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黄河人民公社,位于开封市郊的东北部。北濒黄河,南倚陇海鉄路,东接开封市街星人民公社,西与开封市五星人民公社毗邻,开(开封)兰(兰考)公路和黄河大堤横亘其中。从公社委员会的所在地——袁坊到开封市约距36华里。公社(即指黄河人民公社)东西长45华里,南北宽35华里,耕地面积为220,626亩,开兰公路以南、陇海路以北的土质大都是两合土,黄河沿岸的土地多属淤地,这两类地区宜种小麦、大豆和花生,中部、黄河大堤以南,开兰公路以北多盐碱地,改良土壤后可以种植水稻。紧靠大堤的北边是青沙地,宜种棉花和红薯,东部、西部多风沙地可以种棉花、柳条、花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在国家鼓励植棉政策的引导和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山东西部地区,特别是运河沿线地区的植棉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山东西部三大棉花生产区域——东昌、济宁和曹州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棉产量和商品率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种植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我国棉花生产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中国12个棉花主产省的数据为基础,结合比较优势指标法,从规模、效率、效益、综合四个方面,对各产区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具有优势则应该继续根据自身情况继续发展,不具优势则应该引入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民国时期白洋淀地区的棉花种植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缓慢而有限的。与此同时,棉纺织业广泛普及,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式机器推广使用且伴有棉纺织工厂的建立。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的综合作用促进专业棉市的兴起与发展,加之便利的水路运输,部分集镇物资集散的功能日益凸显。这一过程的整合,既是白洋淀地区集市发展的历史面相,也反映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实现棉花生产稳定增长的对策──冀鲁豫三省棉花生产状况调查的思考刘法力,王庆功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冀鲁豫三省,棉花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主要棉花产区.这里肥沃的黄土地,充足的光照,为棉花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省的棉花生产得到...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扩大玉米生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玉米未来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缺口不断扩大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发现该区域内水稻生产集中度基本维持不变;小麦生产集中度除安徽有明显上涨趋势外,其余3省生产集中度则均在下降;湖北、安徽、湖南的玉米生产均有所上升;棉花在一些地区种植面积持续调减。基于传统玉米种植区玉米种植面积难以再扩大的背景,从国家产业布局、资源环境约束角度提出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扩大玉米生产的可能性,并对未来该区域扩大玉米种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大平原、落基山脉两侧、西部山间高原、太平洋沿岸,共17个州,其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美总土地和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该地区的旱地农业已占美国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地位。美国旱地农业的主要经验有:1 推广实用技术①选育和推广不同种类的抗旱作物和抗旱品种。一般种植抗旱性较强的小麦、大麦、高粱、谷子、燕麦、马铃薯、杂豆及棉花、甜菜、向日葵等作物并不断培育抗旱新品种。同时在选择作物时,尽量选择作物生长期与自然降水期同步的作物。②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8.
1917~1937年间,山西省积极推行棉政,其实施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1933年)由省政府倡导植棉;第二阶段(1934~1937年)在棉业统制委员会统制下综合解决棉业问题.经过此20年的努力,山西棉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棉花品种得到改良,棉田面积大幅度扩展,棉花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所产棉花不仅满足了本省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和本省纺织业的原料需求,还有相当数量的棉花可供输出;棉花种植和运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棉花检验对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和良好的市场风气发挥了一定作用.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山西棉政的绩效未能充分发挥.尤需指出,棉花统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有抵制日本经济侵略的意义,但棉花的大量输出客观上也为日本提供了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9.
新疆土地、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是我国最适宜种植棉花的省区。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从新疆的区情出发,提出了实施“一黑一白”战略的伟大构想。这里的“一白”,就是棉花战略,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新疆的棉花生产迅猛发展,近几年,新疆已由一个默默无闻的产棉小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国家采取不断扩大转基因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的方式来解决粮食危机。目前,全球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进口转基因作物,依照种植面积大小,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转基因作物位居全球种植前列。中国批准进口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玉米、油菜等5种作物,且均作为加工使用,不用做粮食。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现已超过发达国家,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呈现增加趋势,而且转基因作物更加多样化是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趋势。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技术、转让和市场等7种风险,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风险管理各有特色。构建规范的转基因领域法律体系,促进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全过程追溯管理体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和鼓励公众参与风险管理,是中国应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风险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陕西棉麦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陕西大规模引进、培育和推广棉麦良种,成效显著;到1945年,改良棉种植面积已占当年陕西植棉总面积的91%,良种小麦推广面积7年之内扩大100余倍,这不仅使陕西经济获益匪浅,也泽及全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究其原因,一是引进和培育相结合,使良种推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二是农事机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协调各种组织、机构和农民一道促进良种推广;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刺激农民主动按科学方法推广良种。  相似文献   

12.
近代天津开埠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工商业港口贸易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华北腹地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种植业结构随之发生了改变.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作者以天津郊县为考察范围,对上述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了具体考察,并将其与整个河北甚至是华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上述距离天津较近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增长幅度虽大,但在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方面总体而言并不如整个河北地区的结论.追根溯源也发现上述地区深深陷入发展机遇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恶劣制约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尴尬与无奈的境地.同时,也正因为距离天津较近,上述邻近天津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显示出一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依据对新疆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41户棉农调查,通过分别构建Logit二元选择模型,分析在高市场风险、高生产成本等复杂背景下,棉农种植决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种植面积、亩均成本、棉花单产、种植经验、对成本预期6项指标对兵团及自治区棉农种植决策均有着显著影响。不同的是棉花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仅在自治区模型中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是否机采也仅在兵团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文章基于此实证结果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促进棉农积极植棉,增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铁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棉花商品化发展,拓展了种植面积,推动了种植结构的变化,商业性农业区也初步形成,这对于山西农业近代化的意义殊为明显。旨在探讨铁路交通在近代山西棉花产业中的重要作用,由此管窥铁路交通与山西农村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江淮地方官在江南社会经济大变动的背景下,力图借鉴江南发展桑棉种植进而推动棉纺丝织业的发展模式,在江淮地区积极劝导和推介桑棉的种植,从而结下了不解的桑棉情结。本文重点探讨了明清两代出任江淮的地方官桑棉情结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在江淮致力推介桑棉的具体措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有益于当代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清代民国时期,"招夫养夫"这一独特婚俗在全国有7省21县的流行范围,其中以陕鄂交界的秦巴山区最为普遍."招夫养夫"婚俗区在地理分布上与移民区相重叠,证明移民运动是导致婚姻突变的重要因素.移民引起文化情景多元化和传统道德约束松弛,使得这种倒退了的婚姻形式能够为社会所容忍.移民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移民山区易于发生的地方病及移民山区的闭塞环境,客观上又为其提供了土壤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推广与生产优势区域变化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我国推广种植转基因棉花的情况,运用概率优势原理,测算了我国13个主要产棉省(区)及全国平均的棉花生产成本、净收益、总产量的一级概率优势FSD值,发现甘肃、江西棉花生产优势最为显著,新疆、安徽棉花产量和净收益都具有优势,山东、江苏两省棉花生产成本及净收益优势显著,验证了转基因棉花种植区与棉花生产优势地区相一致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从黄道婆看海南“熟黎”对宋元明棉纺织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黎族分为“生黎”和“熟黎”,‘“熟黎”在宋代就创造了先进的治棉工具,并运用于纺织;海南自古以来就有植棉治棉的历史,黄道婆不是向“闽籍汉人”学习而是向海南“熟黎”学习治棉工具和纺织技术的;黄道婆传播到湘江地区的“乌泥径被”也是向“熟黎”学习、运用黎锦“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的结果;黄道婆和“熟黎”都为我国治棉和纺织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