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明清易代之后 ,文人心态普遍复杂化 ,王士祯生于官宦之家 ,典型体现了那一时代文人的复杂心态。他既希望通过科举考试以实现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 ,又对参加清廷科举考试存有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在这样的心态下 ,王士祯创作了大量哀怨凄凉的作品。在诗学观念上 ,王士祯提出了典、远、谐、则的主张 ,表现了对低沉哀婉的创作情调的适应 ,带有浓厚的格调论色彩。同时 ,其时距易代已有十几年 ,遗民心中的反清情绪渐趋淡泊 ,诗风亦趋向“温柔敦厚”。因此可以认为 ,王士祯的诗学观念乃是一种既源自古典诗歌美学又顺应时代文学思潮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2.
陆世仪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世仪在诗学观念上主要继承的是儒家的诗教说,同时面对易代的社会环境,他又提倡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强调借诗歌以“论人论世”,即注重诗歌抒发个人性情之真与记载社会时事的功能。这一诗歌阅读理论影响到陆世仪的诗歌创作,其诗前期主要表现了作为理学家的性情与学问,从而呈现出清新恬淡的诗歌风貌;晚年生活困顿,情感激烈,其诗歌则紧紧围绕自我人生之遭际与下层人民生活之痛苦而展开,呈现出沉痛隐微的风貌。易代之际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谐世与济世相交织的人生态度,也是形成其诗歌复杂面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诗学是东方诗学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型的范例.本文通过考察泰戈尔诗学中的"人格"、"味"、"欢喜"、"韵律"、"和谐"等关键词,管窥泰戈尔诗学的复杂思想和丰富内涵.泰戈尔对印度传统诗学思想的继承,对西方诗学话语的借鉴,以及在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基础上的诗学创新,对东方各国诗学的话语转型和话语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顾名思义,华语电影意味着以华语进行对话、运用华人思维拍摄的电影,它在语言上、思想上通过汉语(而不是英语或者其他国别语言)进行艺术思维和艺术表达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深层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上的中华民族特征.沿着这条思路,本文选取了中国诗论中最古老最核心的概念"诗言志",运用言志诗学理论观照百年华语电影的审美倾向,将其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古典言志诗学时期、现代言志诗学时期与伪言志诗学时期,从而为华语电影的美学表现形态与未来发展之路寻找到它的传统之根.  相似文献   

5.
李春桃 《兰州学刊》2004,(4):244-246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与此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朱熹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超越了其理学思想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同时 ,指出其理学身份对于诗歌创作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儒、道诗学发源于阴阳文化传统,是一种与宇宙观念紧密相关的诗学形式.一般说来,阴阳观念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中国的诗学理论将看上去极为不同的两种文化类型相并存,即张扬阳刚之气的儒家与崇尚阴柔之美的道家构成了中国诗学传统的阴阳两极,并在整体上维护着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平衡发展;二、儒、道两家在历史史观与价值取向上截然相反,但在艺术观念方面却都是以"中和"、"和谐"为其至上的境界;三、儒、道两家在艺术上尽管都以"和谐"为上,可由于两者是在"道"的不同层面与范畴内谋求发展,所以在思想领域内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流.  相似文献   

7.
清代诗学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宝库。清代诗学家之众多与诗学理论之丰富皆超越历代。其诗学理论既继承了前代的精华,又结合当代创作实践加以创造,从而使古典诗学的传统得到发展。诗学理论的基础是诗学概念、命题。清代诗学理论高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出现了许多富于美学价值的崭新诗学命题,或者古老的诗学命题又被赋予新的涵义。但是中国古典诗学概念、命题往往概括性甚强,大多缺乏科学的解释,这就为我们把握其意蕴进而深  相似文献   

8.
从思想渊源和内容两个角度看,王夫之哲学都以辩证的"合"为基本特征。王夫之诗学与其哲学(如辩证法思想和有机整体观等)是一脉相承的,但不是其哲学体系的一部分。王夫之在哲学上有自觉的儒家立场,而在诗学上,其思想观念则明显具有儒、道、释互补融合的特征。王夫之不像严羽、王国维等人那样标举一家之说,但其诗学思想在丰富性、综合性、深广度和多元化等方面更有优长。  相似文献   

9.
"正变"源起于兵书的"奇正",汉代转向诗学,后经唐、宋、明等的丰富与发展,直到清代终结,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内容.从汉儒的"风雅正变"开始,无论是"崇正"还是"主变",正变思想都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对"正变"的萌芽、诗学转向及其流变的梳理,呈现正变思想的丰富内涵,认为清初诗论家叶燮创造性地模糊正变的边界,消解它们的对立,宣告传统正变观念的终结,为诗歌创作的自由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查尔斯·伯恩斯坦是美国语言派代表诗人和重要理论家,他的诗学思想对美国乃至西方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伯恩斯坦追求"诗学作为诗歌的其他形式延伸"的实用性和"拒绝一致性"的多样性。伯恩斯坦诗学在认知论上表现为美学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解构主义语言观;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反叛,具体表现为"以语言为中心写作"和"反吸收诗学"。他的诗学思想提供了一扇洞察语言诗的视窗。  相似文献   

11.
徐玉凤 《天府新论》2016,(3):152-156
生态诗学给诗歌传统研究以新的启示,为诗歌研究注入了活力。约翰·济慈的生态诗学观强调自然是一个活力生态系统,而人是整个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一样遵循时间节律繁衍生息。大自然可以给予人类以心灵的呵护与慰藉。济慈的诗歌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充满了对生态和谐的向往和渴求。济慈生态诗学观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时代原因,其生态诗学观对现时代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宋代新儒家躬身践履圣王留下的文化观念系统,其伦理道德和生命之美相互内化,唤起了文艺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追寻成圣之道,形成了儒家道德诗学观念.为推进儒家道德诗学研究的深入,以历史变迁和中心人物为经纬,以民族融合和文化转型为背景,以文化诗学、价值哲学和伦理美学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观照中国传统的践履精神,以宋学思想的变化特征为观察点,以宋代儒家在文学、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论述对象,以人物的理论和实践之结合程度为评判准则,采用互文法,以中心人物联结起人物群体,从而呈现其内在肌理和整体风貌,并思考其生成的逻辑、理论内核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大为 《阴山学刊》2004,17(2):5-11
"主体性"在吴思敬那里一方面表现为一种诗学人格精神,另一方面也作为观念原则和逻辑原则贯穿在其全方位的诗学探索中,并由此构成其诗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和诗歌批评的中心观念、逻辑脉络和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逐渐开始关注和分析王船山诗学思想,虽然没有大陆的体系庞大、资料丰富、角度多样,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整体诗学观上,从一个宏观、全局的立场出发,整合船山诗学的所有内容。具体细节研究则主要涉及诗学重要范畴"情景"、"兴观群怨"、诗学批评、诗学与哲学、美学、佛学的关系等方面。这些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船山诗学的文本细读也十分到位,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也有利于船山诗学思想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理学文化观念与宋代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蒋士铨《辨诗》)的独特处境,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宋代诗学 都与唐代诗学形成最鲜明的对比与参照.从而表现出一种自具内涵、总体定向的独特面貌与特征。究其 形成的缘由,自有多方面因素可寻,但考察宋代思想领域的实况,占有重要地位并逐渐成为主流的理学 显然对诗学观念的形成具有渗透性影响乃至支配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感悟作为一种由印度佛教内传、又融合了儒道禅思想而不断中国化的诗性哲学,渗透于中国诗学的各个层面,并成为中国诗学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感悟思维不仅造就了梁宗岱诗论的外在形态——即其诗论的产生方式、存在形态、批评方式和书写方式——还影响了其对诗歌从缘起、酝酿、物化至鉴赏的全过程的认知与理解,使其在构筑自己的诗学大厦时有意无意地去选择与感悟思维相契合的中西诗学观念.这既促进了中西诗学的融会贯通,又为传统诗学的现代化转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诗学思想因与中国传统文论具有某些相通性而带上一定程度的中国色彩。这一方面表现在海德格尔诗学强调文艺作品的审美特质在于能够呈现出一种超越文本之外的境界;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这一文外之境界的认识,海德格尔诗学也像中国文论那样强调其不是立于人们面前的认识对象,而是与人融合为一的境界,人只有进入其中才能体会和把握它。从根源上说,海德格尔诗学之所以带有中国色彩是因为他用以思考文艺问题的“存在”观念与中国文论用以思考文艺问题的老子的“道”论具有某些相通性。  相似文献   

18.
周效柱 《兰州学刊》2008,(4):170-172
后七子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诗文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和谢臻的影响最大,主要继承了前七子的思想,推崇格调是他们诗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对拟古方法的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对各种体制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形式作了更加具体而丰富的阐释,修正和发展了前七子的诗学理论,将复古主义推向了新的高潮,但是他们的创作以拟古为特征,某些拟古过甚的作品陷入了为拟古而拟古的泥潭,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对后七子作不加分析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7,4(3):154-159
文学经典是文学史构成的重要基点。在互文性的视域中,运用历史诗学理论探索文学经典问题,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一是维谢洛夫斯基与巴赫金的本质主义的历史诗学观念,他们认为“传统”在文学中具有决定意义,文学经典由于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内涵,在历时的纬度上,它在与传统的互文运动中便呈现出永久魅力特征。二是海登·怀特的后结构主义的历史诗学观念,他在共时性文化系统中探索文学经典的建构作用,文学经典的力量体现在它与其它符码的跨文本的互文性关系之中。两种历史诗学观念构成对立与补充关系,它们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文学经典的永久性魅力。  相似文献   

20.
九叶诗派在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中普遍存在的浪漫主义滥情与象征主义纯诗逃避现实的两种倾向进行反思的同时,自觉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参照,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诗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入与发展.清理其理论代言人唐湜的诗学思想的外来渊源,可以便捷地把握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