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引言 本文的"网络语言"指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在网上某些交际情景,如QQ聊天、BBS、论坛中使用的一些特殊词语、字母组合、数字组合等①,例如:大虾、灌水、GG、7456.网络语言刚出现时,社会各界对其褒贬不一②,目前语言学界普遍把网络语言看作社会方言,但并没有对此观点进行深入、透彻的论证.因此,网络语言的性质并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具体说对网络语言是由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使用以及它有什么表达功能并不很清楚.对网络语言的性质认识不清,就会对它作出错误的判断,比如认为它妨碍交际,需要规范①.本文打算论证网络语言的社会方言属性,以利于对它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
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符号系统的角度进行考察,网络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可读的语言符号和非可读的副语言符号,而可读的语言符号包括汉字、汉语拼音、英文和数字四个符号系统。网络语言符号系统使用的基本特征是,不同系统的符合可以在同一平面上混合使用。网络语言的认知特征是,网络语言需要在不同的符合体系之间进行心理认知的跳跃与联想,要超出常规的系统与规范。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偏离语言常规使用的社会变体,属于语言变异现象。网络语言变异给传统语言规则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体现了人们不同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权利变迁等文化价值观。然而,根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游戏论”,尤其是家族相似性和社会建构理论,网络语言的变异实属语言变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语言不需要遵守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网络语言的传播源自其本身独具特色的修辞性;网络语言运用积极修辞手段,以“有力”、“动人”为交际目的。在对网络语言的修辞属性进行梳理分类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语言广泛使用的互文机制。修辞追求是网络语言流行的言外动因,语用互文则是其言内机制的表现,因此本文亦可看作是修辞学和篇章语言学理论互补性探讨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汉语网络语言影响藏生汉语习得的情感,影响藏生汉语习得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影响藏生对汉语社会文化的适应和趋同程度。这些影响主要与汉语网络语言使用失范、内地藏生汉语习得与汉语网络环境脱节、汉藏文化障碍影响汉语网络语言的推介等因素相关。据此,文章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培养藏生对汉语网络语言的价值观和情感;引导和规范汉语网络语言,优化网络环境;寻求藏生汉语习得与网络社会生活的契合点,提高“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泛化现象以及网络语言的使用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旨在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调查发现,网络语言因其幽默风趣、简洁方便和能够突显个性而被大学生广泛应用于网络和日常生活中,同时大学生也意识到网络语言的使用加深了与父母的代沟,其不规范性扰乱了传统语言的秩序。因此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为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创造条件,使网络语言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定量分析,对网络语言的知晓度、接受度,网络语言的功能,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等展开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抽绎出网络语言的传播现状,以期为网络语言乃至汉语词汇的有效规范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语言的流行,关于其性质和语义特征的争论愈发激烈。通过运用相关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大量典型的网络语言实例,认为网络语言的性质是青年语言的变体,网络词语与黑话有着本质区别。网络语言在语义上经常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其两大根本原因一是网络语言对表达功能的强化;二是网络语言对酬应功能的强化。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是人们进行网络交流的工具。由于它使用场合的特殊性,使得这种语言形式与传统语言有所不同。与现实中的自然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就是语法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有诸多表现形式。它们在使用上更加灵活,具有不受传统语法制约的随意性特征,并得到网民们的普遍认同,成为网络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往往忽略其主体认识偏见。从主体方面讲,网络语言是网络主体自由表达假象的产物,是一种幻象。幻象理论通抵人类理解力的幻象偏见,有效地解释了网络语言流行的主体认识论根源,更反映了网络环境中语言与存在的断裂。因此,要用辩证的方法,厘清网络语言中本质与非本质存在,并在和谐哲学的指导下,于混乱中寻求网络语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思维与语言的和谐统一,为网络语言和网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是针对网络环境下人们对网络语言“网语”的认知、使用情况、“网语”与汉语言关系、“网语”评价等问题而进行的一项调查。着重从男女、城乡、学生与非学生等三组数据提出分析,指出网络语言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社会及语言的发展不能拒绝“网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网语”,并将之深入到工作、学习和日常交际之中,对此现象应当重视并细致分析,进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并特别注意到学生人群的认知变化。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作者和使用者,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文章建议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提高青少年的网络信息素养,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网络语言的四种类型。并对网络语言的表达简明,个性张扬,诙谐幽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网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推广普通话,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实现汉语的规范;鼓励学生实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加强辨别能力与自制能力;教师观念及时更新,加强知识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而网络交流的工具——网络语言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网络交流沟通的效率和信息含量,在网络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网络语言的种类,了解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进而对网络语言在我国的发展作出评析。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的对外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指电子计算机"原创"并通过网络传播的言语作品中的语言。网络语言对外渗透即网络语言进入到网络以外的语言环境,在非网络环境中使用。渗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非网络环境中谈及与网络、电脑有关的事物时不得不运用网络语言;二是在非网络环境中谈及与网络、电脑无关的事物时有意借用网络语言提高表达效果。网络语言对外渗透的语言成分主要包括网络创造的新词和在网络上产生新义的固有词。对这种渗透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利用其正面影响促进当代汉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世界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它从一出现就频频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讨论。同时它也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目前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的含义、特点、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如何规范网络语言上面。以上研究成果丰富,但是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如今的网络语言中各种符号的使用已经超过50%,各类网络语言的符号使得网络语言更加丰富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本文将以交际中的网络语言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角度,探讨网络语言这一新的语言形式,从符号的能指所指、符号特点和符号的意义对网络语言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齐齐哈尔地区蒙古族、朝鲜族和达斡尔族网络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了解这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网络传播的现状和网络语言的使用状况,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网络媒介使用存在的相关性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界定仍不明确,称说术语存在使用混乱的现象。对本体语言学的网络语言研究进行了综述,从网络语言的分类、形成、特点以及规范化角度简述了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成果。目前,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正不断深入,形成了多角度研究之势。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在网民中广泛使用,并大有走下网络,走进生活的趋势.2011年流行的网络语言可谓精彩纷呈.通过模因论的观点分析时尚流行的网络语言,并对网络语言和文化中的模因从词缀、词汇、句式、符号以及恶搞方面进行分类以期描述网络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的复制、传播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文章介绍了模因的概念,同时对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进行考察。以模因的周期理论,说明中英文词语声音、数字、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和电影台词等模因在网络语言中成功地复制和传播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基因型的网络语言的模因和表现型网络语言的模因。文章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模因现象分析,为网络语言的发展以及打造网络语言中的强势模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