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鸿胜 《科学发展》2009,(11):76-81
建立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上海市域城市群,旨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要求,提高上海市域城市群能级和上海首位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实现较强国际竟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吕静韦  蔡玉胜 《城市》2021,(3):27-39
京津冀城市群的短板在中等城市,而发展潜力也在中等城市.加快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需要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还需要关注中等城市发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在中等城市发展上面临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偏低以及公共服务配比不均衡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医疗教育资源承载力和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京津冀中等城市发展能力,促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高级区域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制度因素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变迁,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早期主要受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影响,城市群的发展呈现出空间一体化的趋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长沙、 株洲和湘潭三市产业联动发展,受多元化的制度因素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功能一体化.近年来,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强制性制度变迁作用减弱,诱致性制度变迁作用加强,制度因素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程必定 《科学发展》2011,(10):34-43
城市群有群核、群集和群网三大空间构成要素,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促进我国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必须培育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作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猛  梁雅昆 《城市》2021,(3):40-50
中小型国家级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极之一,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内部分工.笔者基于产业集聚和城市专业化两个维度,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和产业结构差异指数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的内部分工加以测量.笔者根据研究发现:2017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内部分工水平低于北部湾城市群,表现为前者的产业集聚水平、城市专业化水平均低于后者.两大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水平趋于上升,且关中平原城市群增幅大于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专业化水平较为稳定,北部湾城市群的城市专业化水平则有上升趋势;产业集聚水平、城市专业化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在产业或城市间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上述结论为中小型国家级城市群内部合理的分工体系构建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刘纯彬  张晨 《城市观察》2009,1(1):63-69
21世纪是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城市群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然而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相比,我国京津冀城市群在空间结构已失先天优势的基础上,又凸显出城市承栽功能集中、城市发展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比较分析两大城市群特点,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获得有益的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是我国近30年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主导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而且还引领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人们在追求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群病"日益凸现。造成中国"城市群病"症结在于政府合作机制低效、城镇化率虚高、基础公共配套缺乏、边界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共性问题。分析我国"城市群病"产生的原因,并从科学角度提出推进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技术路径和科学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万涛 《城市》2008,(10):48-53
现阶段我国对城市群的研究比较多,尤其是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12月14日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它的研究可为我国其他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总,然后进行简要评述,并提出几个值得后续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     
《老年世界》2006,(22):21-21
《建议》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并明确要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的概念近来引起热议,对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的探寻对于科学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案例,基于主成分模型,选用指标体系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综合规模进行定量测定,同时结合场强模型划分了珠三角内九大城市腹地范围。结果显示珠三角城市群当前仍旧存在区域内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广州深圳双城独大的状况仍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同时结合腹地面积与行政区面积的分析认为,腹地面积更多取决于城市的发展实力与城市的区位,城市决策者在制定城市发展策略时应该从区域视角出发而非止步于行政区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扬 《城市观察》2011,(3):163-169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探讨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分析导致当前产业布局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阐述产业布局对两型社会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产业布局发展的新的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城市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各自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对中国东西部城市群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研究中国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童中贤 《城市观察》2010,(2):183-192
竞争力的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早来源于企业管理研究,后被引入国家(国际)、区域和城市领域研究中,出现了国家(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概念。学术界目前对城市群竞争力理论基础的探讨,涉及的相关理论较多,覆盖面也较广,但对某些理论的支持性和解释性争议也较大。构建科学的城市群竞争力评价体系,既不能将城市群竞争力与其他竞争力割裂开来,也不能将城市群竞争力等同于其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裘丽岚 《城市观察》2011,(5):164-173
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一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代标志,是确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国际战略地位。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出现功能提升和空间扩展两大发展趋向。在功能提升方面,上海应迈向高端国际化,长三角城市群应迈向更有深度的区域一体化;在空间扩展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应向长江下游城市延伸,江淮城市群应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种趋向下,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一核、两群、四圈"的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并不是孤立封闭的体系,它是与邻近区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镇密集区的特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城市(镇)有着密切联系,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信息网络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机整体。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新形势下,城市群区内每一个城市均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功能的特殊作用,并依托城乡一体化区域发挥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包括集聚与疏散作用)。本文在这一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城市群是由城镇化高度发育而形成这一动力问题;论证城市群与城镇密集区的相似性,并对我国城市群范围的识别标准和城市群基本概念的再认识,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当前我国城市群研究动态与阶段性成果,以供我国城市地理与经济学工作者参考,以便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城市群的特有现象和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使城市结构出现一种新的多中心格局。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本独立的城市在城市功能方面具有互补的潜力,那么,依托快捷可靠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促生网状城市群。这种创新的网状城市群是以研发、教育和创意产业等知本作为发展重心的。网状城市间的合作机制与公司间的网络相似,即每个成员城市都能从互惠措施、知识交换以及科技创新等具有互动性的协同发展中得到好处。本文具体探讨了荷兰任士达(Randstad)地区和日本关西地区的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18.
以地理类学术期刊文献为基础,分别对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发现:(1)"空间界限"不明确,城市群划分有待统一;(2)"物质空间"观察较多,"社会空间"关注较少;(3)"空间重要性"受到重视,但"空间构筑"仍待加强;(4)"宏观尺度"及彼此交互关注较少等特点。最后建议应当进一步关注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空间流动性的影响、新经济版图对城市群经济空间构建的影响以及对新理论范式的引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演进与整合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伟霞 《城市观察》2009,1(1):108-11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城市世纪已经到来,城市群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很快,一体化已成大势所趋,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先了解其发展历史及掣肘因素,从观念意识、功能规划、产业协作、利益协调等多方面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成为国家空间发展的重心。本文首先回顾了城市群研究进展,认为城市群界定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并提出了六项界定指标;而后利用"五普"数据界定了13个城市群,并采用"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了城市群的人口增长动态和城市化趋势。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进行分析,并以珠三角为例,分析了其人口和经济集聚过程,认为由于珠三角极化发展态势未发生根本改变,广东省内核心-边缘格局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