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潮汕方言与客家话在地理上存在接触,在词汇上也有所共享.这些共有的词汇包括好几个层次,本文重点讨论仅见于两个方言之间的关系词.这些词语是客家话与潮汕话之间近千年接触渗透的结果,反映了区域的特征.对这类关系词的研究,可以增进对潮汕方言与福建闽南话之间的差异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公话里入声消失,不应再归入江淮官话。马公话和泗县话两阶核心词的关系词比例相近,通过阶曲线判定法得出它们是同源关系,马公话可能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考察376个中古入声字在马公话里的读音情况,发现"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平、全浊入归阳平"的规律,马公话应该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马公话性质演变的原因有内部方言接触和外部方言整体推移,它的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关系词搭配的联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词是构成复句句式的连接成分,其主要句法功能是关联分句并标志句间语义关系。在复句中,关系词通常以搭配形式共现,这种共现所体现的预期性和重现性表明,基于语料的实验方法适用于关系词搭配研究。为弄清关系词在复句中的分布及搭配情况,本实验在双重互补语料库的基础上,首先根据词形和语法功能对候选关系词的单现及共现频数进行分类统计,然后设计联列表对统计数据进行联列分析,最后选择检验对二元词组进行独立性检验并由此得到搭配关系词对。通过离散度测定及多指标比较,可以证明,所得搭配关系词对确为常用关系词对,从而说明本实验方案及结果均具有较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晋方言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晋方言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综述:一,19世纪之前的零星记载及20世纪50年代的初步研究;二,80年代以后的晋方言分立及对晋方言全面的共时描写;三,本世纪初的深入研究及对晋方言的历史探讨。  相似文献   

5.
纳雍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与普通话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己的一些鲜明特色。本文对纳雍方言的三大实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从语法特征、若干特有现象进行探讨,以便初步建立纳雍方言实词的词法研究架构。  相似文献   

6.
侗台语和南亚语之间有很多有语音对应的关系词。本文将200核心词按照稳定程度分阶,发现越是核心的词集,侗台语和南亚语的关系词越少,由此断定侗台语和南亚语的关系词是接触造成的。而侗台民族和南亚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应该理解成文化密切接触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方言字是记录方言口语音的文字形式.常州方言属于吴方言太湖片毗陵小片.文章对流行在常州方言区的方言字做了初步的记录、释例,并对新派常州人不用或不常用的方言字加以标注,从中可见语言接触背景下常州方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自然语言理解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工程,其内容的深度及广度是难于想象的。自动识别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这里着重探讨有标复句领域的合用型关系词的自动识别问题。合用型关系词的自动识别是有标复句信息化工程的基础环节之一,为了有效解决问题,选取"是……还是……"这对合用型关系词作为研究对象,以验证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吉林方言中的一些词法现象是有其特点的,是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少见或未见的.本文试就几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做些初步分析,供研究吉林方言的同志一点儿参考。 一、关于复音的拟音词 复音拟音词有重叠式(如“哗哗”和非重叠式(如“咕冬”)两种。在吉林方言中,这种拟音词的前面均可加数词  相似文献   

10.
陕北方言中有为数不少的分音词,这成为它词汇上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据初步调查,陕北方言中可录出十四个分音词,按词性可分为两类。这些分音词在声、韵、调的组合等方面有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从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论其与客家话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学者一直认为,畲话是一种接近汉语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有人甚至认为畲话就是客家话。其实,从畲话的发展历史与语言事实看,畲话与客家话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景宁畲话的语音而言,景宁畲话与客家话存在着诸多不同。总之,畲话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以族群分布的、独具特色的混合型方言。  相似文献   

12.
早在清代末年就开始了客家方言的研究,但大都是用传统语文学的理论方法对词汇进行考释。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末,客家方言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赣方言研究起步较晚,1936年罗常培先生写成《临川音系》一书。1979年《方言》创刊,熊正辉率先就南昌方言发表系列论文,揭开了赣方言研究新的篇章。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则始终是围绕着客赣方言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作为汉语的两大方言,人们对它们的语言特色仍然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因此,客赣方言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两种方言的研究大有搞头。  相似文献   

13.
一般配看来,在四川,“打乡谈”专指客家话,其实“打乡谈”是指四川移民讲各自原籍的方言土语。四川移民社会存在各种乡谈土语,融合了我国所有的方言类型。目前在四川除了四川官话外,仍存在客家语、湘语、闽南语等方言。“打乡谈”是移民社会初期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移民“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一般看来,在四川,"打乡谈"专指客家话,其实"打乡谈"指四川移民讲各自原籍的方言土语.四川移民社会存在各种乡谈土语,融合了我国所有的方言类型.目前在四川除了四川官话外,仍存在客家语、湘语、闽南语等方言."打乡谈"是移民社会初期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移民"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占米话”不属于闽南话、客家话.也与广州话有别.是粤东地区一种比较特殊的方言。在语音上,占米话保留了较多粤语成分,也有些与客家话相同的特点,并显示出受闽南话影响的痕迹。若结合词汇系统,则显得有些错综复杂:研究“占米话”有助于了解汉语方言的演变以及因不同方言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6.
海州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中的通泰地区海伊小区,其中存在众多的吴方言词语。在《明清吴语词典》里,这些吴方言词语与海州方言词语在词性、词义方面差异不大。这种情况,是明初以来大量江浙人迁至海州地区与当地居民大杂居小聚居后产生的新方言景观。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伴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陕南”的移民运动,大批居住在以今广东嘉应州为中心的客家人从广东辗转迁徙至今陕西商洛境内。他们居住的地方仍以“广东”命名,以示不忘其祖。商洛本地人称他们及其后裔为“广东人”,称他们说的方言为“广东话”。考察历史文献资料,对照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可以看出商洛境内的“广东话”其实是客家话与商洛本地话进一步融合形成的客家话的变体。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汉语的一大方言,赣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赣语与客家话关系特殊,就方言一级来说赣语的标准很难确立。把赣方言看成是客赣语的一个次方言更有其合理性。加强区域研究突出区域特征是赣语语音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境内藏语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三大方言,安多方言与其他两大方言比较,显著的区别是在音韵方面。藏文是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一些古语词,在卫藏和康方言中基本消失,桓尚保留在安多方言的语词中。  相似文献   

20.
皖西南处于江淮官话、赣语及吴语的过渡性方言区,其境内有些县的方言归属至今尚未定论.过渡区方言,尤其是单从语音角度不能确切分区的方言,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无疑能弥补语音标准的不足.皖西南方言特征词表不但能使我们认清当地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还能揭示出境内各县市方言内部亲疏关系及外部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