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10个主要因素中包括人民学习的热情和致富的愿望,对新技术和创新的热情,稳定的政治环境,国际和平,外商直接投资,货币稳定,与美国的贸易顺差以及对外开放等。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中仍存在着长期和短期的挑战。最近中国汇率政策的变化并不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人民币在短期内大幅升值对中国和世界都不利。  相似文献   

2.
在东亚地区经济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中,海外华族及其经济已成为世界性的学术话题,它要求学者既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民族问题,又要从民族学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从海外华族的形成及其经济活动看,海外华族经济的本国化、地区化、区域化、国际化将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进而带动亚洲及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演讲中,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对世界经济的新特征、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始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然而,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却通过各种路径对中国不同经济领域造成了威胁,这使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只有在坚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原则的基础上在各种层面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够在实现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推进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将中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创造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奇迹。在现实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一个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这一经济增长的奇迹进行数理分析,求出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路径,为政府政策制定与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拥有世界 1 / 5以上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 ,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同时 ,中国的经济崛起还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和资本贡献 ,直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另外 ,中国在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式意义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各位朋友: 非常荣幸能在母校50周年校庆之际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些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问题。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如何为世界经济的平衡与稳定作出贡献”,副标题是“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8.
朱镕基总理谈中国经济发展三大特点 朱镕基总理在访问印度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情况。   朱镕基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去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我们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相当严峻,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将以更加宏大的规模向更高水平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中国在未来5年内将以发…  相似文献   

9.
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以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视角,通过对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资本“国际化”和“民族化”两种趋势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概括出帝国主义的全球特征和发展趋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及其应对的思想。布哈林世界经济理论对认识全球化条件下的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经济衰退和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企业不可避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运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特点,分析当前世界经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指出为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外贸企业应拓宽产品出口渠道,提高规避风险意识,实现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实力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式微,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在提升,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新的一轮嬗变与整合,其带来的权势结构的变迁必然是复杂和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确地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中国经济发展顺利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小企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既验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遇,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中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要求政策制定者和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作出坚定的努力,需要有关机构的支持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技术革新以及与大型企业的联系将在决定竞争力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大流行给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世界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大衰退。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5个“失”:疫情失控、经济失速、政策失灵、民主失范和治理失效。围绕这5个方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展开分析,有助于其他国家肯定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尊重中国的贡献,学习中国的经验,走向全球通力合作,进而挽救世界经济。当前,中国应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稳定根据地,重中之重则是要建立顺畅的物流体系,因为智慧物流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未来新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相互连接融通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在席卷全球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浪潮之中,出现了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这一显著的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生效,标志这一趋势正式形成,对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对待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这一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抓住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消除其负面影响,对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我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全球通过地区合作谋求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日渐活跃。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将大大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和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韩国拥有中国所需要的开发经验.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资源,日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发挥各国的长处,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体制.将推进区域合作和区域繁荣,造福于韩中日三国人民并推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全球观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与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经济的历史起点,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邓小平理论是在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历史新阶段上一国如何搞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全球化构成了中国改革理论建构和制度选择创新内容中关键的部分。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政治稳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因为统治阶级的既得经济利益,政治权利的维护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是以此为前提和基本保证的。事实表明,高度传统的社会和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其政治部较为稳定,恰恰是那些力图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政治相对来说易出现不稳定。在我国,随着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政治稳定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何谓经济转型期的政治稳定?经济转型期影…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间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安全即指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处于不受外国和国际威胁的一种状态,经济安全问题涉及到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已成为各国制定国家战略的出发点和重心,对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改变了国际对抗的形式和我国安全力量的行动方式和目标,使国际贸易成了世界经济政治化的筹码。在与世界经济接轨过程中,中国应加强对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起因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崛起,在世界经济中比重和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世界将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而出现一个新的稳定的格局.国内循环比重的提高则是一国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后的必然结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任何经济规模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国要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发展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