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冲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批判了他们推行的民族虚无主义,重新发表了一些研究《文心雕龙》的著作和论文。这些著作表明,目前学术界对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成果越来越显著,这  相似文献   

2.
牟世金先生是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著名专家,本文对其标志性研究成果《文心雕龙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和一系列代表性观点作了介绍和评价,并兼评其另外几部《文心雕龙》研究著作,以便使牟世金先生毕生之《文心雕龙》研究著述与主要贡献得到整体的呈现,为当代《文心雕龙》研究史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刘勰著作《文心雕龙》“为文之用心”的中心意图重新解读《养气》篇,在此基础上,就《养气》篇的研究中关于《养气》篇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养气”的功能及作用、“气”概念的理解等三个方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质疑,并确立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包括《谈艺录》)里,并没有对刘勰和《文心雕龙》作过专章研究,但据笔者粗略统计,他在这两部著作里,称引、论述到刘勰和《文心雕龙》者有近百处。罗列、排比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对刘勰和《文心雕龙》批评的多,肯定的少,说得不客气点,钱先生对“谈艺人师”刘勰和“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都并不怎么佩服。当今论坛,《文心雕龙》业已成了“显学”,扬之者谓其不刊,抑之者且不许与批尾家比迹。是耶非耶?听听钱先生的意见,那实在也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5.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而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文心雕龙》又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文学理论巨著。《文赋》与《文心雕龙》堪称我国文论史中的双璧。清人章学诚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文心。”《文心雕龙》各篇中所阐述的问题,多能从《文赋》中找到它的源头。本文试将《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有关想象理论的源流关系,作一简要的辩析,或许对今天我们研究和发展想象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古代文论巨著,它主要的目的是研究文学创作。周扬曾准确地指出这一点:“《文心雕龙》是个典型,古代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研究文学、美学理论最早的一个典型,它是世界水平的,是一部伟大的文艺、美学著作”(《关于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历来的“龙学”研究家们都只着眼于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去发掘《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是文论,《史通》是史学,何以一部文论作品会对一部史学著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具体影响又是什么呢?刘知幾在认真分析《文心雕龙》何以产生的基础上,第一次大量引用《文心雕龙》、并明确标注刘勰之名及其著作.实际上,并非《文心雕龙·史传》篇,而是刘勰对"文"的基本观念,使得刘知幾找到了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所,找到了可以一显身手的天地.《文心雕龙》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理念,被刘知幾贯彻到史学观念之中,其"远矣大矣"的"文"正相当于"史";刘勰对晋宋以来"文体解散"的批判则成了刘知幾的理论武器,被他巧妙地运用到了史学理论的建树上,形成"文之将史,其流一焉"的观念.刘知幾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学生,他大量采择刘勰的文词,运用刘勰的思想理论,却完成了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史学著作.《文心雕龙》的文章观念笼罩《史通》,却并未将其淹没,而是最终成就了文史双美的佳话,这正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结构框架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因明学。当时因明学翻译著作的情况,刘勰本人的特殊经历,以及《文心雕龙》的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说明这一点。正由于受因明学的影响,使《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理论巨著。然而,《文心雕龙》受因明学的影响,仅在于它的结构安排上,因为《文心雕龙》毕竟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的编辑观——中国第一部古典编辑学《史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著名史学家、编辑学家刘知几的《史通》,历来被推崇为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享有同等地位。宋代学者黄山谷说:“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清代学者黄叔琳说:刘知几《史通》一“书在文史类中,允与刘彦和之《雕龙》相匹,徐坚谓史氏宜置座右,信也”。今人张舜徽教授说:“综观《史通》全书,……得与《文心雕龙》分途并驾,同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相似文献   

10.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刘勰在吸取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在其著作《文心雕龙》里对楚辞及赋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并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拓展。其关于骚赋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文心雕龙》的《辨骚》篇及《诠赋》篇。本文主要结合刘勰以前研究者的论述来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骚赋的论述进行分析,以探究刘勰之骚赋观。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艺理论巨著 ,也是一部较完整的美学理论著作。从总结具体作品出发 ,不仅论述了文学艺术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 ,而且能突破传统观念 ,较系统地论述了形式美对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性。文章就《文心雕龙》论语言美的问题 ,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的《文心雕龙》研究,一般都把它当作文学理论著作看待。即使承认它包括文章学理论,也仅因为在“文体论”中绝大部分篇章谈的是“非文学”文体。而谈写作理论的那一部分,则几乎定论为“创作论”;总论与批评论,也被认为主要针对文学创作。近几年来,“文章学”、“写作学”兴起,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文心雕龙》也是“应用写作”的理论著作。公正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系列论文之一,简述了中国古代修辞学的产生和早期的研究情况,重点介绍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陈骙的《文则》这两部早期的修辞学著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价值、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文体论”深刻揭示了各种非文学文体和文学文体写作的个性特点及其特殊规律 ,是《文心雕龙》全书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所论述的文体 ,80 %是非文学文体 ,2 0 %是文学文体 ,这种客观存在的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部写作学著作而非纯粹的“文学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具系统性、学术性、最具民族品格的一部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 ,其学术价值古今学者已多有论述。本文试图借助 2 0世纪英美新批评的理论视角重新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笔者认为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体现出一种文学本体意识 ,这种文学本体意识具体表现为以文采为中心的语言意识和以诗歌为中心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国外的《文心雕龙》研究,早先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随着汉学研究的兴起,上世纪中叶以来,以美国、俄国(前苏联)、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等为代表的欧美各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从总体上看,这些国家的研究更多地表现在对《文心雕龙》的翻译与介绍上。《文心雕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被翻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而上世纪50年末出版的美国华裔汉学家施友忠的《文心雕龙》英文全译本、90年代版的意大利汉学家珊德拉的《文心雕龙》意文全译本,是其中的标志性成果。这些翻译不仅本身属于《文心雕龙》研究的一部分,而且还极大地扩大了《文心雕龙》在各自国家的影响,从而对《文心雕龙》研究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翻译,欧美各国的《文心雕龙》研究还体现在各种讲座、研究论文及一些有关书籍中。同时,随着《文心雕龙》研究的持续发展,欧美各国还出现了一些“龙学”专家,如美国的施友忠、吉伯斯,意大利的珊德拉,法国的朱利安,瑞典的罗多弼,德国的德邦,前苏联的波兹涅耶娃、李谢维奇等,他们的研究代表了欧美各国《文心雕龙》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是体大思精的理论著作,已早有定评,但它又是对以往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可以说是一部自先秦至晋宋的文学史,这一点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对《文心雕龙.明诗》中关于五言诗起源的论述进行了评论。认为刘勰的文学史研究中表现出了从资料出发、早慎求实的态度,以及文史并重的方法,这些都值得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文心雕龙》的“雅丽”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雅丽”标准的提出“雅丽”一义见于《文心雕龙》全书总纲之一的《征圣》篇。《征圣》篇的主要宗旨,是要“验之于圣人遗文”,即揭示圣人著作的优点,并对圣人著作,特别是“可得而闻”的孔子著作的经验加以总结。对于圣人著作,刘勰主要揭示了两方面的优点:一、圣人著作有鲜明的社会作用,能为政治现实服务,有益于人的思想道德修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在8、9世纪,自那以后,日人对《文心雕龙》断断续续地有过一些零星的研究。日本现代的《文心雕龙》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铃木虎雄的《敦煌本文心雕龙校勘记》(1926)、《黄叔琳本文心雕龙校勘记》(1928)的发表为标志。在嗣后的日本《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作为中古汉语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文言韵语兼有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双层功用,颇具审美与认知双重价值,《文心雕龙》有可能、有必要作为中古汉语的研究对象。将《文心雕龙》作为中古汉语的研究对象,宜以《文心雕龙》复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语法、修辞、逻辑的有机结合作为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