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伏羲、女娲㈤祖籍并州龙山风峪(今太原市晋源区),出生于冀州蒲坂雷泽(今山西永济蒲州)。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兄妹,在洪水灭绝人类后,为繁衍绵延人口,登历山结为夫妇,开创了一夫一妻制之先河,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兄妹俩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当他们认识到血缘婚对人类繁衍的危害后,遂禁止兄妹通婚、制定礼仪、置嫁娶、正姓氏。故此,“同姓不婚”,反对乱伦,则成为华夏婚姻史上的优良传统与崇高风尚。伏羲被尊奉为“春皇”、“春之神”,女娲被尊奉为“媒神”、“爱神”之鼻祖。  相似文献   

2.
女娲与伏羲的神话传说和演变,折射了华夏初民对人类起源和男女两性关系朴素的唯物认识。华夏初民认为女娲是人类的始祖;伏羲是华夏文明的领引者。他们的“功业”反映出:起先女性是社会主导者,而后逐渐被男性所替代;人们最早对生育的认识是直观的,以后才认识到男女两性在繁衍后代上不可或缺;男女两性结合形式从原始的状态而实行班辈婚,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婚姻家庭——血缘家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是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的变形。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 ,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文明的出现 ,国家的萌生 ,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 ,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 ,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 ,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女娲与伏羲是我国上古神话内容体系中的重要人物,且二者经常相伴出现,粘合度甚高。女娲伏羲神话的形成演变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及内在规律,即女娲神话最初以“单性异体”的形貌出现,成为中华民族的创世始祖神;后与社会发展形态适应,出现伏羲女娲相结合的“两性合体”神话,女娲成为伏羲的配偶神;随着男性权力的日益巩固,伏羲成为文明时代的先祖,演变为“三皇”之首,地位不断升高。女娲神话与伏羲神话的发展脉络彼此交错,既自为一体又相互结合。梳理其演变轨迹,分析二神神话不同阶段出现的原因及内涵,有助于探索中国神话的历史文化意蕴及其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女娲、伏羲神话是中国神话史上流传最长、演变最多的神话,较早时期各自独立叙述,女娲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显示出一种农耕民族"地母"和女性始祖神的特质.伏羲神话的流传地区似乎与女娲神话流传地区相近;以后,逐渐靠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互相联系的最早文本是出土于南方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这就似乎为这样一种假说提供了证据,即伏羲、女娲相互联系起来以至与洪水兄妹婚神话三者联系起来可能是在南方完成的.于是,女娲在作为女性氏族首领、地母、造人神、高禖神等等之后,与伏羲连称并列,更明显地突出了其生育崇拜的意味,与伏羲一道成为整个人类女性和男性始祖神,以至阴和阳的象征(在北方地区).当其随着民族的迁徙流传到南方以后,与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结合起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神话中藏葫芦避洪水繁衍人类的姐弟或兄妹.  相似文献   

6.
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的发现,引起了学人对当地伏羲、女娲传说的关注。岩画的女性造像,包涵了先民的信仰元素,与当地伏羲、女娲传说相辅相成。结合当地伏羲、女娲的庙宇,灵验传说,庙会仪式,传说与习俗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见出,随着信仰场所的衰败与消失,民众信仰的外在表现虽然日趋式微,但会逐渐转化为口头传说与生活习俗,并内化为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7.
伏羲、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早且具有浓厚“农神”色彩的两位创世大神。伏羲、女娲神话的原始形态初见于战国时期,成形于西汉。他们的图像产生于战国时期,定型于西汉,于东汉时期标准化,魏晋以后趋于人格化。在此流变过程中,以农神信仰盛衰为线索的农业文化现象贯穿其中。因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可以对早期农业与社会、政治、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神话时代以汉民族古典神话为典型 ,基本上可以分为单体神话与复合体神话两大类别。其中盘古、女娲、伏羲神话分别体现为单体神话中的三个基本时代 ,即盘古神话是我国第一个神话时代 ,标志着天地开辟、宇宙起源 ;女娲神话是第二个神话时代 ,标志着繁衍与世界再造 ;伏羲神话则是第三个神话时代 ,标志着文明初创。其后 ,炎帝与黄帝神话、帝喾颛顼神话、尧舜禹神话则进入复合体的阶段。作为最为古老的口传历史 ,远古神话曲折映现出我国社会初期发展阶段的进程 ,其文化史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9.
涂山氏与女娲之间有很多类似性.她们都是古代南方的女神、都是禹的妻子、都是婚爱生殖之神、都是石神、都曾经被碎尸.因此,可以断定两者在远古夏人原初神话中本是同一个神祗,只是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被分离了.涂山氏女娲在夏人创世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她生育了天空之神启、创造了人类、给人类制定了婚姻法规,她战胜了共工头触不周山导致的宇宙大灾难,最后她被儿神启杀死碎尸,尸化诸神万物,完成了夏人神话创世最后一环.  相似文献   

10.
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再造人类,是两汉时期出现的一则神话。据《路史·后记》卷二引《风俗通义》云:“女娲、伏羲之妹,祷神祗置婚姻,合夫妇也。”然而,这并不是伏羲和女娲神话的原始面目,从有关古籍的一些零星记载的资料来看,两汉以前,它们应当是几个来源不同和性质不同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中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展地区,其中以太伏羲氏与龙文化最为突出。太伏羲氏是不同部落在中原融合的结果,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同样是在河南濮阳“龙”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因此,我们关注中原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2.
伏羲文化的主要内涵是发明网罟、始制婚姻、始画八卦。发明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带来生产力的大飞跃,关乎人的生存。始制婚姻用于规范两性关系,使两性关系脱离了动物界,关乎人类延续后代。始画八卦用于认识万事万物,使人类社会逐渐走出蒙昧时代,开启了通向文明时代的道路。伏羲文化主要内涵的价值具有根本性、普遍性和永恒性,伏羲是首位中华人文始祖。顾颉刚先生认为,伏羲是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回溯古代社会,因而从理性上推演出来的一个古代社会的渔猎阶段。冯友兰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有选择的积累。本文讨论伏羲文化的内涵,是以顾、冯两位先生的上述见解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3.
在距今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古圣人伏羲发现宇宙万物一阴一阳之共同规律,并创造出了《易经》符号系统,它既是对物质现象规律的涵盖,也是对生命本质的总括。这个象数逻辑系统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其象数的背后隐存着深刻的义、理、法则和原则,将宇宙哲理系统地隐示给后人,可以认为是一部具有严密象数逻辑的哲学专著,伏羲也不愧为是华夏易道元圣、中华人文始祖。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未曾存在过龙的图腾,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误谈",这是不了解龙产生的历史及龙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历史记载、考古事实等都证明,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祖伏羲、女娲,到炎帝神龙氏、黄帝轩辕氏,直至夏禹一族均为龙图腾——龙之传人;中国南北许多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都是龙。龙是中华凝聚力的象征、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汉画西王母配神图像“龙虎座”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西王母打坐龙虎座图像,实际上不是什么打坐,只是表明了西王母与龙虎的一种关系而已。这就是视西王母为大母神,而左右的龙虎则象征着饮食男女的交合创世。这一图像形式直接来源于"太一.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模式,而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濮阳西水坡所发现的蚌壳龙虎塑像。从美学的基本原理看,龙虎座源自于对称形式的艺术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汉字积淀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几经蜕变的神话同样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本文以女娲神话的演变为经,以汉字承载的古义为纬,经纬互证,共相发明,并对中国古代妇女文化史的一些问题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民族学角度考证,着重考述有关"蒙古"之称渊源问题。确认黄帝正妃西陵氏所生子女玄嚣和昌意降居之地江水、若水之称,分别源于蒙古族乞颜、涅古思二氏之称。乞颜、涅古思二氏之称则分别源于虎和龙图腾之称。江水别称岷江(岷水)源于蒙古(蒙)之称,蒙古(蒙)之称同样源于虎图腾之称。乞颜、涅古思二氏传说经伏羲(玄嚣)、女娲(昌意)演变为蒙古族祖先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是故原来的虎、龙图腾也随之演变为狼、鹿图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