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中外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师培养是发展教育的关键 ,而课程设计是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中国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设置科目少 ,学时少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设置科目多 ,课时学分比例大。通过比较研究发现 ,国外比我国更重视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训练 ,注重教育科学的学习。因此 ,在我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 ,不应只培养学科专业知识合格的学生、专家 ,而应立足于培养合格的教师、教育专家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本科教育有自己的生源层次和培养目标定位,其新知识观取向和学生心理特征具备研究性教学的有利条件。应用型本科教育基础课中的高等数学把数学建模思想引入教学之中,推进案例驱动的教学改革,大学语文写作课程的“用以致学”的教学改革,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基础课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批判地继承阿伦特公共性思想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诺丁斯提出了公共性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反对把公共关怀素养理解为个体完善的人格,也反对把公共关怀精神理解为一种宗教领域的善。归纳起来,诺丁斯公共性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课程设置、宗教教育观、德育功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中。诺丁斯公共性教育理念具有主客统一的思想倾向和幸福分享的价值取向,前者能规范高校教育性质的定位行为,后者能指导公共知识的传承活动。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思想起源于柏拉图对于知识及教育本质的认识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美国现代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文理交叉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帮助学生获得宽厚全面的知识,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艺术素质培养作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及学术创造力的同时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美国高校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艺术素质培养制度,在入学资格、学生社团、行政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为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造性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水平。课程意识是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基本认识和反映,是他们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着他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他们课程执行力的核心。过去,在教师的意识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就是课程,把教材教好就是他们的心愿。新课程实施至今,课堂教学有了很大变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现代社会对课程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表现为课程开发是一个多主体协商对话的过程。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公共性面临来自公共性实现的前提、单一取向的课程开发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通过开放课程开发、觉醒教师和运用多种课程取向开发课程等措施来保障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  相似文献   

7.
谢芳 《社区》2003,(23):33-33
在美国的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悬挂着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的画像。每天的课程都围绕着灌输爱国主义和忠诚国家的思想。然而在讲授爱国主义等基本价值观时,却是从国家的最小细胞——家庭、社区入手,由浅入深地教育孩子爱国家。我手头有一份美国中小学“社会科目”教学大纲,社会科目是向学生进行美国精神和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该科目在青少年学习中占很大比重,从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一直要教到12学年(相当于我国高三年级)。  相似文献   

8.
高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消除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现象,以教师专业化为取向改革教师角色观;完善课程结构,增强人才适应性;改革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改革中的新型关系,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师教育自身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人的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势必带来教育在实现其价值过程中的现实走向的偏差。建立科学的教育价值取向对高等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造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教育应科学建立创新教育的个人发展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以创新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建能力培养模式、重构学生评价方式、重组课程学习体系。同时,还应正确处理创新教育与知识教育、面向全体与鼓励冒尖、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创新与遵从社会规范等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地方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地方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生源整体质量不高,专业教师缺乏,教师结构不合理,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的弊端。地方高校应针对这些弊端对设计艺术教育进行改革:加强招生考试科目、方式和设计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扩充专业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增强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市场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培养具备全球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公民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作为承担培养国际性人才这一重任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素养,必须努力提高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因此,如何培养职前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已成为各国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议题。基于这一背景,美国和加拿大部分高校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系列跨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跨文化社区体验课程以及海外实习课程,旨在帮助职前教师获取丰富的跨文化知识与体验,提高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这些跨文化课程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课程国际化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诉求。教师教育课程国际化蕴含补充和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指导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等三重意涵。教师教育课程国际化具有以培养国际型教师为基本理念、以国际化元素为内容选择和以立体化课程结构为呈现方式的特征。基于此,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国际化变革的路向在于树立开放、包容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融入多元化、国际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跨世纪临床医师的艰巨任务.德育是方向、是核心,绝不能把德育仅仅当做一门课程知识来传授.它是通过长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增强对社会各种现状的正确识别,从而产生抵制消极因素的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临床教师的品德、治学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医德教育的目标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应发挥政治上的引导,医德上的示范,智能上的培育作用,应认识到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高师院校通识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有全面知识、广阔视野和完整人格的"有教养"的人。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都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缺失已成为影响教师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哲学内涵,制定全面的通识教育计划,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提高高师院校师资队伍质量等途径,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师院校的师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是建构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使之胜任教师角色,形成小学教师职业群体独有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智慧的主渠道。为了全面实现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必须实现由当前关注教育类课程理论品性的知识与技术的价值取向到关注教育类课程实践品性的德性与智慧的价值取向的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构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职前教师培养的基本取向依然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改革教育实践课程首先要对其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科学地确定教育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恰当选择课程内容,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突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在于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关注、获得和积累。对于处在教师专业发展基础阶段的高师学生而言,其实践性知识是知识结构中比较薄弱的一个板块。从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和特征入手,分析高师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可以发现高师院校传统理智取向的知识观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大学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实践相脱节以及教育见习、实习没有落到实处等是造成高师学生实践性知识缺乏的原因。高师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高师院校转变传统的指导思想,坚持实践取向的知识观,设置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以及对教育见习、实习的重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反思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育电视系统》课程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探索与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认知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源起于美国并在全球逐渐被重视、甚至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STEM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素养和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公民。基于学科融通的问题解决意识驱动,学生从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运用多学科经验主动参与式地学习。而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反思长期教育实践中重知识讲解传授、重形式轻操作、成人绝对主导等问题后也逐渐明晰了儿童自发探究基础上教师指导的探究教学取向。本文基于STEM教育目的、理念及核心特征重构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师院校中,与教师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学是面向未来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为应对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质量的要求,高师院校应从课程架构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教学的强化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