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结合”──计生工作的新路刘忠英,刘绍沛,陈德刚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带领农民奔小康。如何把计划生育与农村奔小康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断探索总结,终于找到了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汁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相结...  相似文献   
2.
学报以反映本校的数学、科研、推广成果为主,故学报学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在学校教学、科研、推广水平的限制。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由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在科研人员数量、质量、研究条件上与专科学校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高质量的论文丰富,反映在学报上,其学术质量亦较高。而农业专科学校大部分建校时间短,教学科研力量弱,且以教学为主,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编辑环境是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证。研究编辑环境及其与出版物质量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编辑环境以提高出版物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高校学报编辑环境与学报质量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高校学报编辑环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1编辑环境与学报质量1·1编辑环境及其影响因素高校学报编辑环境指对学报编辑出版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学报编辑部及其所在学校工作条件的硬件因素和与学报工作内容相关的一些软件因素。硬件因素包括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工资、奖金及其它福利条件等;软件因素包括领导层对学报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管理平台中的高校学报,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核心在于编辑团队的整体素质,以及编辑团队知识的协调效应.在此过程中,利用有效的途径,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是实现团队知识共享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提升所在学报办刊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编辑出版系统实质上是信息流通系统,学报作为学术交流的载体,起着采集、筛选、贮存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学报编辑系统的信息传播,最初输入的是作者创作的稿件信息,最终表达的仍是稿件信息,但并不是原始的稿件信息,而是通过编辑系统控例和处理过的稿件信息。在学报上以文字形式表达出的稿件信息已融进了编辑系统对信息实施控制和处理的大量其它信息。这些信息中包括来自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来自国家和出版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要  相似文献   
6.
用具有不同耐寒性的12个日本品种,每品种取30株种植在温室条件下的冲积土壤上。在7叶期,将10株秧苗的分蘖去掉,从地表起至8cm处将主茎切断,将主茎放置在15℃的生长棚内6天,每隔24小时测定一次伤流量。另外的10株种植在正常的条件下直到植株主茎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期,然后将其暴露于15℃温度环境10天,同时让剩下的10株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直到成熟。结果表明,耐寒品种比寒冷敏感类型产生较多的伤流液,但随着在寒冷环境暴露时间的延长,伤流液的产生就少。寒冷敏感品种有相对较高的繁殖力下降。小穗灌浆百分率和籽粒产量与伤流液的…  相似文献   
7.
温度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速率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然而关于棉花对温度的反应几乎没有详细的资料可以利用。掌握一个较宽温度范围的信息对预测棉花生长速率和发育速率是有用的。因此,我们在棉花发芽至发茅后56天的自然光照下,温度和CO_2控制棚内进行了试验。试验棚内温度分别保持为20/12℃,25/17℃,30/22℃,35/27℃,40/32℃的昼夜循环。整个试验期间每周测定一次植株高度、茎节数和叶面积,每隔3次测定植株干重。大约发芽后3周,主茎的伸长、叶面积的增长和生物量的积累速率对温度非常敏感。在此之前,它们对温度的反应相对来说不敏感。茎的伸长,叶面积的扩展和生物量积累的最佳温度是30/22℃。由主茎节数、果枝数、果枝节数描述的发育速率对30/22℃以上的温度反应不如生长速率那样敏感。30/22℃条件下果枝的产生是20/12℃时的4倍,而许多叶枝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在40/32℃时所有的花芽(含苞未放的棉蕾)从生长的植株上脱落。实质上,在早期生殖生长阶段,30/22℃条件下所有的棉铃和花蕾得以保持,在35/27℃条件下观察到有10%的棉铃和花蕾脱落。就本试验采用的栽培种而言,在适合棉花生长的任何温度下产生花蕾所需要的时间较以前试验提出的时间少。  相似文献   
8.
以汕优63和D优10号两个杂交组合在田间条件下连续两年观察了秧苗移栽时的单株茎蘖数对少穴栽培杂交中稻栽后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10叶期栽插和每公顷本田植75.0千穴至150.0千穴的少穴栽培条件下,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最高苗数均同移栽时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在移栽时单株茎蘖数为8~23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在单株茎蘖数为8~15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八汕63,Ⅱ优501,D优10号等三个杂交中稻品种,在盆边冷凉地区研究单、双株栽插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双株栽插比单株栽插每亩平均增产67.1公斤,增产率为12.7%,品种与单、双株栽插之间不存在互作。双株栽插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亩基本苗增加了5.25万,从而使有效穗比单株增加了2.5万所致。  相似文献   
10.
以汕优63杂交组合为材料和8种秧田小苗寄栽规格为处理,研究了在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条件下,秧田营养面积对秧苗移栽时单株(或单穴)茎蘖数、分蘖和鲜重增长速度及秧苗茎蘖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每穴寄栽单株或双株,至10.0叶期大田栽插时,单穴茎蘖数和鲜重均同单穴营养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寄栽规格下秧苗生长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移栽前2~3个叶龄的增长速度和鲜重增长速度等方面,扩大秧苗在秧田的营养面积有利于秧苗较好地利用移栽前2~3个叶龄期良好的秧田环境条件增加分蘖和鲜重,形成“超多蘖壮秧”;不同寄插规格下秧苗在大蘖率、单茎绿叶数和根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