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术界一般认为,唐末五代是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文化转型在宋初已经完成。随着文化的转型,宋代闺阁教育也开始发生变化,到了宋末得以完成。前代的女书教育自产生以来的影响力不大,但到了宋代却产生相当的威力,宋代女子变得贞静,大异于唐代的豪放。后世女子严格地束缚于礼教,实自宋代开始。  相似文献   

2.
古代女性生活空间狭隘,多囿于四方庭院内。到了清代女性有了相较前代更多地与山水自然接触的机会。相应地,在闺阁诗词中出现了不少以"山水"为题材的创作。这在女性文学史上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论文探讨了清代闺阁山水诗词兴盛的原因、写作面貌和特色,并从生态文化角度分析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代文学史上,与李清照并称"闺阁隽才"的朱淑真,"文章幽怨,才色清丽,实闺门之罕".从残存的遗作中,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位对月伤怀、对花吟泪的孤寂女子."断肠"一词,也似乎就可涵盖出她诗词的全部精髓与内蕴.  相似文献   

4.
宋词中的庭院意象具有封闭、宁静、幽雅、黯淡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深深的庭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审美空间,使文人士大夫能够与社会俗务保持一定的距离,实现了他们诗意化的生存追求,同时,庭院意象也折射出宋代词人保守、内敛的文化心态.庭院意象在宋词中的频繁出现,这与宋代柔弱、保守的时代背景,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避祸心理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庭院能够作为审美对象,也与宋代园林艺术的发展,以及文人士大夫受园林艺术的熏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丹  唐绍均 《学术界》2008,(3):238-342
为更好地保护园林及园林设施,园林破坏行为应受到相应的园林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制.但法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依据环境行为学等理论与设计必须为人的理念分析可知,园林设计对园林保护法实现具有影响,拙劣的园林设计阻碍园林保护法的实现,人性化的园林设计促进园林保护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宋代写意山水园林产生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全盛时期,其特点在于理石多奇峰,遣水重活水,强调绿化,重视科学技艺的运用,是日趋成熟的风水理论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这类园林是文人士大夫理想与信仰的寄托,是宋代山水美学的集中体现,是山水文学、绘画、园林艺术的综合体,成为后世园林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古代三大园林文化体系中,堪与古希腊、西亚园林相媲美的,是独具东方文化神韵的中国园林。大致而言,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具有皇家(宫苑、陵园)、官宦(宅园、墓园)、文人园林与寺观园林四个类型,在其漫长的历史陶冶、发展中,成为纷繁复杂、独具魅力的一种审美文化现象。毋庸置疑,中国传统之儒、道、释时空意识、文化观念、审美情趣、伦理意志以及人格理想等,都曾经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建构与演变具有深刻影响。而从自然与人这文化哲学母题进行分析,中国园林文化的哲学之精魂,则无疑是老庄之“道”。这一巨大而美丽的文化现象所涵蕴的,是老庄“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与所谓“穷则独善其身”的“自由”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8.
美国环境美学家伯林特从其环境美学理论出发,将中国园林视为一种传统的审美环境,认为这种环境拓宽了我们对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他借鉴杜威美学"一个经验"的理论思路将中国园林环境视为"一个环境",同时根据其"交融美学"指出,这些园林提供了"环境审美交融"的最佳条件,从而将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纳入到了其环境美学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视野中,改变了中国园林美学研究通常将园林视为艺术品的研究思路,其重要意义有两方面:一是以环境审美超越了艺术审美,更新了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二是将中国园林视为"人与环境的交融模式"的典范代表,促使我们去反思中国园林如何帮助我们去创造出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古代士人休闲文化的一个高峰,其突出表现就是宋代士人山水之兴与园林之境。宋代山水园林休闲审美的文化表征是:一愉悦性情,二探索求知,三阶层认同。山水园林休闲的审美心态表现在:一由天地到人心;二由迫怵到本真;三独乐与共乐;四玩物适情。由此可见宋代士人山水园林休闲的审美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的雅词主要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西蜀、南唐词风,从内容上看,有表现士大夫生活情趣和描写闺阁情事两类。这些雅词共同呈现出诗化倾向,在词体中较早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尚雅的趋向和乐观旷达的精神追求。同时,欧氏雅词于融合雅俗上也进行了尝试,在宋代雅俗之辨中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台湾新闺阁文学对婚姻自主的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林 《东南学术》2002,(6):141-145
台湾女性文学中的闺阁话语 ,是历史、性别政治的产物 ,也是文学的现实。它从一开始就极力避免女性主体边缘化的走势 ,拒绝阳性书写的价值指导 ,拒绝向父权文化的文学观念屈服 ,坚持把女性自身的真实命运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 ,较为充分地展示出在两性婚姻关系中男性的霸权地位 ,揭露了封建婚姻戒律对女性身心的无情摧残及对女性自我的全面否定 ,凸显出女性争取婚姻自主的必要性、合理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6,(6):92-96
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科学和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区别于其他时代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婚姻论财现象的出现,而女子出嫁盛行丰厚的嫁妆也就成了宋代独具特色的现象。宋代厚奁的原因主要有父母爱女之心、宋代的商品经济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科举取士的发展、士人之间攀比心理以及女子财产权利在法律上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13.
王譞 《阴山学刊》2014,(2):62-66
古典园林作为一类意象频繁出现在中国各类文学体裁中,园林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古典小说对园林的展现最为详尽细致.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阶段集中在园林空间与小说叙事研究上,其实质是对小说空间叙事的延伸.之后转向对小说中的园林意象与园林文化的研究上,并以此来对作品进行更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14.
朱淑真诗词爱情心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淑真是宋代女性文坛继李清照之后又一颇有成就和个性的女诗人,她的爱情诗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又由于她一生受情婚姻的不得意,诗词中又颇多怨恨之语,流露着她在生命中的真切体验。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少女朱淑真在诗词中表达着她对爱情的幻想和憧憬,同样也在诗词中发泄其对不幸婚姻的苦闷和郁怨,最终在弧寂和绝望中抱恨而死,从她的诗词创作中可以触摸到一个闺阁女子一生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11):182-186
齐鲁园林历史悠久,文学艺术与人文思想积淀深厚,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特殊性,齐鲁园林整体建筑风格特色鲜明,融合南北园林精华于一身,其建造手法与景观设计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注重礼制约束和内在修为,意在营造出环境清幽、自然和谐的隐逸生活空间。齐鲁园林中蕴含的隐逸情怀不是消极避世,不是终南捷径,而是在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召下,在面对现实的暂时退守,在园林的恬静生活之中不忘坚守道义,积极提升自我修为,沉淀内省、蓄势待发,实为仕隐相得益彰。"退而思政、隐而待仕"是齐鲁园林中隐逸情怀的最佳写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层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健 《江淮论坛》2003,(3):113-117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意蕴。历代造园者以“师法自然”为造园法则,使“师法自然”的中国智慧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园林作为古人寄情之所在,它所寄托的是古人去烦脱俗的人生情怀。基于先秦理性主义的“比德”与老、庄的“虚静”说一脉相承,各类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无不是主客体之虚静的相契相合,由此,古典园林才呈现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清悠淡雅。古典园林的动观、静观的特点还完全契合于中医的劳逸养生说,园林的“小劳”空间得以使人的生理及心理得到调整、摄养与中和。  相似文献   

17.
解说系统是景区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景区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解说系统对于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古典园林来说更显重要.古典园林面积不大,游程短,但景观要素多,空间变化曲折;众多的匾额、楹联与刻石带给园林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其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过程.针对古典园林的上述特点,本文提出建设古典园林解说系统,对人员导游,匾额、楹联与刻石解说,牌示设计和导游图等方面要予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8.
苏州古典园林,或者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世界园林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也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独放异彩的奇葩。杨廷宝、童(?)在为刘敦桢所著《苏州古典园林》所写的序中指出:“作为历史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这是学者们所公认的。影响所及,不但达到朝鲜、日本,而且还远及十八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而“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江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这是从世界范围的宏观角度,概括了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总体上看,历史地形成的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体系,其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应该认真地加以探讨的。艺术总离不开真、善、美。狄德罗曾说过:“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得美了,善也就变得美了。”“真、善、美有他们正当的权利。……这个自然的王国,也是我所说的三位一体的王国。”狄德罗关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观点,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是适用于任何艺术的。苏州古典园林既然是艺术,当然也离不开真、善、美。不过,苏州古典园林的真、善、美,除了带有一般艺术和中国古典园林所共有的普遍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区别于其他艺术、区别于欧洲园林乃至中国北方皇家园林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园林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艺术风格被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并以"室内绿化"的方式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迅速兴起。"室内绿化"不仅体现了古代园林美学思想,而且把中国古代园林,特别是明清园林的特点与现代空间交互映衬,使得设计更能体现人文关怀,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人—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钟巧灵 《船山学刊》2010,(1):145-148
“吏隐”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蔚然成风。宋代士人“吏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端:第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以参禅念佛作为仕途失意时的精神解脱;第二,“身在魏阙之下,心存江湖之上”,徜徉园林、卧游山水,在庙堂政事之余获得精神上的安闲与自适。宋代士人吏隐之风的流行,是当时特定的文化环境所致.亦与宋代园林艺术的发达和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而这种吏隐心态渗透到此期高度发展的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弥漫于文学作品中的“吏隐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