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英语短语动词结构复杂,语义丰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比较难把握的语言现象,但是其多义性的形成是遵循我们的认知规律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根源于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主要由我们对它们本身的意象图式的不同视角焦点和隐喻思维形成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分别形成不同的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之间经过有选择性的投射,在整合空间的加工而形成了短语动词的多义性。为了探讨多义性形成的机制,文章以"go up"为例,对其多义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空间介词多义性的哲学认知研究——以英语介词over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考查语义的多义性,应用理论梳理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英语介词(以over为例)的多义性,认为莱布尼茨式的单一方法应用于over意义的分析是有益的,Tyler&Evans指出的over的"覆盖关系"不是一个区分性涵义而是一个"语境依赖用法",应区分词汇上自足的词汇意义和依赖于与词汇组合的介词的工具性意义.其对over的语义分析仅是基于over使用的短语或从句的心理或常识,而不是基于"语言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For及其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词和短语动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是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主义等传统的语言学对此缺乏解释力,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费时低效。认知语言学界对现存意义中含有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其短语动词进行了研究,而现存意义中不合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短语动词仍然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文章运用隐喻、意象图式和概念合成等理论对介词for以及由for构成的短语动词进行了认知语义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介词for表示前后方位概念的意义已经被front和before所代替,但其意义延伸仍然是以其基本空间意义即表示前后的意义为基础的;其演变的意象图式为包含“始源——路径——目的地”的运动图式,for的现行意义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一图式通过隐喻和转喻延伸而产生;而for短语动词则是由动词的意义与for的各种现行意义进行匹配合成而来。  相似文献   

4.
介词是英语中的高频词,用法复杂,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难解的结。本文在介绍英语介词本源义,即介词的空间指涉,包括空间位置和空间运动的基础之上,着重探讨介词的动静语义和暗喻引申。本文指出,介词在指涉空间位置时呈静态语义,在指涉空间运动时呈动态语义,而介词的多义性即其暗喻引申正是建立在本源义空间指涉之上的。因此在介词的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抓住其引申义和本源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分析三类英语词组动词,即"动词+介词(VP)、动词+副词小品词(VA)、动词+副词小品词+介词(VAP)"的认知模式异同。研究发现,在图示象似方面,三类词组动词均反映了事件发展的线性顺序,但顺序各有差别。在隐喻象似方面,三类词组动词均借助结构性隐喻实现从行为动作的表面语义到其实际语义的隐喻映射。这表明对词组动词所体现的事件发展顺序及其中的介词和副词小品词的隐喻映射的理解是掌握词组动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英语名词化的象似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化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文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英语名词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名词化的象似性,包括标记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旨在加深我们对语言与认知、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认识,同时对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英语省略句中省略介词和介词短语的习惯用法,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常见的介词和介词短语被省略前后句子发生的变化以及如何理解省略后的句子。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传统文体学角度对广告英语中的各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但从象似性角度,尤其是映象象似性层面对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现象进行的系统分析却少之又少。映象象似性在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效果主要涉及听觉象似性与视觉象似性两个层面:前者包括直接语音象似性和间接语音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后者则包括通过改变语言表达的数量、尺寸、书写、排版、页面布局及混合使用不同的语言等方式所取代的修辞效果。文中的分析证明映象象似性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辞方式被应用到广告英语中取得相应的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9.
笔相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属于标记象似性的范畴,同时又符合数量、距离或顺序象似性.这里从英语分类和排版两方面探讨英语报刊标题中的笔相象似性,挖掘形式与意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笔相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属于标记象似性的范畴,同时又符合数量、距离或顺序象似性。这里从英语分类和排版两方面探讨英语报刊标题中的笔相象似性,挖掘形式与意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英语商务合同语体严肃、简洁和缜密,大量使用介词和介词词组。英语商务合同的翻译必须针对其特点,在把握不同介词和介词词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句内语境对多介词和多介词词组句进行拆解,厘清各介词词组的功能,完成语际转换后再进行汉语语内重组,以达到英语商务合同汉译的有效性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元曲选》中方位短语作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是其常见的功能。方短作动词宾语时 ,就与不同类别的动词发生了不同的联系 ,据此将方短所表示的处所大致分为表存在、判断、前往到达、前来所达、返回、由外至内、由内达外等类。方短作介词宾语构成的介方短语入句后主要作状语、补语。当其作状语时可表处所、时间、处置对象等 ;当其作补语时主要表处所。方短作介词宾语就与不同介词、动词有着较复杂的、直接的联系 ,尤其是方短表示的空间位置的意义与介词、动词的不同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由此可分出所在、所到、所从等类。与方短发生联系的介词不多 ,但不少介词具有多种作用 ,有的介词仍具有明显的动词意味。这也反映出元明之际部分介词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介词at-on-in构成了一个"点面体三位一体"的微观系统,它们的原型义及在时间、动作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义延伸,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空间隐喻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CLEC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学习者介词错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差错分析及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将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介词错误进行了讨论。研究中使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将语料库中四级与六级语言程度的学习者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了英语四、六级中最常用介词的种类;学习者的不当介词使用,以及四、六级常用介词的错误类型。文章还对简单介词错误背后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对于中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在Tyler和Evans提出的原则性多义模式的理论框架下,以above和over为考察对象,揭示中国学生二语空间语义习得的认知特性,研究结果是:中国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空间性多义网络所有义项,核心义项的掌握好于其他义项;同时,来自母语空间概念的认知体系对英语空间语义的习得有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6.
Huddleston在《剑桥英语语法》中首次提出了介词的不及物性问题。介词涵义的扩大将对英语语法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全面论述介词的定义、范畴,及物介词和不及物介词很有必要。通过对从属连词与及物介词,介词副词与不及物介词的比较,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这一创新理论的了解,提高英语语法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英语介词短语的句法歧义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常见的英语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及句法歧义,提出了检测介词短语之不同句法功能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排除歧义,提高理解英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汉语"动、介"组合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看待现代汉语中客观存在的动、介组合,语法学界尚没有统一的意见.我们通过分析"动、介"组合的语法特征,主张将它看成动词,并由此推出,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一般不充当补语.  相似文献   

19.
英语尾置前置词一般由不及物动词加上一个或几个必要的介词组成。这种带介词的不定式短语在句中通常作定语成分。有些词既可用作介词,也可以用作副词小品词;有些词只能用作介词;还有些词只有副词小品词的功用,而没有介词的功用。  相似文献   

20.
英汉介词短语的基本句法功能是在各自语言中充当定语、状语及补语。运用语义指向的分析方法,对比研究英汉介词短语在各自语言中充当定语、状语及补语时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