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2.
碑文在东汉十分兴盛,其中蔡邕的碑文文学成就最高。蔡邕碑文叙颂结合,以歌颂形容为主,并巧妙地引用经书和典故,言简意赅。蔡邕开碑文中进行议论的先河,同时,蔡邕碑文风格多样,不乏诙谐幽默。  相似文献   

3.
《青衣赋》是东汉辞赋大家蔡邕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学界对该赋写作时段的判断失准,导致其主题及文学史意义被遮蔽。结合蔡邕生平、赋中所涉地名典故及汉代同类型作品写作体例综合考察,可以推断《青衣赋》作于汉灵帝光和元年蔡邕被流放五原途中。赋中对女性体态及男女欢会场景的描写,既是对汉代美女赋旨在讽劝,终归雅正写作模式的突破,更是对汉代流行的红颜祸国观念的挑战与超越。《青衣赋》不仅使婢女进入文学的表现视野,其才子佳人遇合的故事情节,也开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戏剧中才子佳人遇合模式之先河。   相似文献   

4.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为近代经学大师,博通群经,造诣精深,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思想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父子俩撰有《易》学专著五种:黄式三撰《易释》一种,黄以周撰《十翼后录》、《易释》、《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剩本》四种。共有序跋八篇:黄式三《易释》傅梦占叙、自叙和后记各一篇;黄以周《十翼后录》二十四卷稿本黄以愚序、黄以恭序和自序各一篇;《周易故训订》黄以周自序一篇;《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剩本》合刊本唐文治跋一篇。  相似文献   

5.
宋人恢复古《周易》的工作,在当时学术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不仅使汉魏以来一直被混淆的《周易》经传得以恢复,而且引发了宋代《易》学思想的重大创新,它既是一场古典文献研究方法的革新,也是宋人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值得我们重新加以考虑和探讨。一、分辨周易经传...  相似文献   

6.
黄道周在奏疏中大量引用《周易》,分别有引用《易经》卦名和《周易》经传文辞、综合运用《周易》的象数及义理之学等情况,并对其谏诤产生重要作用。奏疏中用《易》体现了黄道周浓厚的史官意识,其中蕴含着《易》—智—讽谏的传统范式。  相似文献   

7.
《诗本义》与《易童子问》是欧阳修经学的代表作,他在这两部著作中的经学阐释同中有异.从阐释目的来说,欧阳修主张抓住“大本”,但具体在《诗本义》与《易童子问》中,“大本”的含义存在差异.欧阳修的经学以“人情”为其阐释根据,但对于“情”的理解在此二书中也存在差异.欧阳修常将经学著作看成一个自足的文本,从文本的文意、文理、文风等角度去判断其真伪,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周易》文本,他常从其文本的合逻辑性出发,而《诗经》研究中他主要从文学性与逻辑性两个角度去考察.他的经学阐释没有采用逐字逐句的解释经文的模式,而是运用了一种论辩、答问的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8.
西汉作为经学意识的深化期和经学的完成期,儒家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形成了经学化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西汉《诗》学阐释主体的思想视野,其实就是一种经学视野,即从经学角度对《诗》进行符合礼教及其意识形态的阐释。正是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经学视野中,西汉《诗》学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9.
蔡邕并非一流的经学家,在经学大家辈出的汉代,他的经学成就难与郑玄等人比肩。然而,他的积极用世精神独步当时,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忠孝思想、正名思想、谶纬思想中闪烁着儒家的用世精神,其政治主张亦以用世精神作为指导。这一特点使得蔡邕作为具有经世致用精神的儒家学者,在东汉末年引领学坛。  相似文献   

10.
蔡邕并非一流的经学家,在经学大家辈出的汉代,他的经学成就难与郑玄等人比肩。然而,他的积极用世精神独步当时,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忠孝思想、正名思想、谶纬思想中闪烁着儒家的用世精神,其政治主张亦以用世精神作为指导。这一特点使得蔡邕作为具有经世致用精神的儒家学者,在东汉末年引领学坛。  相似文献   

11.
《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经、传有着不一样的女性伦理价值观。《易经》女性伦理呈现国家、社会、个人伦理多层次和多样性的格局;而《易传》倾向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妇妻社会伦理,体现了统一性,并对这种统一的女性伦理接通天人之际,凭借形上的根据以证成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周易》的这些女性伦理观,是我国古代女性伦理的重要理论来源,对于后世的女性伦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今人在分析《周易》女性伦理时,应当坚持经、传相分的观点,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女性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周易》的君子观及其衍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剖析《周易》君子观四方面内涵的基础上 ,认为《周易》阐述君子观的角度是效法天德天道即法天 ,并主要以此为依据 ,探讨《周易》之《易传》作者与孔子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北宋士大夫为复兴三代之治,重建王道政治秩序,主张以经术治天下,重视经学的经世功能。在探索王道的过程中,士大夫以《周易》为经世之大法而推崇备至,并注重运用《周易》义理指导现实的政治实践。他们通过在奏议中引用《周易》经义议论时政,为朝廷提出合乎圣人之道的治国之策以实现儒家通经致用的理想。在北宋奏议中,士大夫不仅以《周易》经义培育皇帝的政治道德,而且还从《周易》中厘定出内政治理原则施用于今,从修己、治人两方面充分展现了易学的经世指向。他们以《周易》经义作为评判现实政治得失的标准,批评并制止不合经义的政治行为,规正政治发展方向,从而使《周易》对北宋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历来关于周初所建三监的各类记载和论述,意见分歧比较大,有必要加以研讨,取得一致的看法。三监应是管、蔡、霍三叔,不包括武庚。管主卫,蔡主,霍主邶,其他分工之说不可取。邶在朝歌之北,在其南,卫在其东,其他方位之说亦不可取。  相似文献   

15.
以"易"的演化和历代治水者对"易"的理解为线索,探讨"易"对中国历史上治水实践的深远影响。大禹治水与《连山易》有正相关关系,《周易》则是大禹治水的总结。自李冰起,历代治水者,从《周易》中获得启迪,指导各自的治水实践。  相似文献   

16.
张献 《南都学坛》2000,20(2):106-107
《周易》思想内容博大精深 ,《周易》关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以及重视德育、因材施教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一部蕴藏无穷智慧的宝典,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周易》的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复译原因可大致做如下阐释:(1)文无定诠:文本的开放性;(2)言人人殊:译者的主体性;(3)人以群分:读者的差异性;(4)言随时变:语言的时代性。这些阐释为进一步从大易的视角研究复译的相关问题做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占问与上古文学的问对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对体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其中占筮型作品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的功用为这类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在记录运用《周易》占筮的过程时产生了最初的占筮型问对体作品。因为占筮活动具有神圣性,所以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同一答的结构模式。这类作品在深层意蕴方面的特点也与《周易》的功用及义理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9.
丁超五的科学易学思想是立基于宋明易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从中西文化会通的视角切入分析,来对先天及孔子易学思想内核加以阐发和论述的.他从阴阳数理本质上,构架了阴阳两仪在宇宙空间互动作用的动力学思维模型,从而彰明易学所涵摄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并在矛盾的统一性、服务对象、论证的逻辑程式、核心内容等方面探究其共同性的涵项,同时又从对待和对立问题上找出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析史解难的方法,再现殷周时代的剧变,分析伯夷“义不食周粟”故事背后隐藏的政治、伦理、宗教等深层原因。并指出伯夷“义不食周粟”与武王伐纣同样值得肯定。由此可见,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迥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