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对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二者法治理念的异同之处予以梳理、阐释,并从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进一步剖析东、西方法治观念不同走向的产生缘由.认为是独特的地缘环境、农耕经济、宗法制度、文化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法哲学与西方法哲学迥异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刑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部落刑律与古代法、现代法以及各部落法之间的比较,从不同的视角突出了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刑律的鲜明特色。认为它脱胎于古代法,但与古代法相区别;既是部落内部法,又是一定时期法的一种存在方式,孕育出现代法。  相似文献   

3.
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尽管和现代的法治思想有原则区别,但它仍有精华部分值得我们汲取,而且,它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法是否具有确定性一直争论颇多。一般书本中往往将儒家和法家的论争归结为人治与法治或曰礼治与法治之争。然而礼法之争中,儒家之"礼",与法家之"法",都非现代语意上的礼制与法制,更不可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此文旨在从儒家经典中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的阐述为出发点,讨论孔子对法律的确定性的认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法家的一切从法而断、依法办事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的德治主张 ,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法制现代化是一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其目标就是"法治"的实现.传统法律资源是前近代以前的古代法律.传统法律资源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韩非是我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由于他的强国思想不能得到韩王重用,因此精力用于对政治的研究,他的权术理论贯穿于他的政治思想的始终,君本思想与对术的偏爱便构成韩非学说的基本内容。本文从韩非的人性观入手对其权术思想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小农自然经济所形成的“宁静”、“惧变”心理入手,分析论证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法的治家、治国的实用功能,礼法合一的道德倾向,消弭冲突、平息纷争的无讼思想,融情于法、法源自然的司法实践,并从中逻辑地推演出了中国古代法文化所具有的自然和谐之特征。为了突显这一特征,文中还把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古代的法之原则不同,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历史早期的祖先崇拜入手,分析了儒家如何利用传说时代的英雄神话构建了"先王世界"这样一个信仰的彼岸世界,并加以历史化.儒家以伦理为桥梁沟通了作为彼岸世界的"先王世界,,与此岸现实世界的关系,使"先王世界"在现实世界有了实践的意义.这一实践意义,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在起源上表现为以礼教、德治为特色的人治.  相似文献   

10.
法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学术派别。法家"法治"理论及其实践活动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条件下,用现代眼光对中国古代法家"法治"理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诗人马呜的《美难陀传》,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国外已陆续出版了《美难陀传》的多种译本,有关的翻译和研究著作也覆盖多种语言,但中国未有译介。《美难陀传》主要讲述了佛陀度化堂弟难陀的故事。这部作品在思想上,有极其鲜明的佛教特色,在艺术上,它也展现了令人瞩目的闪光之处与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浓缩了《大品般若经》的《心经》蕴含着极其独到的美学意涵。本文对浸渗在《心经》宗教与哲学思想里的般若空观的美学意涵给予价值论的阐释 ,认为般若空慧所具有的三种美学境界 ,几乎融汇了审美价值所有层面的内容 ,实可谓是美学意味最深长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双齿膦配体dppe与母体簇合物(μ3-S)(μ-H)Fe2Co(CO)9进行取代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混金属簇合物(μ3-S)(μ-H)Fe2Co(CO)7dppe.利用IR,NMR,MS等方法对新化合物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Fe2Co簇核中,两个Fe原子之间含有一个H桥,配体dppe中的两个P原子取代了Co和其中一个Fe原子上的CO.  相似文献   

14.
判断“状-动-宾”结构是不是多切分结构,应该从结构,功能,意义三方面来衡量;对多切分的“状-动-宾”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时,应该根据“状”,“动”,“宾”这三者之间的语义疏密关系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吴语副词“大分”产生于明代。它是由处于状语位置上表大体义的名词“大分”逐渐虚化而成的。吴语副词“终不然”产生于元代,是由反诘副词“不然”前加表强调的“终”组合而成的。它的形成显然受到了“终不成”的类化的影响。而反诘副词“不然”的产生,是由于短语“不然”经常使用于“不然……岂(不)……”句式,逐渐沾带上了否定与反问的意味,并最终虚化为反诘副词的。  相似文献   

16.
17.
木文讨论了强迫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p(t)x′)′+f(t,x,x′)+q(t)g(x)=r(t)解的有界性,所得到的结论推广了《非线性微分方程》(G·桑森,R·康蒂著)中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提出了圆波导TM_(mn)模回旋潘尼管的动力学理论。求解了引导中心的漂移以及产生的偶极电流。因此,本文结果不但适用了回旋潘尼管,而且比以往结果更为精确地描写回旋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龙潭寺客家话的t(s)、t(s')、(s)声母,从中可以看出它们覆盖了古知、章、庄三组声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受老成都话的影响所致,并伴随成都话的发展而转变为t(s)、t(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