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空间的交际用语是把双刃剑,多形态的语言带来了网络交际的便捷,但也为语言系统本身和思想情感交流带来诸多困扰。文章基于网络空间交际用语的基本形态,认为语言在网络空间交际互动中体现出多重经济效能,语言趋简是以较小的语言资源投入实现最佳的交互目的;语言趋快是为了减少交际的时间成本;语言趋新是为了获取交际关注与群体认同。因获取语言经济效能而对汉语系统、言语交际以及语言生态文明等带来了一定的损蚀。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人口流动历经四十年,人口流入和人口回流构成了人口空间移动的基本路径并对城市语言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语言环境的多言化以及普通话作为公共空间第一层级交际语是城市语言格局的重要特征;普通话与方言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在各自的交际空间运行;语言格局变化受移动动机、社会身份建构以及适应城市发展变革和交际需要等多重因素制约,反映出城市更加平等、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大格局。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巴蜀语言学一直以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研究框架,重视语言的"本体"描述.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语言的多向交流,巴蜀语言面貌已发生悄然变化,这就使得很多依靠传统语言学视野的研究出现了局限性.本文旨在倡导一种语言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即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去观察巴蜀地域的语言--诸如方音、词汇、方言岛、言语社区、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作品语用等的演变,以此构建全新的巴蜀语言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4.
校园"言子"的兴盛表明了语言在变异中的流动趋向。在论及校园"言子"流行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及了其流行的基本条件,指出语言变异在向青少年人群逐步扩散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语用等是催生其发展的"土壤",而对校园"言子"的规范,则应当立足于整个社会的语言规范。  相似文献   
5.
川北隐语作为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分化出了较多的下位类型,并广泛存在于歇后语、行话、山歌、谑语之中。本文针对其富有地域特色的歇后语、行话等隐语的语形、语义及成词理据进行了论说和分析,指出隐语的发展演变,是社会多层次言语社团的建立和完善并在语言使用中直接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语言和文化从来不会分离,语词总是外在地显露文化,而文化就是一种贯彻观念的实践.本文围绕邓小平理论中反映"实事求是"观点的一些语词,着重分析这些语词透露出的人文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猫论"等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它们既反映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哲理,又折射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情歌自古及今都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歌受宗教祭拜、生殖繁衍、婚姻风俗等的影响,已成为诉求婚姻、恋爱自由、表现情爱、抒发心灵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阐述了情歌文化产生的同源性,并谈及了龙门山地域情歌文化的表现内容与地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四川省甘孜藏区三县幼儿园、小学教师省级普通话测试结果,对其普通话水平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藏区幼儿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总体偏低,区域普通话水平发展不均衡,并受到经济发展、地理位置、语言环境、语言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9.
行话、网语:语言的反域化及语域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社会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言的反域化,集中体现在行话、网语之中。反域化造成了语域模糊,反域化印证了时代的变迁。本文通过对语言的域、域化及反域化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行话、网语在反域化进程中令人关注和忧思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虚拟世界已成为当今人们言语交际、表达思想与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虚拟世界里,网络语言是人际交流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网络语言的发展演变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2000-2016年间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的总体面貌进行了梳理,并据此提出一些思考,认为当前及今后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生态及其治理、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人群的价值观、文化观影响及其对策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