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容闳与近代中国早期的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容闳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学成归国后,积极推动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并被清政府派赴美国作为管理这一批留学生的主要官员之一。随后又担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的副手,对早期中美外交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并对保护华工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2.
海权意识是一种观念。在晚清政府海防建设举步维艰的历程中,官员的海权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战略指导的角色。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海权意识是中西方海洋观念碰撞的直接结果,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时期中央官员、地方督抚、巡抚等重要封建官吏在各种场合所发表的言论及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具体海防措施,体现了晚清政府主流官员海权意识的萌发。  相似文献   

3.
虽然晚清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对华工出国的自愿性进行保护,但是由于猪仔贩卖者追求经济利益,外国政府恃强凌弱,清朝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及华工自身受到暴力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导致晚清政府对华工出国自愿性的保护措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军入关以后,满汉畛域一直存在,但并没危及到清朝的统治。到了晚清,清政府面临着内部革命者不断起义,汉族官员对满族官员的特权不满,旗人腐化和人才缺乏,八旗兵已经不能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力量而成为清政府的负担,还有外部列强的步步进逼等问题。清政府不得不着手化除满汉畛域,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杨枢是清末著名的回族外交官,1903-1907年出任清政府驻日公使。在处理1905年留日学生运动中,杨枢站在留学生管理和清政府外交立场上对学潮表现出严肃而强硬的态度。作为开明派官员的杨枢与留学生的对立与冲突,反映了清政府与新式知识分子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及疏离的状态。文章试图从一个侧面考察1905年留日学生运动的面貌。同时指出,近代回族中不乏具有开放心态和世界眼光的人物,杨枢的个案是对此类回族人物研究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孽海花》历来被公认为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小说在表现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中,都不同程度地隐含了对于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与揭露。试图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官员的昏庸无能、上流士绅的风尚三方面来分析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一位思想激进而受诟骂的洋务思想家,是清政府正式派遣“西欧”的首任大使。郭嵩焘的洋务思想,在清政府的决策层官员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且清末洋务运动实由郭嵩焘策划发起。本文拟就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予以探讨,并对其本人及其洋务思想给予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实施联俄拒日外交,派李鸿章出访俄国,以出让主权利益为代价,与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清政府高层对缔约工作采取高度的保密措施,但地方官员和民间社会仍从种种途径获知密约的局部内容,并就密约的可能结果表达了质疑和担忧。由于清政府对俄国仍然持有期待,因此这些不同意见未能起到促使清政府有效应对俄国毁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的行政思想内涵丰富。他的关于行政要道的论述,其基本要点是儒家的重德尊贤思想。他十分重视官吏队伍的整体建设,十分重视官吏的道德素质,认为执政者的优良的道德行为,可以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和感化效果。因而就人君而言,治国纲纪首要在于“慎选大臣与简择牧师”,“励精亲政而慎选有德”之人  相似文献   

11.
近代清政府对外国人西藏活动的管制政策是其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政策经历了明令禁止、有限解禁、弛禁三个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入藏的外国人实施驱逐政策。《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对入藏外国人的管制出现了松动的迹象,但仍对其进行劝阻和防范。《烟台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禁止外国人入西藏活动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清地方官员对该政策进行了变通。清政府在兑现外国人入藏承诺的同时,也试图防范列强对西藏的觊觎,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西藏的渗透。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中兴办洋务的官员的思想观念出现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的突破;对西学的推崇和引进;引进机器制造技术的思想及人才观念、经济观念和军事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18 54年 ,英法美等国纷纷派遣公使到中国 ,并分别在上海、天津等地与中国官员就修约问题进行谈判。修约谈判是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华利益而提出的 ,然而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 ,清政府却尽力试图将英、美等国的修约要求纳入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体制中 ,清政府与英美公使之间的谈判实质上是以两种完全不同的外交模式来处理同一事件  相似文献   

14.
刘锡鸿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任驻德公使 ,也是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保守主义者 ,主张从内部整顿吏治 ,以挽救清王朝。他认为整饬吏治须 :成定制 ,赏罚严明 ;维护社会公德 ,整顿土习 ,维护官吏的荣誉感 ;裁减各级政府冗员 ,废除捐输 ;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要做到“以礼驭吏 ,以德率吏”。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石油产地。清末新政期间 ,清政府开始重视工矿业的开发 ,西北地方官员纷纷行动 ,积极规划开发西北石油资源 ,力图建立西北近代石油工业。在他们的努力下 ,西北石油工业的近代化得以启动。  相似文献   

16.
“以民制夷”是清政府面对新的中外形势所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一些地方官员利用民意抵制条约,但中央政府在此问题上却游移不定。直至道光末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清廷才下定决心用民“制夷”。咸丰初年“以民制夷”成为清政府制止“夷人”条约外侵权的强硬手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以民制夷”的方式更加激烈:它鼓动民众武力攻击“夷人”,自己则借此拒绝推翻列强强加的新的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17.
在清政府对路款的处理办法上 ,政府官员对保路运动的影响上 ,以及保路运动的领导层对保路运动的态度上 ,四川、湖北两省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央政府视甘孜藏区为"内属区域",采取内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流"(官)主"土"(司)从而实施统治。雍正初年,清政府划分川、滇、藏三地界线后,设立雅州府打箭炉厅,驻扎军队,派遣官员及将领,封土司委土目,施以管理。稍后,清政府设立三处粮台,粮务委员监控地方,加强统治。清末,清政府改土归流,废土司建官府,改造基层,拟建西康省,彻底"内地化"。清政府在甘孜藏区的设治特点及演变状况说明所谓"大藏区"是不存在的,中央政府依据藏区实际、沿袭传统,因俗而治,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在长达六七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在长江中下游修筑多达28处炮台,这些炮台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清政府多次派员巡视长江炮台,炮台在布置位置、大炮的保护、守备将领及勇丁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与弊病,这些问题为晚清官员所认识到,却并未去改正。  相似文献   

20.
晚清政府为应对日益加重的财政负担,将传统以田赋为主的税收逐渐改为以工商税为主,税收制度和税收性质发生明显改变,对徽州茶叶贸易产生较大影响。清政府为解决军饷而创设的厘金等税收制度,既有国家规定的征税数额,同时也包括地方官员在此基础上长期形成的陋规溢收,导致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至民国时期仍然如此。茶商对商业会馆、善堂等自愿捐输的慈善行为,逐渐演变为官方强制性的任务;基层繁杂的行政运作体制,使得茶商在寻求正式规范中的官府行政资源解决商业纠纷时,既耗费金钱又耽延时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贸易的进程,也是影响近代徽州茶叶贸易乃至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