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作为一名卓越的小说大师和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茅盾在现代文坛一度普遍轻视报告文学的背景下,热情而及时地扶持了这一文学家族中的新品种。他在《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短论中指出:“伟大作品也可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不仅如此,茅盾还以自己创作的实绩表示他对报告文学的支持和热心。检视茅盾创作,可知他发表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之多。出版的散文报告文学集有《速写与随笔》、《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来部。约略计算《茅盾全集》散文卷中半数当属报告文学。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实绩的重要的报告文学家。诚然,茅盾并不是第一流的报告文学家,他并没有创作出夏衍《包身工》那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品。然而.他的创作自有特征.因而也自有价值了。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以小说、散文和诗词创作闻名于世的,人们对他的研究,也往往偏重于此,至于他的戏剧理论,自然就很少有人问津了。郁达夫从小喜爱戏剧,早在中学时期,就“看了不少浪漫曲本,其中最爱读的是《桃花扇》和《燕子笺》等。”①留学日本时,又接触了大量西洋戏剧。步入文坛之后,除了醉心于小说、散文和诗词创作外,对戏剧的兴趣也是有增无减,尽力于戏剧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1922年发表剧本《孤独》;1925年写成理论专  相似文献   

4.
徐訏是一位相当长时期以来一直为大陆学者所冷落甚至遗忘的作家,徐訏研究直到九十年代初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也因此对徐訏的研究便类似在抛荒的田野上耕耘,这需要学者具有独到的眼光和勇气,尤其是对于一位青年学者来说则更是如此.以空白为起点,虽然有不受既有研究成果限制的自由,可以令研究者任意伸张自己的研究个性,在自己所擅长的角度和方式上随意伸展,但同时也意味着研究者必须一块一块地亲手搬来那些别人从未触碰过的“基石”,并将自己推向整个时代作家论研究的整体水平背景上,达到无愧于整个时代的作家论的研究水平.在我看来吴义勤的研究是做到了这一点的.这是一部写得非常扎实而又富有新意的学术论著.作者吴义勤分别从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角度分体裁论述了徐訏创作,同时还将徐舒放在中外文化的网络中,综合运用心理分析、文化学、比较文学、宗教学、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给徐訏画像,从青春浪漫到晚年心态,从宗教情怀到文艺思想,从创作方法到母题建构,既有宏观透视又有微观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异彩纷呈,多色立体的徐訏世界.  相似文献   

5.
研究艺术文化史和戏剧美学的学者余秋雨自 90年代初出版《文化苦旅》后 ,引起海内外轰动。随后《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集子相继出版 ,并引起持续的轰动效应 ,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高雅文学作品的畅销现象。加上 95年以前批评界近乎异口同声的盛赞 ,以及后来的不约而同的批评 ,形成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突出现象———“秋雨现象”。对余秋雨及其散文的批评 ,有的揭其学术“硬伤” ,有的批其“文化观”和“历史论” ;或以个别篇什管窥蠡测 ,或将整个作品拿来解剖 ;有人质情 ,有人析理 ;有人平心静气 ,有人冷嘲热讽。本文将这些批评集中进行一番归纳、述评  相似文献   

6.
论七等生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家都知道我叫七等生,其实我的本名是刘武雄。”(《七等生小传》) 七等生,台湾通霄人,一九三九年生。一九六二年开始创作。他以写小说为主,也不乏诗歌、散文创作。他先后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僵局》、《来到小镇的亚玆别》、《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中篇小说集《放生鼠》、《沙河悲歌》、《离城记》,长篇小说《削瘦的灵魂》、《城之迷》、《耶苏的艺术》,综合集《白马》、《情与思》等。一九七七年远行出版社出版七等生小全集,共十册。七等生的两篇小说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坛上,存在着一个发人深思的怪现象:新文学运动中同时产生的小说、戏剧、散文等艺术形式很快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唯独新诗,六十几年来始终处于聚论纷坛之中,尽管它的历史功绩同样是不可动摇的。二十年代初期,俞平伯光生在《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一文中写道;“戏剧小说可以用白话做,差不多大家承认……至于讲到诗的一方面,那心理便迥乎不同”。四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9.
徐讦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就已声誉斐然,然而今天的大陆读者却很少能读到他的作品.这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事.文章从分析徐(訏)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个性气质入手.进而阐述这种个性气质对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及表现.  相似文献   

10.
徐讦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就已声誉斐然,然而今天的大陆读者却很少能读到他的作品.这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事.文章从分析徐(訏)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个性气质入手.进而阐述这种个性气质对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及表现.  相似文献   

11.
徐訏小说中对女性具有独特的写作视角和人文关怀,徐訏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有"圣女"意识、"侠女"意识和"厌女"现象。他笔下的圣女脱俗而痴情,侠女智勇双全。徐訏对女性的态度是崇拜与仇恨并存,他眼中的女人具有纯粹和诗性的特质。徐訏用大量作品去爱女性、恨女性,他通过写女性所得出的哲学命题具有人类文化本体论意义。和曹雪芹相似,徐訏对女性的观照来自于他本人对女性的特殊的情结,徐訏的美学思想影响了他对女性的态度,形成了他思想中独有的女性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艾芜前期创作艺术风格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十年代初期,一大批青年作家冲破国民党反动派对文艺的重压,象灿烂的群星似地出现在文坛上,使现代文学一下子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光彩。艾芜,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到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前,他一共出版了《南行记》等五个短篇小说集、四部中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另外还有若干篇小说散文散见于其他文学刊物上。通观艾芜的创作历程,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六年,可说是他的作品艺术风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习惯将它称为艾芜创作的前期。在这个时期里,艾芜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为读者奏出一曲曲清新美丽的歌,显示出他那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部著作,不少作品移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岛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相似文献   

14.
<正>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作家这方面的突出成就,掩盖了他另一方面的成绩。郭沫若诗歌、戏剧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几乎忘记了他的散文、小说;老舍小说、戏剧上的杰出贡献,使得他的诗歌少为人知。张志民的突出成就,在其诗歌创作。然而,他却是从小说创作迈进文坛的。发表于1947年初的处女作《大娘家》,要比他的著名长诗《王九诉苦》问世早半年多。1949年,天下图书公司曾出版了他第一本小说选集《婚事》。1982年出版的《张志民小说选》,所选三十二篇作品,早期小说就占七篇,在数量上,超过了诗歌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也有其诗歌所不能代替的成就,它们同样体现了一个来自农村和部队作家  相似文献   

15.
2010年,香港批评家廖文杰写了《载道与言志·官方与民间》[1]一文,文中谈及港台、大陆"官方"研究徐訏虽有进展却迟缓阻滞时,不禁慨然:"看到‘官方’的态度如此,对比台湾、香港或国内的‘民间’对徐訏研究的热烈情形,不无令人唏嘘感叹!"此处"官方"指研究机构的学者,"民间"即自发推动徐訏研究的一切力量。这种情况可上溯到更早。1980年徐訏逝世时,  相似文献   

16.
<正> 臧克家的全部创作,诗与散文始终是“双管齐下”的。在现代,自是“诗压散文”;在当代,特别是“新时期”后,却是“散文压诗”了。作为“诗人”,他受到的关注、研究较为充分;而作为“散文家”,对他的关注、研究就显得太不够了!话头自然还得从“现代”说起。从1925年到1949年,即从作者20岁到45岁这25年中,臧克家共结集、出版散文著作7部,它们依次为《津浦北线血战记》(通讯集,1938年5月)、《乱莠集》(散文集,1939年5月)、《随枣行》(散文、通讯集,1939年10月)、《我的诗生活》(回忆录,1943年1月)、《挂红》(小说集,1947年6月)、《磨不掉的影像》(散文,1947年10月)、《拥抱》(小说集,1947年12月)。除去两部“小说”集不算,也还有5部之多。臧克家的这些“现代散文”创作,在我看来独创性强,自成一格,丰富和充实了白话散文创作的实绩,具有多方面不容忽视的“文学史”意义:首先,表现在狭义的“抒情散文”自出机杼上。他擅长于“人物散文”的写作,《老哥哥》、《六机匠》、《悼》、《十六岁的游击队员》、《拾花女》、《我的先生闻一多》、《海——回忆一  相似文献   

17.
散文的突破与崛起是90年代文坛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一大批小说家,文人、学者纷纷加盟散文创作;各种散文集、散文丛书竞相出版。大量的文本以真实地袒露“自我”心路历程为突破口,极大地扩张了文体的内涵,从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表现着处于社会体制和文化系统转型期的人们的外部经历和内在情感,生活状态与灵魂状态。我们说,当小说、诗歌、戏剧的潮涨潮落均已成为昨日风景,散文的走俏与繁兴或许是9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大慰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在经过近代八十年的不景气时期之后,到“五四”,兴起了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一空前伟大的文学革命运动中,历史不仅造就了象鲁迅那样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而且培育了一大批新文艺战士。当年以创作小说、新诗、散文著称的女作家冰心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也许有人会说:把“五四”时的冰心同志称之为  相似文献   

19.
(一) 中国散文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几千年来,散文与诗歌相对峙,雄踞于中国文学史的正宗位置。“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们曾大力提倡白话新诗和小说戏剧,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白话散文则有了更广大的发展,甚至如鲁迅所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  相似文献   

20.
《丁耀亢全集》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共诸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的《丁耀亢全集》,已于1999年4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自1986年起,张清吉先生就四处探访丁耀亢的著作,后终得其诗集6部、剧本4种、小说1部、杂著7部,共计18种。小说《醒世姻缘传》、《石点头》,因其作者是谁,在学术界有争议,未达成共识,故《全集》未收。这次整理出版的《丁耀亢全集》,依据的主要版本是:《逍遥游》二卷,《陆舫诗草》五卷,《椒丘诗》二卷,依据丁耀亢顺治自刻原本;《江干草》一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