化史研究时,往往导致两种理论和研究误区,一是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归入文化范畴,形成了包罗万象、无所不涉的大文化史观,造成研究对象的极端泛化;二是难免陷入用人来解释文化、用文化来解释人的循环怪圈,易于形成抽象的唯心主义的文化观.针对这两种误区给文化史造成的困境,本文提出文化史的研究应该沿着两种理路拓展和深化:"历史的文化"和"文化的历史"."历史的文化",即研究在历史的流程中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性,包括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若干稳定的观念形态是如何生成、嬗变、整合、积淀、定型的,从而探寻民族的心路历程,揭示民族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特质."文化的历史"即以文化为切入点,揭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是怎样互相渗透、彼此推引的真相.这两种理路的文化史研究都要求弱化狭隘的学科意识,增强开放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世界性文化现象的平均主义在西方远非一种普遍性的思想,但在中国小农经济的土壤中却主要因其温情脉脉的道德感召力而发展成为贯穿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共识。平均主义有让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一面,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所导致的诸如扼杀人们的创造性、助长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发展等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化批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其理论中的"历史意识"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批评以及文艺理论。论文从"对理论及作品的历史化"、"历史与现在"、"历史与文本"三个方面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在我国文化诗学的建设中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