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贰臣诗群在清初诗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诗风演变,在清代庙堂诗歌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过程是:从第一阶段贰臣诗人钱谦益、吴伟业等人具有深厚故国之思的变雅之音,到第二阶段贰臣诗人龚鼎孳等人所具有的黍离变雅与庙堂正雅诗风的混同交错状态,再到第三阶段贰臣诗人如王崇简、梁清标等人近于纯正的庙堂正雅诗风,逐步过渡到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朝新贵诗人纯粹的庙堂诗风。  相似文献   

2.
王士祯作为清初“断然为一代之宗”的诗论家,在自己的诗学中已就中国古代抒情诗歌的审美创造,作了较为深刻而系统的探讨。在表现与再现的关系上,王士祯更注重表现的作用;在主体与客体的两者间,王士祯强调了主体;在有象意境与无象意境的抉择间,王士祯汲取了禅宗中“活路”和“活意”的原则与中国画论中“审美的空白”理论,认为后者恰巧具备着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3.
钱曾作为清初虞山诗派的代表人物,与钱谦益来往尤其密切,在价值观念与文学创作上都深受钱谦益的影响.然而,他的诗集长期隐没不彰,致使其诗名在后世被忽视.现存钱曾诗集共7部,其中,一些反映山河易主、感怀故国和身世的诗歌情深而意重,沉郁悲凉,堪称其诗作的代表.此外,一些作品取法晚唐,流易圆熟,淘练功深,亦体现了钱曾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神韵辨     
王士祯为清初诗坛领袖,吴陈琰评其诗说:“先生兼总众有,不名一家,而摄其大凡则要在神韵。”(《蚕尾续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云:“士祯论诗,主于神韵。”(卷一九六《渔洋诗话》提要)王士祯虽主神韵,却没对神韵这一概念作过明晰的阐述。人们对王士祯之所谓神韵的传统解释是“风神韵致”。不过,“风神韵致”四个字并非比“神韵”两个字好懂,所以这种以古解古,等于同义反复,并不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学,清初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光辉的阶段。但清初诗文名家,只有顾、黄、王世人熟知(他们是余事做诗人),一般则较为陌生。象钱谦益和吴伟业,“为海内所推重,入国朝称两大家”(赵翼《瓯北诗话》卷九),由于投降清朝,丧失民族气节,忝列“贰臣传”,不为世人重视。现在,吴伟业及其作品,逐渐引起注意,“禁区”冲破,而钱谦益,只作吴降清有愧悔之心的比较面偶一提及,很少有专文论述,基本认识没有超出赵翼的观点,“谦益已仕我朝,又自诧前朝遗老,借陵谷沧桑之感,以掩其一身两姓之惭,其人已无足观,诗亦奉禁,固不必论也。梅村(伟业号)当国亡时,已退闲林下。其仕于我朝也,因荐而起,既不同于降表佥名,而自恨濡忍不死,蹁天(足背)地之意,没身不志,则心与迹尚皆可谅。”  相似文献   

6.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清初“四大诗歌理论”之一,涉及到诗歌的创作、评论诸多方面,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神韵说”中有关诗歌创作理论的脉络十分清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识自本心”、“伫兴而就”,强调作家的悟性和创作灵感;学力深,始能见性情,强调作家的学识;“舍筏登岸、无迹可求”,学养、悟性、灵感结合后达到最高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读小说文本,细致分析了《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的"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这一手法具有调动读者的想象、丰富作品意蕴、隐蔽作者倾向和有利于对比、对照的美学价值。追本究源,这种"不写之写"是清初王士祯的神韵派诗歌理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也是《红楼梦》永远说不完的原因之一。确切地说"无为有处有还无"即是《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特殊艺术虚构手法。  相似文献   

8.
王士祯继钱谦益后主盟清代诗坛数十年,领袖"神韵说".仕途游历中两次旅蜀,踏足渝州、涂山、瞿唐三峡、巫山十二峰等巴渝形胜,写下了大量描写巴渝自然风物及怀古感时之作;得山川形胜之助,为诗为文,格调激越,气韵沉健,有别于"兴到神会"之"神韵",是王士祯诗文风格之变化.独立取裁王士祯"巴渝诗文"而深究,实属首举,是王士祯研究的丰富,也是巴渝文化研究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诗学理论贡献也多为学者所论道。在其诗学论述之中,尤以其诗歌批评方法最有特色。“胎性说”是钱谦益独创的诗歌批评方法,它包括“先天胎性说”、“圣胎说”两层含义,是钱谦益考察诗人诗歌水平优劣高低的基本方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鉴赏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王士祯的“神韵”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诗歌艺术风格 ,“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两者并举 ,所谓“优游痛快 ,各有神韵”。二是指在某一首诗歌中应追求“神”与“韵”的高度统一 ,表现在诗的美学风貌上 ,就是“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完美融合 ,所谓“见以为古澹闲远而中实沉着痛快”。此两点构成了王士祯“神韵”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上的流派,常以地域命名,虞山诗派即是如此。虞山位于常熟城北,因周太王次子虞仲葬于此山而得名,以虞山名派,似乎更有地域文化特色。虞山诗派是清初江苏诗坛上的三大流派之一,形成于明末,壮大于清初,历明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四朝,前后时间近一百年。代表作家为钱谦益、冯班,有一定影响的作家更多,阵营之强、影响之广,为当时诗歌流派之冠。可是,在一个很长时间内,它没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最近,赵永纪的《论清初诗坛的虞山派》一文,做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在唐宋二代,自是“双峰插云”,元明一度中衰,清代是封建文化总结期,诗歌又作一振,顺治、康熙间直追唐宋。但对清诗重视、研究不够,不少值得注意的诗人尚“名不见经传”。即如康熙诗坛的田雯,为“京台十子”之代表,有理论,有创作,存诗近一千四百首,前人评为堪与王士祯相颉颃,就很值得研究。本文即试对田雯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是弘治七子的中坚人物。其诗作以风格秀朗,丰骨超然见称,与李梦阳、何景明鼎足而三;但终因境界不宽,涉世稍浅、间露模拟之痕,在明诗坛上地位不算太高。然而,他那篇仅两千言的《谈艺录》却在当时和后世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它备加称誉,就连以扫荡前后七子著称的钱谦益,也一反他对李、何诗说的鄙薄态度,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称之为“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壁”,“斯良工独苦者与”(《列朝诗集》)。清初标举“神韵”、海内风从的诗坛领袖王士祯也表  相似文献   

14.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选评清前中期诗人诗作,对施闰章予以格外的关注,选诗数量位于该集第二,并置于卷三首位。施闰章诗歌标志着清初诗风由繁音促节、噍杀恚怒,向温柔敦厚、清明广大的过渡,并以其温然如玉的诗品与宋琬悲愤激宕之音南北并峙。而且施氏言之有物,主学尚实的作诗主张与王士祯清虚淡远的“神韵”说在当时诗坛并肩抗行,这些都在该集中得到较全面的展示,当然亦有得失之处。  相似文献   

15.
清初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抟成一个降臣诗群。"江左"诗群的文学业绩,与表现时代强音的遗民诗人相交汇,奏响了清初诗歌的"主旋律",带动文坛风气的转变,是明清诗派消长、风会转移的一大关键,并影响着清代诗歌的走向和进程,为清诗超元越明、取得斐然成绩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16.
清朝词的创作与词学理论,都呈现出中兴的局面,清代初期的词论,以王士祯为代表的“婉约派”占主导地位,他们的词学理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核心论点:一、以“婉约”为正宗而不废“豪放”,主张融合两派之长,另创新体;二、重“自然”、“本色”,严诗、词曲之界限;三、对词中感情之作用及其它创作规律进行了有益探讨,清初“婉约派”的词学理论,为清代词坛的繁荣局面开了个好头.  相似文献   

17.
陈廷敬不仅是清初重臣,也是清初重要的诗人,其诗集中存有大量纪恩、颂圣等应制之作以及抒写“相臣心事” 的述怀之作,此类诗歌思想情感雅正平和,风格雍容典雅,形成了“和声以鸣盛”的创作特点。究其原因其创作特点形成与其台 阁身份、儒家诗教观以及个人的性情经历均有关系,客观上开启了清诗“格调”之风。  相似文献   

18.
论清初诗歌     
清初顺康雍三朝是清诗最繁荣的时期.诗人们按其政治态度分为两类:遗民与非道民.本文论述的是非遗民一类.清初诗坛主要有三大诗人钱谦益、吴伟业和王士禛,其次为江南三家施闰章、朱彝尊和查慎行,再次为其他诗人.文章评述了清初诸诗人的诗论见解,诗歌内容和风格特色及其在诗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指斥钱谦益以明朝旧臣投靠清廷,借奉佛以“隐愧丧节”,论定牧斋昌言佞佛,非真奉佛,不过借佛门中人事以“浇块垒”、“自明衷曲”而已。此说并不周全,钱谦益生长于佛教气氛极浓厚之家庭,自其祖辈起,大都崇奉三宝,故钱谦益自童时即习知奉佛,亦常理中事。另外,其常熟宗族中与钱谦益至亲之顾氏、瞿氏及严氏,皆礼佛虔敬之甚。因此可知钱谦益入清前即奉佛,他并非借奉佛而隐瞒投清之隐情。钱谦益对时政之评论,往往于偈佛护法之文字中发微,其要义有三:人主之奉佛与否,与国运之盛衰密不可分;士大夫之谋人军师国邑者,应效佛门僧徒谋浮屠塔庙之诚;为重臣者,宜以明初文臣宋濂之以佛法事太祖为典范。  相似文献   

20.
纵观北宋后期到清初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诗歌之内在关系 ,三者经历了三个互动阶段 :1 宋元时期戏剧“小说”化 ,改变了自身的内容、性质、体制而真正成熟。 2 明代长篇小说“戏剧”化 ,小说由叙事为主变为写人为主 ,由记事为主变为记言为主 ;又吸纳了戏曲宾白的经验 ,使用方言。 3 明末清初 ,小说戏剧“诗”化 ,《红楼梦》用诗歌创造意境 ,结构小说 ,塑造人物。小说戏剧诗歌互动 ,使三者完美融合 :小说有诗之意境、节奏、韵律和戏剧般人物 ;戏剧有了曲折情节和诗的意境 ,诗歌可以结构小说、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