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社会调控系统中的法律与道德 ,尽管各具不同特性 ,但二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法律的确立和实施都需要有道德的支持。笔者认为 :良法的价值基础源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普遍性标准 ;道德的柔性、内生性、自律性的规范特性与法律的刚性、外生性、他律性的规范特性正好优势互补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给道德对法律的支持作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现状 ,有学者提出了“道德法律化”的应对策略。这种主张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 ,在逻辑前提上存在着无法弥补的漏洞。从事实层面上看 ,“道德法律化”是一个虚假命题 ,是对“法的法律化”的误解 ;从价值层面上看 ,这一命题隐含着道德标准绝对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 ,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以合法不合道德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与道德关系,总结出导致该行为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现行法律与社会伦理道德脱节,使许多违背道德的丑恶行为不能受到现行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律与道德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是划分罪与非罪,合法与违法的标准,道德则主要是划分善与恶的准绳,这两种界限在一定范围内重合但同时存在不重叠的部分。针对社会中屡屡出现的合法不合道德的现象,提出制定良法,引发公民自觉性;去除障碍,充分发挥道德作用;在坚持法律权威前提下,强化道德评价作用;依据道德构建指导法律实践的价值评判,使部分道德内化为法律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是法律的重要渊源,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不仅制定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基础,执法和守法也必须以道德为保证。强调执法者的道德素质,并不意味着在执法过程中可以用道德标准取代法律标准,而是基于执法的道德要求。道德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建设是法制建设的基础,道德建设应优先于法制建设。一个道德沉沦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法治的。通过立法,增强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法律在本体上或规范内容上必然受到道德的限制。法律的"内在道德"是合法性完美状态之判断标准。对法律的道德限制的论证是为了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利用"法律"这一人类理性工具。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出发,通过论述道德如何对法律进行限制及限制的程度,认为法律既要服从外在道德,也要服从内在道德,最后得出法律必将由道德理念的法律向道德化回归,即认为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社会理想状态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道德制度建设引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制度是指将人类社会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人伦关系和道德活动方式明文化、正规化、异己化,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道德具有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同等的效力和作用。这是历史经验的概括,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亦有理论上的依据。道德制度化必须辅之以制度道德化;同个体道德相比,制度的道德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绝对的优先地位。道德制度建设的内容和范围将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深化,道德制度建设重心在制度、关键在于制度体系的公正性和运行的合理性,道德制度的功能表现为制约与激励并重,仍须强调道德个体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7.
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对道德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应努力在对道德的理解上达成基本共识。道德实质上是人类智慧地生存的生存方式,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母体和基础,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宇宙万物的主要标志。道德与伦理、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秩序实质上是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结果,道德是法律的依据,也是法律的实质内涵。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形成的,社会的道德水平是通过道德建设实现的。道德是人性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应然本质,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个人幸福之体,世泰民安之基,人天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在法治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法治视野的缺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现代法治为基础,道德规范不断进入法治领域并成为法律规范,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法治文明时代,法律与道德互动的一种趋势。但是,推动法治实现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道德降低为法律,也是道德建设重要的价值取向甚至是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法律起源于道德。因此,现代立法都非常重视法律必须反映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即最具普遍接受性的道德层次。法律的滞后性特点,使法律无法完全反映社会基本道德要求,但这种矛盾却可以进一步推动法律发展。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在有法律明确规定或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都存在着不得不利用社会基本道德原则案例,如何防范任意性或随意性的司法实践道德原则运用,需进一步探讨完善。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道德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从立法平衡的角度阐述法律吸收道德内容的主要原因、基本层次和必要限制,通过研究法律与道德在立法机制中的平衡,探索如何发挥中国道德自律与法律调控的双重保障作用,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道德严重"沙化"现象,是对五六十年代社会道德的辩证否定.它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道德的整体颓废与堕落,相反,这一客观现实背后却孕育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对道德建设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道德曲折前行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道德建设同为社会有机体的两种主要调控手段 ,从历史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层面考察 ,二者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相互耦合之处。基于此 ,法治可以促进道德建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集中于分析与剖解法治促进道德建设的范域、途径和效力。  相似文献   

14.
检讨我们的法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观是法制建设的首要问题 ,也是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从西方主要法学派别的角度看 ,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实证主义的法律观 ,缺乏对法律道德价值的追求。而法律应当有自己的道德追求。现代法律观应当是一种权利本位的法律观 ,因此 ,法律应当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合理分配社会权利的权威性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法治进程将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 ,其中有社会政治经济的“先天”不足 ,也有来自伦理道德方面的阻碍。重构社会伦理构架 ,即坚持群体道德优先、注重官德重于民德、建立道德回报机制、规范伦理制度 ,以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是现代化的国家管理方法,法治他律的威力是巨大的,但是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穷尽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和一切层次。道德教化的自律恰好能弥补法治的上述不足。二者作用各异、相辅相成、互不排斥,又不可相互替代。把二者结合,建立一种德法并用、教罚互补、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7.
明代道德生活大体上经历了淳朴时期、衰变时期、堕落时期和颓废时期这样四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变迁过程中,不仅鲜明地表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制约性,同时也深刻地蕴涵着明代士人探求社会发展规律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主治要求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唯一准绳是法律。法治所依据的法律是良法 ,它的生发点在于道德 ;法律的施行过程需要道德的支撑 ;广大人民遵守法律的落脚点在于一种道德自律。从立法过程到适法过程 ,从执法主体到守法主体 ,都体现出法的道德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