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应用与语言禁忌有直接关系.最典型的语言禁忌大概就是"死亡"了."死亡"的神秘、生者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给生者带来的痛苦,使得人们不敢或不愿直言它.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死亡"二字,这就出现了"死亡"委婉语.英、汉"死亡"委婉语都很丰富,虽然在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上有所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共性.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揭示其相似性,从而促进英汉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死亡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使用且长期存在的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汉越语中都有丰富的死亡委婉语。文章从语言、修辞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越死亡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同质性及区别之处,以助于汉越语言文化的交流及教学。  相似文献   

3.
对"死亡"的委婉表达是中英两种语言共有的修辞现象,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为此本文从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体风格、情感色彩、表现手法、约定俗成等方面对委婉语"死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揭示了其差异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4.
死亡委婉语不仅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受到了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方面的影响.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与"死"相关的委婉表达法.虽然某些表达方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的不同来源入手,对它们的文化成因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强人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5.
委婉语并非是汉民族语言中独有的文化现象,它在世界各国语言中也有反映,但是汉语中委婉语的数量却远远多于其它民族,特别是关于“死亡”委婉语的表述犹多,这是由汉民族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决定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有其特有的宗教文化、等级制度、价值观等,这一切都赋予了“死亡”这个字眼以特定的隐晦解释与说法。从几个方面对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明确认识“死亡”委婉语在不同场合下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委婉语是世界各种语言中的普遍现象.笔者尝试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和表现手法.提出了委婉语"忌讳"、"礼貌"、"掩饰"的三项交际功能,列举了委婉语中较常见的十种表现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委婉语与禁忌语之间的关系.这对英语教学研究和英语言运用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存在着类似生物群落一样的语言群落,每个语言群落中包括许多语言个体及其变异形式,每种语言个体或其变异形式又包括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委婉语就是一种具有避讳、掩饰、礼貌等诸多语用功能的间接语言形式。与生物物种的发展进化一样,委婉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遵循生态学规律:委婉语间相互竞争,竞争的结果不仅使弱势委婉语走向衰落与消亡,同时也促进了现存委婉语"生态特征"的多样化,委婉语的产生、多样性特点、再委婉现象、语码转换机制、创新,都是与其赖以生存的整个语言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结果,其存在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关学意蕴。受宗教审美观和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死亡”有关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文学经典《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的罗列和分析,进一步认识、掌握委婉语的使用规律。《红楼梦》“死亡”委婉语有常规委婉语和非常规委婉语两大类。常规“死亡”委婉语主要受宗教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而非常规“死亡”委婉语从心理接受层面分为感情疏远型、感情愤恨型和感情深厚型。  相似文献   

9.
使用委婉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它们既有相同但更有差异。本文通过对英汉部分委婉语的比较,试图对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实现委婉语翻译的"信"作一些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跨文化语境下,委婉语的使用与理解受到文化差异的制约。西方的未来取向与中国的过去取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相同的事物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以及迥异的委婉表达;相应时代与社会的规约促使交际者在即时语境中选择不同的委婉语;由于基督教的影响,英语中有多达百余种关于死亡的委婉语,而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则受到道教与佛教的影响;封建制度所导致的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与西方倡导的自由平等观念在名讳、疾病与死亡、职业委婉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下应正确理解并恰当适时使用委婉语,动态地顺应交际语境、语言语境与文化语境,促使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6.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7.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以及体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与判别.通过转变视角,得出体育价值由"显"入"微"的价值演变与体育"供给"对"需求"的本质超越.虽说体育"供给"在逻辑思辨与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体育"需求"的超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体育、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20.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