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王安石"不列<春秋>于学官"是中国学术史上曾引起很大争议的一桩公案.本文认为,王安石从学官中废除<春秋>,是与其变法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其目的是为变法改革服务,在意识形态领域为变法铺平道路;是一个政治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作出的政治抉择,凸现出的是王安石坚定而明确的政治立场,而不是个人意气的学术偏见,更不能把北宋的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废<春秋>.  相似文献   

2.
在熙宁变法中,张载与王安石曾经同朝为官,先后应召入对,共同表达了"复三代"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变法的方式方法上,二人存在着较大分歧,故而"语多不合"。张载以"渐化"哲学为理论指导,倡导渐进的革新方法,主张行"井田"、复"周礼";王安石以"尚变"哲学为思想武器,"以理财为方今先急",除旧布新,全力推行新法。张载属于熙宁变法中的温和派,王安石属于熙宁变法中的激进派。  相似文献   

3.
继胡瑗"明体达用"之学与范仲淹"庆历新政"的革新政令之风,王安石是北宋开讲论道德义理之学风的第一人.他坚持"经术者,所以经世务"的经世致用思想,其义理道德性命之学和经世之术在荆公新学中相互发明.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是历史上试图将"内圣"与"外王"真正结合于社会现实的划时代变革,在王安石变法中,以"回向三代"为标志的"择术"思想与作为治国核心的"理财"思想是相互支援,且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4.
宋神宗熙宁时期,翰林学士对熙宁政局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是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获得神宗的赏识,最终而为参知政事.另一翰林学士司马光,则自始至终代表守旧派,反对熙宁变法.翰林学士分成两大阵营,一派主张变法,拜相前的王安石,作为翰林学士,他是代表人物,其他主要人物则有吕惠卿、曾布、元绛、邓绾等人;另一派则反对变法,翰林学士司马光为其代表,其他主要人物尚有范镇、滕甫、郑獬、吴充、吕公著、杨绘、韩维等人.两大阵营政争的结果,守旧派落下风.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后,其阵营中的翰林学士也出现分化,对熙宁变法产生过严重的消极影响;至其第二次为相,翰林学士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很有限.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在系统考察王安石与反变法派台谏官的斗争、王安石运用台谏的措施、台谏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王安石变法成败与台谏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王安石不避矛盾,不恤人言,大胆使台谏为变法服务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胡适是近现代以来致力于为王安石正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虽不是研究王安石的学术大家,却始终对王安石保持浓厚的文化兴趣,执着于从文化现代性视角出发"发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借助"比较参证"的研究方法,胡适发现了一个更加"现代"、更加生动,也更加独特的王安石.胡适对于王安石的"发现"自然受到近代以来梁启超等人新史学实践的直接影响,也体现了其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学术自觉和功利动机,同时也与其个人复杂的人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胡适而言,王安石不只是一个研究对象,更是其观照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视点和"方法",融入了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相比于同时代的新文化人,胡适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了王安石形象的近代重塑.  相似文献   

7.
北宋熙宁、元丰时期,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标的著名的改革运动.提点刑狱司这一宋代重要的路级司法、监察机构与此次变法关系密切.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改革者对提刑司相关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降低提刑官的选任标准、严格考核制度、配备属官、增加武臣提刑等,使之更符合新法的需要.与此同时,改革中最重要的"富国"、"强兵"等职能在提刑司等地方政府身上得到明显增加.从这场著名的变法运动可以看出,提点刑狱司作为宋朝地方统治体系中最重要的"司法、监察官",在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中角色发生明显的转型,司法之外的财政、军事职能得到显著增强.这种"多面手"的角色转型适应了改革的需求,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改革措施的推行和地方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逝世到今年已经整整九百周年了.尽管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投降派为开脱宋徽宗赵佶之流的亡国罪责,极力诋毁王安石以及王安石主持下的变法革新运动,但是,王安石的伟大的业绩,依然是彪炳于史册,永垂不朽.这篇文章的写出,还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的不朽业绩,更加重要的是,他主持下的变法革新运动,不论是其成功的地方,还是失败的地方,都足以垂鉴后世,给人们以启发,因而是值得研究和一写的.至于近几年有关王安石变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另文探讨,这里就不加涉及了.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期的著名法家王安石,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和爱国主义者。公元一○六九年至一○七六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活动,对于抵抗民族压迫,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千百年来,王安石的变法活动和爱国精神却受到一切反动势力的咒骂和攻击。大地主、大官僚顽固派司马光之流胡说什么王安石“更法度,开边疆,天下深怨  相似文献   

10.
"不加赋而上用足"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理财良法,王安石变法以之为理财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所损益,使之切合时代需要,得以实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从孔子的教育思想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对理解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为物理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的教育思想又是教育界的一朵奇葩,研究他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思维方法,对现今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有益启迪。以他的思想为指导,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确立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是周恩来一生思考和实践的主题。他的关于如何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 :注重政治思想工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严密的监督体系、坚持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王韶经营熙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1世纪中叶王安石的变法为宋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王韶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骨干之一,以他卓越的军事才干开疆辟土、安抚蕃众;以他敏锐的政治见地和军事眼光,兴马政、扩蕃兵、通蕃汉贸易,治理熙河地区,他的经营成效对边疆的稳定和开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才思想是司马光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治通鉴》的"臣光曰"及其它一系列论著中有着较充分的体现。司马光认为在封建的守成和进取阶段,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强调要选用德才兼备之人;要求为人上者要诚心致才,礼贤下士,并且要依靠众人举才;主张用人应不徇私情、用人应不拘门第、用人勿疑;主张从实际工作中去考核人才。但司马光的人才思想也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朱升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治武功并著.朱升的政治观念深受朱熹及陈栎思想的影响,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强烈的担当与道德意识.这使其在社会政治上呈现出“首陈三策”的政治关怀;“适时勇进”的正统观;“通其民情”的民本观;“力行仁军”的军事策略以及“力荐三贤”的人才观等丰富思想.朱升社会政治思想不仅对朱元璋创基立国及初期政局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新中国及此后政策的制定也极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白在政治幻想中常常以为自己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实际上他的仕途是失败的。但当李白把才华运用于诗歌的艺术想象之中时,其创造性是超凡脱俗的,具有历千年而不朽的价值。绝句《下江陵》是李白在遭受政治打击之后创作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诗人感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现代教育形势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应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构建相对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君主论》是他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但与其他的思想家相比,他的名誉却糟得很。他长期被人误解,并蒙受恶名。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具体地分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以及后来所形成的马基亚维利主义,这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马基雅维利及其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20.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为切实提高育人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时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路径,构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