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觉冷峻地刻画了19世纪初中国社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她笔下身份各异的女性无论如何挣扎冲突,都只能生活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最终落得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张爱玲非比寻常的洞察力和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金锁记>通过对曹七巧的性格、心理以及其悲剧命运细致而深刻的刻画,探究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表现了病态社会中人的病态心理.这里通过对<金锁记>中女性生存境况的分析,指出在父权制统治之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像水中之月一样虚幻.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有着冷眼观世的孤高和略带神经质的艺术敏感,因此她能冷静而真实地走进女人生命深处,成为"五四"女性神话的颠覆者和解构者.她冷峻地写出了男权社会女人的生存实态,把女人的故事从天上拉回人间,向世人挖掘展示这样一群不被主流社会正视满心只想着维护自己身心利益的普通人.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坚守传统职业的女结婚员们"、"寻找自我意识的新女性"、"不停挣扎的英雄"等形象,这些女性的生活状态不再有神的虚幻光圈.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以出众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的独有见解,深刻地揭露了旧文化背景下女性艰难的生存困境及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封建礼教的洗脑与束缚,处于集体无意识的奴役状态,加上与男性地位的不平等,她们几乎没有话语权,更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常常面临生存困境的尴尬,更谈不上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张爱玲的作品让读者了解到了女性陷入生存困境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女性能得到整个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5.
人性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从女性视角出发,张爱玲的人性关注主要体现为对于女性问题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在张爱玲的笔下,女人们一方面为旧的生活所拘束,另一方面又为新的生活所威慑.新旧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陷入了一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处境.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自己作为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散失.  相似文献   

6.
《雷雨》和《金锁记》都表达了对旧时代女性生活、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描绘了她们的爱与恨,为她们谱写了一曲悲歌,一曲挽歌。而作者曹禺和张爱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出身、早慧、敏感,这一切又成就了他们。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所构建的大观园既是宝玉心中纯洁的女儿国,同时也不乏女性之间的种种龃龉,它反映了传统闺阁中的某种生存状态。在对《红楼梦》学习的同时,张爱玲更注重的是对它的生发,从她对门内女性境遇的书写、对男性"去势"状况的描绘、对大门内"鬼气"的偏爱等三个方面探讨她对《红楼梦》的自觉承继和生发。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作品大都以婚姻爱情为主线,通过她笔下所描绘的女性在婚姻与爱情之间的无奈纠葛,展示出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以及女性因之产生的感情上的无奈和屈服。本文以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感情世界为切入点,用张爱玲的作品名做小标题,并以此为主线,探讨了女性在情感选择时的被动与无奈,进而向现实屈服,放弃感情,为物质而结婚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9.
类型各异的男性世界--张爱玲小说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爱玲的小说擅长描写旧文化背景下女性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殖民文化背景下女性尴尬失落的生存状态.她为了描写女性的遭际而描写男人的世界、述说男人的故事,在她的小说中,她刻画了丰富多异的来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国籍、不同种性、体貌性格各异的各类男性形象.但他们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却有着本质上的相同: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本文试就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穿"衣到"写"衣,张爱玲与服饰的关系由身体滑移至文字,成为她本人生存体系和生命图景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散见于张爱玲创作中的服饰书写,表明其对衣服的迷恋已然超越了一般女性的物质装饰意义,这些文字既有个人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人类普遍的生存哲学。她的小说艺术又是其服饰理论的美学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服饰美学与小说美学"互相发明",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王安忆同为海派作家,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堪称20世纪女性着墨世俗人生的"上海书写"的两次高潮的典范,但二者又存在着某些差异。她们在其代表作《金锁记》《长恨歌》中分别塑造了曹七巧和王琦瑶两个形象,她们作为世俗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有着类似的生存状态,她们的人生悲剧有其必然性。但两个主人公在爱情观、金钱观、性格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四时期中国文坛耀眼的明星,萧红和张爱玲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心理、生存状况。由于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形成了二人苍凉悲苦的作品基调,却又迥然不同的文风。如果说萧红以悲悯的目光注视着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哀其不幸”,那么张爱玲则是以“冷傲”的姿态站在女性之外对女性的生存加以审视,“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短篇名作《封锁》采取断面剪影式的速写,描述了一个发生在"封锁"这一慌乱惊恐时刻和逼仄空间的都市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吴翠远的"失嫁"导致的"失家",凸显了现代职场女性生存的困境,其"慌不择路"和突围的荒唐滑稽,映现了现代女性在传统女性角色规范下的身份迷失和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14.
萧红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与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作家相比,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没有局限于知识女性的狭窄视野,避免陷入女性文学的精英主义误区,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执著关注中国下层妇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悲剧;第二,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来描绘普通女性生存真相并对她们寄寓着深切悲悯,体现出独立、清醒、深刻的现代女性意识;第三,拓展、丰富、深化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表现内涵,提高了其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与《红楼梦》中尤三姐情感历程的比较分析,试图探讨张爱玲和曹雪芹对女性命运描述的异同。作品中,他们都揭示了女性在生存问题上对男性的依附性,都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不同的是张爱玲从对女性主体的关照出发,着眼于女性自身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面对情感的坎坷,悲伤过后她们仍能坦然处之;而曹雪芹把造成女性命运的悲剧归因于封建制度,她们一旦失身,留给她们的只能是人格被彻底毁灭的绝望。  相似文献   

16.
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张爱玲,本着对现实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体悟,走出女性神话,以冷峻平实的笔调揭示出:传统的男子中心意识造成女性内在精神的匮乏和女性的生存困境。然而女性如何摆脱命运的播弄,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的问题,在张爱玲那儿仍然是悬而未决的。  相似文献   

17.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女性创作为迎合革命形势主要是去女性化式的文学,她们摒弃个人的立场和批判意识,把自己的话语方式融会到大一统意识形态中去。而此时在沦陷区涌现出苏青和张爱玲,她们的创作却恰恰还原了女性的生活要求和精神诉求,使她们的创作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呈现出丰富而独立的女性生存体验。她们那种远离政治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声音,表现了女性对世态情和世态人的清醒解构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的抗争与屈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情爱意识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副产品而出现在五四时代 ,它带来了爱情题材在现代女性创作中繁荣的局面。该文以爱情题材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作家冯沅君、庐隐、丁玲、张爱玲等创作文本的研究 ,展现了现代女性文学爱情题材表达的多样性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女子在社会语境中的生存状态 ,昭示女性在自我解放历程中的固有局限 ,心灵的真正解放仍然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