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张载的佛教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佛教的认知层面考察张载的佛教观 ,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的、排斥的。其批判、排斥涉及本体论、心性论、因果论及讲道方式等。在本体论层面 ,张载由“气”的运行状态、“空”的存在形式多样性、“空”的有用性和人生实在性等方面证明“空”的“实有性” ,以否定佛教“万物为幻”之说 ,并由“气化论”批判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在心性论层面 ,张载批判佛教心性论为“知觉为性”、“灭人本性”、“去人伦之性”、“妄言天性”。这种批判显示出张载复兴儒家实学的宏伟志愿和坚定的道统意识 ,但也反映出他对佛教的偏执态度及由此形成的对佛教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关学、实学与心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关学指从宋代张载到清末刘古愚的关中理学 ,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践。关学由张载奠基 ,李二曲将其发展到理学与实学想结合的新阶段 ,刘古愚在实学精神的指导下 ,将近代科学技术及相关思想引入关中 ,传统意义上的关学即告终结。清代关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实学与心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张载提出的“心统性情”一语经朱熹阐释、发挥后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但张载此语的本意却一直隐而不明。在破除此语是“孤语”的成见后,在张载思想体系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张载“心统性情’’所强调指出的是心包含性情二者。此语是张载心性论的重要命题,与其工夫修养论相关,但不能称其为工夫修养论命题。  相似文献   

4.
功夫论是张载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张载心性理论在个人修养、实践层面的落实和体现。张载的心性工夫论是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中庸》的“至诚”“、尽性”和《易传》的“穷神知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整合和提升,提出了“大其心”的直觉体认方法。张载的功夫论表现为一个“成性”的修养过程,最终实现“至于命”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为儒家建构了新的命论.我们可以把张载命论梳理为三个相关的论题:第一个论题是张载对儒家命论的贡献,第二个论题是张载命论的特色,第三个论题是张载"至命"工夫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成性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工夫论,是其人性论的道德实践工夫层面;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和国家观,则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成性论更多的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工夫学说。张载的成性论以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前提,这种区分实际是对现实人性之不完善、不完美的另一种表述,虽不等同于王安石的"性有善有恶",但张载也认为"性未成则善恶混"。张载十分重视礼的践履在成性过程中的作用,其"知礼成  相似文献   

7.
朱熹在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张载的思想有较多的继承和发展,而这与他对张载著作的整理和研究是分不开的。朱熹对张载《文集》(朱熹多称其为《横渠集》)的校补工作给予了很大的热情和关注;在他最重要的一些著作如《近思录》、《论孟精义》、《论孟集注》、《楚辞集注》中辑录了许多张载的“精义”;他还对张载最重要的著作《西铭》和《正蒙》作了大量的注释和评论。这些工作,对朱熹真正走进张载的思想世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葛艾儒(Irae.Kasoff.)所著《张载的思想》是海外第一部英文张载专著。该书具有精熟的文献基础、明确的研究方法和突出的问题意识等优点,同时在对张载哲学理解上如形而上与形而下、本体论与生成论和气的二重性等方面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揭示了张载“气”化论的思想在自然观和认识方法论上与现代自然科学统一“场”论的相似与相通 ,展示了张载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对于现代科学的先进性 ,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文化对当代自然科学和后工业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揭示二程理学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在本体论上,二程以实理,区别于佛老空虚本体.在工夫论上,二程主张在道德修养上的实工夫,对理从亲身格物和践行中去真知,以及参与经世实务. 二程认为治经近本,程颐称治经为实学.他们肯定人们基本的情、欲、利,提倡朴实的学风.二程的实学思想亦开明清实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此文从“知命”“畏命”到“立命”等命题的演变揭示儒家“命”的思想的发展,并指出张载的“天人合一”哲学本意是强调“以人为本”,这正是其“为生民立命”思想的哲学基础,从而使这两个看似不相关连的命题有机结合,形成张载哲学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2.
张载上书范仲淹的时间当以《宋史》所载"年二十一"为准;张载并非范之门人也无师承关系,范对张载思想的转变的确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张载之学是在与二程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京师论《易》"对其易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张载与邵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宋代易学气学派和数学派的对立;张载卒时以吕说为妥,主要卒因是病逝,虽然政治失意对其心理和身体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载的大心工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载哲学中,心具有客观存在与主观活动、体和用这样的心性两重的辨证结构。张载的大心,就是"复其性"、"复其初"的"心"回复为"性"和"气"的方法,此乃一切工夫的核心。在张载看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正是通过大心实现的万物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王植《正蒙初义》对张载“太虚”概念作了三层区分,并以此三层涵义融贯《正蒙》的本体诠释。王植的“太虚”三层说,第一层涵义是以“太虚”为超越的本体,第二层涵义是指气化流行过程的气化之道,第三层涵义是万物毁坏后消散为气。王植的“太虚”三层说,对于调和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太虚”定性问题的争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张载的本体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载哲学生动、深刻地阐述了人的主体性问题以及天人关系的形成,论证了"天"与人合一的现实性。张载哲学把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起一个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不是虚幻的、遥不可及的,而是现实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接近的。  相似文献   

16.
黄氵晋是元代著名学者 ,他生活在元代中期浙东地区 ,学源上承接朱熹理学和浙东事功之学 ,又受陆氏心学、张载气学、唐氏经制之学的影响。在元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以合和的态度 ,追求矛盾各派的融通。他的学术主张既是元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又对元代及元代以后的学术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探讨他的学术思想 ,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由“心”来觉解太虚本体赋予人的天地之性,通过涵养“心”而体悟“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世界万物一体同源的宇宙意识,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张载论“心”的要义。张载论心有认识论意义,但以“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定位张载的论“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结论是不妥的。因为“因物为心”恰恰是张载要克服的,而“无心”却正是圣人修养工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作为其最终目标追求.张载在实现其本体与价值的沟通,从而构建其社会伦理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极具匠心地构架起了一座天人感通的理论桥梁.这集中体现在张载 "天人合一"学说背景之上的"感通"论中,涉及"感而遂通"、开塞通蔽、性命贯通、变化气质、诚明互补等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9.
二程在自己体会的基础上,借鉴了《内经》及周敦颐、邵雍、张载等人的观点,对"天理"进行系统论述,创建了"天理"学说。二程以"理"论、"心性"论、"仁"论等理学思想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医学有关方面进行研究———以"理"论为哲学思想,研究养生、脉象、药理;以"心性"论为哲学思想,探讨心理健康;以"仁"论为哲学思想,对天地和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理学思想与中医学思想二者关系密切,理学思想为探讨医学知识提供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医学思想体现理学思想,并为理学发展升华奠定基础;其理学、医学思想对后世医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