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
余华曾以先锋性的叙事话语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过大胆的颠覆,其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不同的是他在80年代的创作主要是在形式上所做的努力,90年代则更加注重故事深层的哲学寓言,从而实现他所指陈的“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方式的象征。”除鲁迅为个案外,其他影响余华创作的如川端康成、卡夫卡、海明威、博尔赫斯、福克纳等均为外国文学大师,然而作为一个本乡本  相似文献   

3.
主体的泯灭与重生──余华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探讨了余华小说中的主体问题。全文将余华的小说创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处女作阶段和《一九八六年》中,主体是一个饱含忧伤与惊惧但仍具个人意识的主体;在第二个阶段,即他风格的成熟期——“无情世界”阶段的写作中,余华的探索一方面破坏了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叙事话语所习于勾勒的进化论武世界图式,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滑向了能指的死亡嬉戏与狂欢,主体沦为阴惨盲动的物;在第三个阶段《在细雨中呼喊》中,写作者的感情在文本中开始复苏,余华重新回到早期对主体生命痛感的关注上来;接下来《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叙事风格的大幅度转变,则意味着作家开始尝试用民间的视野来阐释主体。  相似文献   

4.
精神的不懈追求者:余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叙事的风格追求历经了从玄秘到朴素、从倾向于超  现实到倾向于现实的转变。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追寻“内心真实”、沉湎文体实验 ,消解形式、渗出温情 ,以及反叛自我和文本重建、在传统故事中阐释存在命题三个阶段。余华小说的深刻无疑是源自其对一系列重大的生存与存在的哲学母题以及人性深处诸多弱点的深刻触及。“虚伪”的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寓言和超验性是余华小说极富个性的艺术特征。无疑 ,在所有先锋小说作家中 ,余华是最具有实验色彩和艺术个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妍 《天府新论》2003,(3):115-118
余华是一个笔耕不辍 ,风格多变的当代小说家。综观 90年代以来对余华小说的研究 ,无论是创作思想、主题内涵、叙事风格还是小说其他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 2 0 0 0年以来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6.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6,(3):176-180
余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的小说体现了中国叙事模式的转变。余华对写作乐趣的论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长篇小说创作发表的见解独特而深刻。余华很重视阅读,认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史就是他的新闻记者史。余华的文学创作论体现出转型期中国文学思想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种与过去那种“冷漠”的叙事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 ,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长达 5 0年的人生历程。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叙事学分析 ,揭示了《活着》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认为《活着》虽然展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表现了人的一种命运 ,但总体上还没有使人灵魂震颤的力量。其在艺术上却有独特的魅力。它的叙事情境、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都有精巧迷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试图穿越文本中不同的叙事符号,读解不同阶段余华小说不同的且是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9.
论余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余华关懿珉余华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鲜明的个人主义的感觉而著称文坛,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开始,就为自己,也为时代开辟了一片与传统世界相遇异的天地,在其中所表现出的叙述风格和思维方式仍然在余华现在的作品中显现,他时刻注视着人们的欺诈与...  相似文献   

10.
赵书影 《南方论刊》2008,(3):96-97,95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这一转型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转变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余华转型的现状描述,对余华如何转型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并非意味着其先锋性的消解,其转型的意义更大程度上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的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1.
在极少数出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学者中,胡良桂是有代表性的一位。十余年来,他在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比较文学原理研究上,他建构了自成一家的“世界文学”体系;二是在具体实践中,他自觉地运用“平行一贯通”法,超越了“X比Y”模式的局限,发现了诸多世界文学的规律;三是他揭示出比较文学精神的内核:“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仵从巨 《文史哲》2005,(4):67-75
作家王小波(1952-1997)其人其文在中国当代文坛似属“异类”。所以成为“异类”,因素诸多,但拥有丰富的“西方资源”(以欧美文学为主兼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在内的西方文化)并广泛汲纳乃一重要原因。从其经历可以发现:王小波分别从“家庭”、“学校教育”、自修式的“阅读”三途径接获了这一资源,而广泛的个人阅读对作家身份的王小波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丰富的“西方资源”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王小波,使王小波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相应的思想观念、“文理兼修”的知识结构和个人化的“文学观”———“小说家(应)是知识分子”、“文学是永恒的事业”、“做艺术上的完美主义者”、“小说应深得虚构之美”。检视其“文学观”,我们可以发现其以欧美现当代文学为主、以欧美现当代小说为要的西方文学“来路”:从杜拉斯处,他汲纳了小说艺术应“感性化”与“完美化”的艺术追求;从卡尔维诺处,他汲纳了“小说有无限的可能性”的乐观精神,释放了“想象”的双翅,高翔于虚构世界,将经典小说沉重的文体羽化为“轻”;从马克·吐温与萧伯纳处,他汲纳了入世、问世、讥世的精神与幽默、讽刺的艺术个性,成就了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从奥威尔与昆德拉处,他汲纳了知识分子作家清醒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与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国当代社会人之生存状况给予了深度关注与尖锐揭示。“西方资源”的拥有与博取,使王小波成为今日之王小波。  相似文献   

13.
雪莱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社会、自然、人生.雪莱的政治诗歌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关于自然的诗歌,又使他成为英国浪漫之歌中最响亮的一个音符.在以人为主题的诗歌中,他赞颂了纯洁的爱情,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奥秘.雪莱诗的这三个主题,使他成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收藏了全部宋子文档案,其中第29个文件箱保存1947年至1949年宋子文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时的档案。档案显示宋子文任职期间在海南岛的工作主要有:首先是拟定海南岛经济发展计划,其次是实地调查,第三是善后物资的管理,第四是决定社会发展安排,第五是批示抗战胜利后的接收和恢复工作,第六是筹备和建设海南大学,第七是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所有这些,从政治视角看,是宋子文对海南岛建设的贡献;从文献角度看,是研究海南历史的十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诠释了二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追求生命的"本真",并有保护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不具备英雄的气概和胆量,无法改变"非本真"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麻木,因此,只能在成长的不可逆转中矛盾挣扎,无法解脱。  相似文献   

16.
胡适认为,白话是"活"的语言,言文一致,优美而适用。他从白话化和历史进化的双维同构视角,发掘、建构了一部中国白话文学谱系,并且指出它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他认为大多数唐诗都是白话文学、或近于白话的作品,代表着文学演进的正确方向。这种新的阐释不仅是对唐诗遗产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东方文化中具有普世意义成分价值的维护。胡适的"白话文学(唐诗)"观与他对祖国本土文学资源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相关,但主要还是得益于世界文化史、科学史和学术史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旅居重庆时期,写了大量以重庆知识分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详尽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衣食住行和精神追求等,再现了抗战时期重庆知识阶层的日常生活的艰难。而张恨水这一写作倾向的改变,既与抗战期间重庆的现实环境有关,也与他的自身经历有关,而且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抗战期间向普通人日常生活靠拢这一普遍而重要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胡希东 《社会科学》2012,(5):179-185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是文学经典构筑的文学的历史;文本细读与文学经典的发掘是夏志清文学史建构原则,这与汉学家普实克发生了冲突,其冲突既有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偏见,也是两种文学史建构谱系的对峙;夏志清文学史建构原则有其致命局限,但并不能掩盖其小说史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其文学史建构原则,还是其小说史文本,还有很多复杂问题供我们思考探析。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育的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音乐审美教育哲学理论最完整陈述的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撰写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成为音乐教育发展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以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与我国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来诠释其主导思想与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价值观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穿过云层的阳光--论路遥及其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故的作家路遥及其创作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讲是一个独特的耐人深思的文学现象。当时 ,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 ,以传统的在当时被认为过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逆时而行 ,完成了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 ,虽不为时人所理解 ,但是时间最终显示了这篇作品的巨大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路遥及其创作的成功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讲 ,提供了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