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发展沉积下来的文化遗产。它拥有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复制的。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生成“材质”、“族域性”、“基因”的文化特征和内涵以及个性化唱法等予以分析。旨在为创建原生态民歌区别于其他音乐种群的“族域性音乐形态模式”的理论架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清江流域土家族村寨现存民歌类型及其文化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清江流域土家族村寨广大农村的传统民歌调查表明,此区域现存民歌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又各具特色。将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从中可以看到近十年清江流域土家族传统民歌发展的脉络、现存类型以及音乐文化特质,并据此对今后的传承传播作出了趋势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传统民歌是纳西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贯穿于纳西族人生的各个阶段,除了表达情感、满足娱乐与审美的作用外,还具有很多实际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纳西族传统民歌的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正发生着重大变迁,这些变迁不仅体现在传统民歌的音乐特征方面,对传统民歌的传承模式也有动态的影响,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对于纳西传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后的第一步前行便与传播紧密相连。音乐传播,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走向现代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一部音乐发展史,就是一部音乐传播发展史,也是一部音乐传媒发展史。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传播媒介上可划分为口语传媒、乐谱传媒、电子传媒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存在着衔接与渗透,可以导致中国传统音乐多途径、多元化的普及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安徽民歌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既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安徽民歌走向新时代的基本路径有“旧瓶装新酒”、创新表现形式、注入其他艺术血液的转型发展,以及借助现代传媒,去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等。而保障这些传承发展的路径,则需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机制促进新时代民歌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电视传播存在节目类型单一、文化功能弱、商业化价值观念渗入等问题。可通过创办品牌化民歌节目、培养受众兴趣和引导电视媒体价值观等方式,来拓展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电视媒体传播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7.
自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设立"原生态唱法"以来,"原生态民歌"在全国大受欢迎,并同时引发了关于"原生态民歌"的热烈讨论.无论是根据语言发生学、音乐社会学的原理,还是分析"原生态民歌"提法的发生过程、厘定"原生态民歌"概念及其定义,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对"原生态民歌"的真正文化内涵和当代经济意义的理性深入的思考,以及对"原生态民歌"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自由灵动的民歌传承与传播,从原有的口口相传和少许文本记录的状态,发展到数智化时代的今天,民歌传承的方 法、途径在不断改变。 音频、视频的保存便捷了民歌的传播与传承,文本是民歌记录的重要补充手段。 民歌的时代价值却一 直未变,并有新的拓展,体现为教育与文化传承、历史和时代创造、地域文化创造使命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由"世界工厂"向"符号工厂"演进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深度介入并主导文化符号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的媒介化趋势日益显现。这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上,也表现在新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消费上。而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众书写"和"出版后过滤"的生产与把关机制,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趋势。文化的媒介化不仅为我们理解现代传媒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同时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代传媒的社会责任:一是发挥现代传媒在符号生产中的主导作用,防止现代社会的符号鸿沟;二是善用传媒符号权力,化解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中的符号暴力;三是坚守现代传媒的公共性,警惕文化媒介化背后的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10.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极高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存续的重要承载者,传承主体的数量、知识素养、表演技能、传承自觉性和创新能力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羌族多声部的传承主体及其依托的音乐文化空间不断退化,其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文章根据格兰特"音乐活力与濒危评估框架"(MVEF),就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分析,并从维护羌族多声部自然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及构建羌族多声部学校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两方面就维护和培养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羌族民歌作为羌族人民的原生艺术形式属于中国音乐的范畴,是中国民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民众生活中的旋律、歌词以及演唱者并存。民歌是民众的、口头传承的民俗音乐,通过民众的创作、演奏、欣赏等三个环节完成传播,具有持续不断地变化的特性。羌族民歌演唱于羌族人民的日常"劳动"、"仪式"、"游戏"场景里,反映其民俗事项。  相似文献   

12.
原生态民歌是人们在其文化生态中进行的一种音乐创作,任何传承与发展原生态民歌的策略与措施,都不可忽视其文化本体,即民族文化。探求裕回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传承民歌本身,还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裕固族民歌的精神内涵。本文从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生态、类别划分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入手,旨在为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研究提供一种(历史)文化层面的探讨,以期对原生态民歌在现代社会中常态化的传播方式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从纸质媒介的式微到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的兴起,社会主导媒介的表达形式开始从文字符号向图像符号转变,形成了媒介环境的图像化趋势。从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传播现状来看,其创造性转化与活态化传承有融入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也有融入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可能性。未来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想要突破现有传播困境,则要坚持以图像符号传播为核心、以数字媒介传播为主导、以大众文化传播为导向;通过传统民间游戏资源的资本化、产品化,打造文化产业链,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彝族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的交汇,影响了彝族时代文化记忆的表述。通过对彝族传统民歌与彝族流行音乐作比发现,不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都体现了民族的时代思考与文化智慧。彝族传统民歌以生产生活和神话、历史等为基础进行编唱,倾向于描述场景或民俗文化,进而表达感情。彝族流行音乐则以传统文化为引,吸纳时代文化元素,借用流行音乐的要素创作,形成新型彝族民歌。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歌与流行民歌呈现受众广、传播路径多元、形式多样等特点,并共同传唱民族文化。由此,彝族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交汇,丰富了民歌的形式,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传统文化经历了“批判性继承—建设传承体系—文化软实力”这一渐近而交叉发展的过程,从“阐释时代”进入“娱乐时代”,在现代传媒体系中身陷囹圄。在娱乐沉浸传播中,传统文化被预设进入通俗性、大众化等大众文化的“法西斯化”框架,人为地将传统文化“奴驭化”。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要走出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中和,走出体用思维,走向文化交往。  相似文献   

16.
张东妹 《南都学坛》2005,25(5):21-22
在汉代音乐发展过程中,作为楚国音乐文化代表的“楚民歌”对汉代宫廷音乐、民间歌谣的相和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汉代音乐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裕固族民歌是研究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裕固族传统民歌面临着良性传承的问题。从裕固族传统民歌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和裕固族传统民歌在现阶段良性传承及发扬推广等方面的研究,推动裕固族传统民歌发展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以民俗学视角探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苗族民歌传统音乐融相关学科与研究领域的音乐人类学理解范式和综合艺术模式的现代性转变。它簇生性地展示了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民间音乐的深刻内涵,更深入更广泛地解析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民间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生态文化保护的维护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价值。注重回归生活文化,体现民族独特性特征,融合民族多元文化,展现人类再创造力是传统音乐“活态保护”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民间音乐的保护要特别关注传承人的音乐活动,将其置于特定时空中,并利用区域差异性特征,采取多样性策略。  相似文献   

19.
《北京纪事》2015,(2):111-111
2015年1月10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继《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之后,推出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作品音乐会《燕落花枝》。新年伊始,以一场弘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会,让北京的剧场再次响起“北京声音”,让北京传统器乐曲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融入到北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叙事民歌记录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族口头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英译科尔沁叙事民歌有助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英译现状梳理,以《陕北民歌》《阿诗玛》与《玛纳斯》等民族典籍译介成功案例为参照,紧密结合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形式以及歌词特点,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的翻译策略,提出了从“底本选择”“团队翻译”和“归异结合”的翻译策略,旨在助推更多的蒙古族文学典籍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研究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