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与艺术在现实中已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不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而存在,而且作为生产力本身而存在.美与科学技术的联姻不仅有助于推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要认清这一点,先须理解"生产力"概念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而且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强调了《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不仅重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而且重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以自然关系为模式来观察人类社会,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史的过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哲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肯定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具有一般规律性 ,而且并不否认体现其规律性的运动发展形态的多样性、运动发展机制的非同一性。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巨大推动下 ,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就出现了某些不同寻常的运动变化态势 ,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便是一种显著体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其本质就是突破生产力发展的常规化的线性发展模式 ,而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生产力超常规的跳跃式发展。从认识论、物质论、动力论等方面分析研究 ,有助于在哲学观的高度把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思维方式、物质基础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在审美方面的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运用非常广泛,其特有的审美心理对它们各自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探讨中国古诗词与现代标志中的古典美学法则,不仅有利于吸取古诗词的审美经验,将文学抽象美转化为艺术形象美;而且有助于发掘现代艺术形态的丰富性内涵,提升现代艺术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层面论证社会权力存在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权力形态,社会权力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它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家权力之间监督制约的不足,发挥着监督和制约政府权力的作用,而且有助于社会治理的实施,有助于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因此,社会权力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卫兴华认为,许多报刊发表文章,宣传农村专业户(包括承包专业户和个体专业户)“是农村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种提法在理论上值得斟酌。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新生产力的代表”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含意,不能随便使用。它不仅是个经济概念,而且是个政治概念;不仅是表现生产力水平的概念,而且是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概念。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过或存在着个体经济,但个体经济从来没有也不能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因为他既不能作为革命的阶级代表新生产力的要求去推翻维护旧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更不能上升为新社会制度的统治阶级。既然如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作为非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管理作为一种生产力因素,是在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这种作用表现在:它不仅是联结生产力各要素形成创新功能的前提,而且是将生产力各要素的潜在创新“能量”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的条件;不仅是运筹生产力各要素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且还是进一步扩张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中,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思想:生产力科学技术结构关系思想。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不仅要以社会生产关系作纽带,而且需要以相互适应的科学技术结构关系作基础。科学技术结构关系对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邓小平这一思想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地积累起来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以智力对自然的征服为前提,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作为独立形态的精神生产力,不仅是人类在理论上对自然的胜利,而且它一旦并入生产过程,转化为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历来是学理界研讨的重要课题。但是,长期以来,对生产力的研究存在着一种偏向,这就是忽视生产力主体性的研究。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人的物质力量,具有主体性。生产力的主体性即生产力的属人的性质。主体性不仅是劳动者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凝结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引领着物质生产的全过程,积淀在生产结果中,成为生产力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审美文化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审美文化与科技文化之间社会功能的差异和互补关系。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由于其内在机制的局限可能产生某些负面效应。审美文化有助于科技负面效应的克服,从而在社会功能上形成互补。这种互补只有在两者的渗透和交融中才能实现,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我们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差别 ,不仅表现在一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 ,还表现在不同的前提条件。前者的前提是 :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货币存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成为多余之物 ;社会化大生产使整个社会事实上成为一个大工厂 ,全国性的计划经济不仅成为必要 ,而且成为必然。这些前提不是一般的生产力发展所能达到的 ,充分发展的网络经济有助于其实现。这一点 ,马恩没有预见到。所以 ,我们必须先脚踏实地建设初级的社会主义 ,并积极参与网络经济建设 ,才能创造条件去逐步实现马恩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刘清平 《江淮论坛》2013,(2):90-94,193
从元美学的角度探讨“好”与“对”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澄清“美”、“炫美”、“审美”等概念的核心语义,引导规范性立场不同的人们达成必要的理论共识,在规范性层面上展开富有成果的理论交流,而且有助于深入考察美和艺术领域内长期受到忽视的正当和权利问题,揭示炫美领域与生活世界中实利、认知、道德、信仰等价值领域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创新性理论研究,与当代世界美学尤其是西方美学展开实质性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4.
”否定建立平衡”,这是本文作者对如何建立当代审美形象提出的规定性原则.并以此对“天与人”、“‘生存与存在”、““快乐与沉醉”、“不美与美”等范畴作了新的诠释。作者认为,“个体”否定“群体”,“美”否定“不美”.已经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克服、取消、征服之意.而是要建立一个与否定对象性质上不同的世界,来产生平衡、健康、丰富的当代性审美形象。这种形象不仅由“美”构成.而且由“不美”构成。这就是说.‘”美”不仅是在对“不美”的本体性否定中产生的.而且是在对“不美”的局限的发现中形成自己的内涵的.是为了弥补“不美”的局限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正> 我认为,社会分工是实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明确这个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商品经济的研究,而且,在实际上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经济改革.第一,有助于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彻底改造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框架及其惰性.我国的小农经济延续了几千年,解放后,又  相似文献   

16.
杨用成 《中州学刊》2005,(4):253-255
高校历史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但至今仍被人忽视的领域,它主要包括欣赏历史文物的艺术美、学习优秀人物的人格美、感受历史遗迹的综合美等内容.拓展高校历史审美教育,以美育来激活高校历史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而且更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应协调,在司法改革进程中,我国引进了一些当事人主义的合理制度,但观念上仍存在很大差距。无罪推定原则作为现代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确立不仅有助于执法人员的诉讼法律意识的转变,树立权利观念,而且有助于司法改革新制度的实施,为新制度的确立与运行提供观念上的支持与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时间与自然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存在着减少体力耗费、增加脑力耗费的情况。因此,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不仅存在反比关系,而且还存在正比、不变这样两种关系。由于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在价值估价时常常是不足的,因此,后两种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得不及前一种关系明显与普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但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对生产力标准缺乏准确、完整的理解,甚至进行庸俗化解释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生产力标准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以澄清一些模糊的思想认识。一、生产力标准与“唯生产力论”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第一性决定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辩证唯物论不仅承认意识的存在,而且强调意识有反作用,当然这种反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是受客观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03,4(6):97-104
审美活动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同时,也展示了存在的图景,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审美之域的存在秩序或审美秩序。作为审美关系中的存在规定,美不仅表现为对象的自在属性,而且也体现了人的价值理想,以感性与理性、存在与本质、个体与普遍、理性与非理性等等的整合为形式,审美活动从一个方面为克服人自身的分离、达到“全而粹”的完美存在提供了担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