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圣元 《求是学刊》2023,(5):136-148
文体观念可以通过诗文评、目录学著作、经书、史书、子书、诗文等文本形式直接表达,也可以通过创作实践、文献编纂、礼乐仪式、政治制度、文体概念、文献称引、语言文字等得到间接反映。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研究,文体批评史研究,文体分类史研究,总集、选本、类书、丛书编撰研究,分体文体观念研究,专人文体观念研究,专书文体观念研究,具体文体观念研究以及文体观念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互动的研究。以文体观念为研究切入点,可以彰显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学科意义,贯通文体观念发生、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并拓展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4,(9):135-139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此,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相似文献   

3.
潘丹 《学术交流》2007,(1):192-193
中国古代小说在20世纪时来运转,其地位由原先的"不登大雅之堂"跃升为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学术队伍.20世纪的西学东渐不仅提升了古代小说的地位而且决定了古代小说的研究模式.但是,东渐的西学是在西方语境中提炼出来的,用来指导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尤其是文言说部的研究时却出现了令人困惑的局面.如用虚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一西方小说的三大要素来研究中国小说的起源、界定中国小说的范围、分析中国小说的特质时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众说纷纭的局面.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从中国自身的文学语境、文体特征和文化特点探询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李桂奎 《求是学刊》2013,40(1):127-134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人们常常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传、古文、绘画与戏剧等诸文类的专门性术语,以裨补难以自足言说的缺憾,从而形成"拟于史传"、"拟于古文"、"拟于绘画"、"拟于戏剧"等"跨界取譬"的修辞批评传统。这种批评传统既针对叙事文本,也针对写人文本。针对写人文本的各种批评术语又常常围绕两个关键词形成会通:一是小说与绘画、古文、戏剧等诸文体所共享的"代言"理论,二是凸显传统小说人物角色表演特征的"态"这一重要范畴。这种传统小说批评既有利于评论者便捷地阐释与评批小说文本,又有益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小说较之绘画等其他文类在叙事、写人方面的文体优势,还便于当今研究者据此顺藤摸瓜、探本求源,以更好地清点或整理中国的叙事、写人传统。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9,(5):139-148
晚清民初为小说写作课程编著的小说作法,系统讲述了源自日本与欧美的现代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因其作为教材的属性而具有广泛的受众面和强大的执行力,培养了大量的小说作者并形成了现代小说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期待。小说作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和文体形态,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文体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论"草蛇灰线"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平 《求是学刊》2008,35(1):108-113
"草蛇灰线"这一术语意蕴较为复杂.本文立足于研究现状,从诗文批评以及小说评点史料出发.较为细致地梳理了"草蛇灰线"在实际批评中的多种指涉,主要包括结构线索、伏笔照应以及隐喻象征等方面.另外,对"草蛇灰线"在古代小说中出现的意义及成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4,(4):8-15
文体学是当今古代文学学科中最为蓬勃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兼跨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两大学科,同时又具有独立的学科内涵。文体学的学科建设学理意蕴丰富,但宗经观念与"文体备于战国"作为文体学最重要的经纬二线,具有基石意义。吴承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首次以外缘与内缘结合的方式,建构了具有当代形态的文体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未来的文体学研究应加强"选文以定篇"的工作及文体起源的类型学研究,同时在制度与文体学的关系上有所突破,并重视在中西文论思想的贯通中合理评判和建构文体学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任蓝 《学术交流》2003,(10):164-167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小说出现了回归趋向:回归传统、取悦大众成为不少作家的共同选择。韩少功则始终坚持精英写作立场,且在文体探索上走向"非小说"一途,这既是对现代小说规范的突破,同时又是对中国"杂文学"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薛勤 《求是学刊》2016,(6):114-120
在清末民初的东北的历史语境下,传统与现代杂糅,在这一理性化背景下的文学活动也表现出同样的社会思想取向,即近代理性的渗透和现代性要素的培育,这是文学发生各种文体变化的思想背景,也是现代文学的生发根源。从文言、旧白话、欧化白话到现代语体,是清末民初二三十年间东北小说文体变化遵循的基本路径,发生了一系列包括小说观念、结构技法、阅读期待等在内的变化。外来小说的文体示范带动了小说体式、技法的变化,为东北小说文体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新式教育为新文学打造了队伍,培育了东北小说创作、阅读、传播各环节的新生力量,推动了东北现代小说文体的选择和养成。  相似文献   

10.
小说文体:在1985年及其以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所有潜在的欲望、新变的苗头都在这一年里一起爆发。其来势之凶猛、对传统文体解构消解之彻底、变化速度之迅捷都令论者及读者惊诧不已。中国的小说文体呈现出杂花生树般的景象,在令人目不暇接之际却也确实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命运与前行轨迹。这一年就是198...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下,小说多依附于子、史,几乎都是“为证”式的,非为小说而小说,故虽名为小说,实以证理为主要,兼有证教、证才、证诗、证地等,小说被视为“证据”或论证的手段.大体而言,唐前重小说“所证”,唐及后世重为证的小说文本本身.过分突出“所证”,小说本身的故事处于依附地位,妨碍了小说文体的独立;反之,作为“证据”本身及“论证”过程超越于所证,小说文体之独立性也就慢慢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2.
小说评点知识谱系考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子林 《浙江学刊》2001,(2):102-110
本文对小说评点的知识谱系进行一番新的考索,指出其与儒家经学传统和古代读书法之间深刻的渊源关系,进而从李贽、金圣叹小说评点知识谱系的建构中,发掘出蕴含其中的权力话语的斗争以及对意识形态生产的积极参与.小说评点的出现是晚明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13.
刘玮 《学术交流》2007,(1):163-166
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二者间关系的关注古已有之。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运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视角对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进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而喜人的成果。这些成就不乏突破与创新,但对戏曲与小说相互影响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对说唱文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以及戏曲与小说文体的特殊性在二者关系中的影响关注得不够。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中国古代各类文体的生成、发展和演变,是贯穿文学史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中国古代文体名称进行追本溯源,可以揭示文体生成阶段的基本属性.对于相类似的文体,必须找出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相类似的文体加以细微的区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文体名称最大限度地进行历史还原,找出它的原始本义、引伸义以及与文体名称之间的关系.文体分类是相对的,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但是各类文体的划分又是必要的,不能把各种类别的文体相混淆.各类文体的划分,要准确地把握文体的特征.文体的历史发展,其覆盖面有宽窄的变化,历史和逻辑有时相一致,有时又疏离错位.文体的生成具有多源性,要跨越文体的界限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自幼便浸润干八股文章的小说评点家形成了顽固的文章学思维定式,他们往往以文章学视野来观照小说.在尊题意识支配下,他们惯于按题解文而喜欢抱定题目来分析小说的叙事写人艺术.他们的小说评点表现出文法至上的批评倾向,以"合掌"、"断续"、"伏应"、"急脉缓受"、"虚实"等文章学理论来审视小说情节结构,以"代言"、"宾主"等来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文法派的出现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重文轻道,注重小说艺术技巧分析,其评点体现出明显的导读意识,并促进了小说在文人中的传播,但其评点文字也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6.
唐代精怪小说中的趣味化作品,是唐代小说家对小说娱乐功能的自然追求,也是对小说文体独立的积极响应.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无专论,本文从精怪小说趣味化作品对传统文学观的疏离角度,论证这类作品实则承载了唐人的娱乐诉求,也可佐证文体意义的小说于唐代确立的论断.  相似文献   

17.
小说观念的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其以浓郁的现代性色彩,形成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显明时代特征,艰难跋涉的近代化进程抒写了新小说家孜孜探索文体独立的小说理念。当今学者对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做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考察,就小说观念近代化的义界和时限、标志与维度、动力与机制的分析,为考究近代文化语境下的批评话语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参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回归还原的思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人所持之"笔记体小说"基本文体观念:以载录鬼神怪异和历史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取材观念和题材类型意识,包括博物体、志怪杂记体、琐言体、琐闻杂记体等内部诸多题材类型观念;"史之末流"以及"未可全以为据,亦未可全以为诬"的文体性质认知和"据见闻实录"的写作原则界定;以"游心寓目"、"广见闻"、"助谈柄"为主而兼"寓劝诫""补史之阙"的功用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类型理论的演进之迹刘书成一我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和文体论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将诗歌和散文分别汇总结集为《诗经》、《尚书》,自汉以降的文类研究不外沿两条路子发展:一是沿着《诗经》、《尚书》的路子,按文体编排诗文集。二是沿着曹丕《典论·...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2年 1 1月 1 5日至 1 7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 ,小说与文化关系 ,文献、小说版本与小说中外影响以及小说个案研究等方面 ,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 ,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 ,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