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述了我国造纸术的产生发展及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文章从出土实物、古代历史文献及各个时代学者的不同观点对造纸术的发明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从造纸的工艺过程对造纸术的产生和蔡伦对造纸术的发明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在蔡伦前有没有植物纤维纸?这确是造纸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人们通常援引南朝刘宋史家范晔的《后汉书·蔡伦传》,认为纸是宦官蔡伦在105年发明的。可是1933年以来,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我国先后四次出土了西汉麻纸。于是蔡伦是否发明纸的问题才被提了出来。近年来和其他研究者一起,我在拙著《中国造纸技术史稿》(下简称《史稿》)等著作中,根据考古发掘和实物研究,肯定了西汉麻纸的存在。这个意见已得到国内外研究造纸史的一些同行们的赞同,但也有少数人持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3.
分析指出中国造纸术与我国文字的产生和书写材料的文化演变密切关联,阐述了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操作流程,认为纸的发明是西汉初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蔡伦则使东汉中期纸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4.
纸药的应用虽是传统造纸技术中一重要的环节,但纸药的发明要晚于造纸术的发明。蔡伦发明纸药一说难以成立。目前所知开始使用纸药的时间不会早于唐代,约在唐末至五代期间或更晚,而普遍使用纸药则可能在两宋时期。  相似文献   

5.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有关中国造纸术的历史起源.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的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而今已是大机器生产时期.机械生产代替了古老的手工作业。  相似文献   

6.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杰出贡献。“在中国,有了纸,才有印刷术的发明,有了纸,才能大量地抄书、藏书,书籍才能流通,文化才能传播。”我国史学界对造纸始于何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两汉古纸的多次出土,人们对造纸术的发明问题又重新展开了争论。有的人坚持认为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有的人认为蔡伦不过是纸的原料改革者和纸的推广者;还有人认为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絮纸和蚕茧纸,古书所谓“蚕茧纸”多是对植物纤维纸的一种美称。上述差异,我以为是由于人们所用材料、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同时,对纸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也是造成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明确纸的定义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紫姑是我国农村民俗心理与年节祭祀中影响最大最为人所笃信的一位神灵。本文探究了我国农村流传非常广泛的迎祭紫姑习俗,考察了它的多重原型和习俗来源、传承与变异。文章对进一步研究中国神话史、风俗史和传统的年节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编辑人语     
尽管我们已经由权威人士并多次评选过中国、亚洲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对世界有杰出贡献的华人,尽管我们对这种评选感到信服,但是,我们仍认为最当之无愧的当选者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如果没有蔡伦,设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那么世界的文明就没有如此便捷的载体,没有如此快捷的传播速度世界的文明就会被高山激流,被语言和皇帝所阻隔。在某种意义上,地球的自转速度就会变慢。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以最崇敬的心情来怀念这位我们已无从细考其相貌和生平的人。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剔除其中或丰富或贫瘠的涵养,只是在纸上印上字。这很简单,…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献头祭祀习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祭祀方式,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里形成的习俗。献头颅祭祀,包括人头和动物头颅祭祀,在许多民族中都曾有过,而土家族用头颅祭祀的风俗,也由来已久。在鄂西南地区,自七千多年前“城背溪文化”开始,就已含有头颅祭祀的信息。这绝不是偶然的,鉴于此,文中依历史文献、民俗、考古发现的材料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先秦时期,我国示现媒介系统的口语传播具有简练、形象的特点.殷商时期我国较为成熟的文字,使再现媒介系统传播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在教育传播媒介及其载体和传播技术方面,汉代创造的质优价廉的"蔡侯纸",使纸质手写书籍媒介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传播功能.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及宋以后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在教育传播领域引起了一场技术性革命,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传播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蔡邕与唐隶     
对于唐隶历来褒贬不一,宋多肯定,清则尊汉卑唐。唐代确立了蔡邕隶书至尊的地位,把许多汉魏碑刻的书碑权判归蔡、钟,《石经》及曹魏碑刻成为唐人取法的主要对象。唐以前碑刻的书写为文史书佑之职责,蔡、钟书碑多附会,《石经》及曹魏碑刻具有程式化倾向。唐隶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对传统取法的狭义性导致了书风的趋同性,传统基因的缺乏导致了气格的虚弱.唐人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走上了繁荣隶书之路。面对积弱已久的隶书,能够恢复元气,形成时代风格,其历史贡献也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13.
黎族文身源远流长,从远古一直延续到当代,对黎族文身的记载亦不绝于史。论题梳理了从先秦到清代各个重要时期的汉文古籍中记载黎族文身的相关史料,并加以分析探讨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4.
关于<琴操>的撰者及其创作年代,据史料记载,主要有两汉之际桓谭说、西晋孔衍说、东汉蔡邕说三种说法.但无论从文本的角度、文献记载的角度还是从著者的生平思想的角度分析,将<琴操>一书的编撰权给予蔡邕无疑都是最有说服力的.<琴操>一书产生于东汉音乐文化下移、琴的地位得到提升的历史背景下,是蔡邕本人的音乐天赋、儒道兼修的思想及传奇经历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其成书大致在蔡邕流放吴会的十二年间(179-190年).  相似文献   

15.
汉代佣书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佣书业对古代文化典籍的流传保存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汉代良好的社会文化政策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官私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人力资源,造纸技术的进步为其创造了技术条件,图书市场的产生为其提供了市场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虽然他没有文献学方面的系统论著,但从收藏文献、补续汉志、校订五经、解说月令、考释典制以及整理琴曲、碑文创作等诸方面仍能梳理出他在文献学上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史官文化地位很高;诸子百家的历史叙述各不相同;稗官小说积极参与历史叙述;这些特殊的社会文化土壤,促成中国口述史小说发生很早。讲唱文艺在唐代以后蓬勃兴起;平民社会不断壮大;这为口述史小说提供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更有活力的形式。口述史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不断发展和演变,叙述了很多重要历史内容;它在艺术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都值得重视和研究。长期以来古代口述史小说被忽略的研究局面应当改观。  相似文献   

18.
蔡襄不仅是北宋一代名臣,而且还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著名的书法家。从蔡襄"文以道为本"、"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可以看出他的诗歌思想主要受韩愈的影响。其诗歌创作古体诗与近体诗差别较大,古体诗表现为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等特征;近体诗表现为用语清新、意境清幽、气质清刚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黄节对先秦和汉魏六朝诗歌有颇多精当见解,以《汉魏乐府风笺》为例,可以看出黄先生对古诗注有许多突破。由于文学史观的引入及重视发掘诗歌的美学特征,其注开启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