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史生成的自信,历史积累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客观基础。历史自觉是指历史主体的觉悟和认知,包括对历史地位、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清晰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认知基础。历史自信是在历史比较中生成的,基于大历史观,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宽广历史空间进行评价,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方法论基础。历史主动是历史自信的实践转化,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权,进一步创造历史、书写历史,有利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2.
梅林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研究历史。梅林历史叙述方法的内容结构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即通过叙述历史的起源表现历史的矛盾运动,通过叙述历史的矛盾运动表现历史的转折,通过叙述历史的转折表现历史的过程,通过叙述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表现历史构成,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活动表现历史的演变。在梅林的史学著作中,历史叙述的表现形式以论说风格的叙事为主,在历史叙述中做到历史评价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早年马克思从抽象的价值尺度考察历史,形成了精神的历史决定论,中年马克思从客观的历史尺度考察历史,形成了经济的历史决定论,晚年马克思从总体性价值尺度考察历史,形成了唯物辩证的历史决定论。随着历史研究视角的不断转换,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具有了能动辩证的理论内涵,从而超越了经济的历史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的两极对立,实现了历史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4.
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文学中的历史维度有两层含义,狭义的历史维度要求文学中描写的历史必须和历史一致,追求一种"实录"精神;广义的文学历史维度要求文学的内容具有一种历史理性、历史精神,允许作家虚构,用艺术典型化的方法反映历史内容。历史内容进入文学作品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历史的艺术化,历史的理性,美学的和历史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历史始终是人的历史,人也始终是历史中的人。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着的存在,人的生成生成着历史,历史的生成同时也生成着人。人们只能生活在历史之中,而不能生活在历史之外。生活世界是历史生成的结果,又是历史生成的原发基地。生活世界使得历史得以发生、发展和延续。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果以历史注释的方式积淀成现实的生活世界。人的自身生成过程就是历史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兼及文学史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的异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首先 ,在新历史主义那里 ,历史不是主体面对的客观存在 ,它只是主体运动的过程 ,历史其实就是对历史这一文本形式一遍又一遍地重新修撰、阐释 ,甚至改写 ;中国传统历史精神一以贯之的是考信实录 ,直言不讳 ,善恶无隐 ,注重的是史官不断地修撰着“真实可信”的历史。其次 ,新历史主义认为 ,不存在什么“真的历史”、“客观的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历史哲学 ,它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 ;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却不曾有这种“元历史”的观念 ,有的只是“书法”历史的观念。再次 ,新历史主义彻底打破了客观、真实的历史与想象、虚构的文学之间的界限 ,历史与文学最终合而为一 ,一切历史文本都成为文学的文本 ;而中国的历史传统非但没有将历史虚构化、文学化 ,相反 ,倒是常常将文学历史化 ,即把文学当作历史来对待。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作为建构历史记忆的重要渠道,拥有三种表达历史记忆的模式(1)报道历史,以见证人的身份进行历史记忆;(2)再现历史,以复述者的视野建构历史记忆;(3)重塑历史,以艺术家的想象丰富历史记忆.这种表达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框架之中的,而且,媒体建构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真实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历史法学以历史主义法律观为核心,强调法的历史性因素,主张用历史去解读法律,用法律去阐明历史,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德国历史法学不仅创立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法学理论,形成了独立的历史法学术流派,而且开始使用历史考究的方法研究法律,之后以梅因为代表的英国历史法学在填补历史法学理论不足的同时,系统地使用历史方法研究古代法律制度,使历史法学成为系统的法学方法论体系,从此用历史的视角探究法律成为普遍的共识,用历史方法研究法律也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9.
"历史"和"叙事"在后现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现当代批评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从概念上看,历史是虚构,历史是方法,历史是当下,历史是建构。从叙事过程上看,历史叙事是情节编织和符号系统。从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上看,历史与文学都是一种语言虚构,历史叙事对文学创作、文学效应对历史叙事具有双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基本特征的比较,说明历史哲学是在哲学和历史科学的共振带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既带有凝重的历史本体论色彩,同时又以胚胎、萌芽形式包含了历史认识论,这是历史哲学现代化的真正源头,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应是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强调要重视历史偶然性的研究。历史事件是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中介和衔接点。只有注重历史偶然性和历史衔接点的研究,才能使史学繁荣昌盛,否则,史学会陷于历史宿命论的泥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在天人关系、历史本质、历史动力、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发展进程、人的历史地位和君民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思想范畴和命题,蕴涵着浓厚的历史意识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先秦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建立时期,两汉到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展开和深化时期,从两宋到明清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新发展和总结时期,并呈现某些转型的动向。从天人关系的范畴或视域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强调心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凸显道德理性的历史认知价值取向,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主流和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3.
革命历史记忆的建构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叙事的问题,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关于革命历史的叙事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的现实反映到革命的历史化讲述,再到历史的革命化讲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建立革命历史的整体记忆。革命历史的外在时间谱系和内在逻辑结构的确立,成为革命历史叙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民族历史记忆是民族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重构不仅是保持民族历史记忆的基本方式,而且也是实现历史记忆价值的主要途径;历史记忆建构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价值重构,因此应以发展的视角去认识民族历史记忆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内经》历史医学地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 ,分析了《内经》的历史医学地理思想。《内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长寿地理、历史营养地理、历史环境医学地理等内容 ,深入研究《内经》的这些历史医学地理思想 ,对促进历史医学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一门科学。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历史教学又是整个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主要形式。《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个历史教师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为此,本文试从这方面进行一些探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能否走进历史?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问题。历史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是一个存在,具有不可逆性,是客观的;历史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以及史料作为客观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存在,具有客观性,是一个可以无限走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19.
陕北历史生发于特定历史地域,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留存于世的,其载体决定了文学化的必然性。所谓民间性历史叙说是相对官方正史而言,民间对历史的记述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方式、承传方式、生存土壤,与正史明显不同,该文着重研究了民间对历史的独特性讲述以及历史在存在过程中文学化现象、历史文学化后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将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脉络,抓住历史发展线索,学会归类整合历史知识,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提高学生能力,达到历史知识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