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此书问世以后,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通鉴》研究蔚为大观,已成为专门的学问。可是纵观《通鉴》研究的专文专著,人们往往着意评价《通鉴》的撰述特点、历史作用、史学地位等,而很少从史料方  相似文献   

2.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经历了南宋复亡的那一段极为惨痛的历史。他的可歌可泣、顽强不屈的斗争事迹,为宋末人民抗元历史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他的诗歌(主要是德祐二年以后收入《指南录》、《指南后录》和《吟啸集》中的动人作品)是他战斗生活的记录,展示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在他的杰作《正气歌》里表现得尤为集中、鲜明、强  相似文献   

3.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在《讲话》以后出现的一部赢得了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它与《种谷记》《王贵与李香香》《暴风骤雨》《白毛女》等解放区的优秀作品一样,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在《讲话》所阐明的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人民的文艺时代。对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历史评价,实际上也是一个对于《讲话》以后解放区文艺的评价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现实主义成就的评述,回答近年来有些同志对于评价解放区文艺提出的一些问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属于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集中表现的是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封建土地削剥  相似文献   

4.
先秦是我国史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此时经史不分,所谓经都包含有史学内容。为了正确阐述秦汉以后的史学,准确把握秦汉以后史家、史著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有必要从史学发展全貌的角度去评析先秦经书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对于今存先秦典籍,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多偏重《尚书》、《左传》、《春秋》、《国语》、《国策》等书,而忽视了《周易》。《周易》虽是一门研究高潮迭起的显学要籍,但研究者们多从哲学、神学……等角度去研究,从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有三本,《呐喊》和《彷徨》里的二十五篇作品,取材于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大体上是从清朝末年到“五四”以后;《故事新编》共收八篇历史题材作品,在《自选集·自序》里,鲁迅称其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二周年之际,《邓小平文选》公开出版了,这是一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因为《文选》主要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至一九八二年九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讲话和谈话。而这一段时间,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时期。《文选》生动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二周年之际,《邓小平文选》公开出版了,这是一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因为《文选》主要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至一九八二年九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讲话和谈话,而这一段时间,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时期。《文选》生动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继《河山集》后又一部历史地理著作《河山集》二集,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收入了作者从1972年以后陆续写成的十三篇论文,除了最后四篇论述《禹贡》著作年代和探讨古代长城遗迹外,共余九篇都是关于黄河历史地理的论文,几占全书篇幅的80%。这九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种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有两种转变。第一种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这次转变开始于《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完成于1845—1846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种转变是指马克思主义形成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本文考察和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思想的历史演变,关于对资本主义寿命看法的历史演变,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0.
论班固史传文学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固创作了《汉书》,是杰出的史传文学作者。我国史传文学源于先秦历史著作。在汉代成熟也在汉代繁荣;尊重历史真实,将真、善寓于美之中,追求叙事写人的艺术效果是其创作特点。班固写《汉书》,创立了断代史传,塑造了汉代人物形象,开创了新文风。《汉书》写得成功的人物集中在武宣以后,小人如朱买臣、忠臣如苏武、奸佞如王莽、叛徒如李陵,等等,他们是史传文学的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1.
黄震云 《南都学坛》2006,26(1):74-77
王符的《潜夫论》和刘向的《说苑》记载了三皇五帝与天地的神话传说,继儒家将神话历史化和汉代的历史神话化以后,形成神话历史的谶纬化与历史神话化的矛盾与相互融合的新的神话状态,于是神仙说、神话、谶纬开始合流,神和仙与迷信也逐步一体,理论系统随之形成。政治思想是这种文化状态形成的主要方式原因。刘向、刘歆的五德说是王符著作的思想贯穿与展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晋书》为传统正史之一,但其间亦多有可以商榷之处,尤其是某些历史事件的年代、人物、时间等细微之处,与现存其他要籍多有异同。本文主要以后魏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与《晋书》的栽记部分相互勘证,并参以《资治通鉴》及北齐魏收《魏书》等。以上几部书互异之处甚多,兹择其要者二十余条,冀对《晋书》某些问题有所区补。  相似文献   

13.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7,27(4):75-80
《桃花扇》主题蕴涵是复杂的。第一主题是孔尚任思考历史,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即桃花扇底系兴亡。第二主题是孔尚任思考人生,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即朝更代易慎选择。第三主题是孔尚任为穷途末路的人们指出了迷津———归隐山林,读书吟诗,渔樵度日,静观世变,即人生空幻归桃源。《桃花扇》艺术成就表现在角色安排颇见功底、艺术结构完整、打破生旦当场团圆的俗趣、塑造真实的历史人物等方面。作为历史剧的典范,《桃花扇》成为雍正以后众多文人传奇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通史》第五册,是一本叙述宋代历史的著作,但在史料的鉴别和运用方面,存在一些疏忽,我曾撰文论述过。近来重读《通史》,觉得还有些不妥之处,草此短文,以供商榷。 一、关于李纲任亲征行营使问题 《中国通史》第五册(以后简称《通史》)227—228页: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民族。 蒙古,《旧唐书》称蒙兀,《新唐书》称蒙瓦,《辽史》、《金史》称“盟古”、“萌古”,《元秘史》称“忙豁勒”,《蒙古源流》中称“蒙部勒”。它是我国古代北方许多部落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唐朝中期以后,原来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部落逐渐西移,到十二世纪初(辽亡以前,即公元1125年前)已移至克鲁伦河中域,以后又移到克鲁伦河、斡难河、土拉河上源、肯特山以东一带(即今乌兰巴托东北一带的草原)。在它的周围,西有斡亦  相似文献   

16.
沈洪 《北京纪事》2013,(9):62-64
王小波曾经在《我的师承》里说道,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作者的名誉和才学往往是倒挂的。于是乎,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就躲进了翻译家的队伍,而不轻易地从事自己的创作。何兆武何人?他翻译过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近年来,常被人提起的是他的一本忆旧口述《上学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周谷城《中国通史》、金毓黻《宋辽金史》等通史和断代史著作,在叙述宋代历史方面虽各有特点,但因修史之意旨及作者之专长所囿,均未能以简明之目,统摄有宋一代历史之全貌,以成合理之叙述体系。张荫麟先生以简驭繁,拟定五章内容撰述有宋一代历史,可谓高屋建瓴,尽握其要,不仅呈现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而且包举三百余年丰富历史内涵之大端。其对宋史问题多有发轫,亦与构建宋史叙述体系密切关联。张荫麟先生构建之宋史叙述体系,对以后有深远影响,其中直接受到影响的是方豪先生所著《宋史》。  相似文献   

18.
陈一风 《南都学坛》2005,25(2):22-25
唐玄宗《孝经御注》是唐以后中国历史上最通行的《孝经》注本。与玄宗时代以前最流行、最权威的《孝经郑氏解》、《古文孝经孔传》相比较,玄宗《御注》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行文风格精练、平实、明白易懂;在学术质量上,博采前代旧注之长,超拔众家;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现实,充分贯彻教化天下的精神。这些特点是玄宗《御注》能取代往代一切旧注,成为后世最主要《孝经》注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晓秋 《中华魂》2014,(14):38-39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意思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天朝大国”之梦,从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后,开始被唤醒了。甲午战争究竟是如何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呢?  相似文献   

20.
创刊于1911年9月的《青鞜》是日本最早依靠女性自身力量创办的女性杂志,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的涌起,《青鞜》的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改变了《青鞜》以往没有记忆的历史。《战祸》是《青鞜》发表的唯一一篇反战作品,从女性视角出发揭示出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表达了女性内心渴望和平、呼吁永无战争的强烈愿望。《战祸》为《青鞜》所作的贡献,也是为世界和平事业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