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的生存状况是萧红这个女作家始终关注的焦点,而其"悲剧性"的生存现状又是萧红所要着力表现和传达的社会现实.对她笔下女性的"生存悲剧"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因"世俗的封杀"而致死,还是因"生育的痛楚"折磨而死,抑或是因"爱的缺失"抑郁而死,其悲剧命运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女性"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所造成的.可以说,"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是萧红笔下女性"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它也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女性的"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分析作家萧红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 从"生命本真的样态"、 "感悟死亡"、 "寻找精神家园"等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里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通常是从生命的悲剧节奏中捕捉亮丽色彩, 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 交织着对理想生命的执着探寻及诗意妙悟.在作品中, 萧红致力于营造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呼兰河--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真爱和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描写了三个女子的生命悲剧。萧红把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化视野融进了她对妇女命运的关注,使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悲剧魅力。萧红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历程,又使家园情结在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理性批判和情感眷恋的两难选择,使得作品在悲剧的氛围中时时荡漾着情绪的波动,因而赢得了人们愈久愈浓的追念。  相似文献   

4.
短篇小说《后花园》在萧红全部作品中堪称精美,通过叙述磨倌冯二成子一生几乎无事的悲剧,充分体现了萧红在小说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色,更在题材上体现了萧红选材的独特性,尤其是"幸福在哪里"的追询,在当时文坛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 饱受离家出走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 性的人生感受和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 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特别是女性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 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一个少女翠姨的爱情悲剧,寓言式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启蒙的社会现实。作品通过双向视角展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翠姨性格的弱点,以及启蒙者"我"和"我哥哥"的软弱无力,最终造成被启蒙者翠姨的悲剧。这是一个关于启蒙的寓言,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爱情悲剧,翠姨身上烙有作者爱情悲剧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小城三月》以悠扬婉转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翠姨与"我"的堂兄的爱情悲剧既是性格悲剧,更是新旧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是生命之花在"五四"新文化春风的吹拂下灿然绽放、却又在传统文化的重重裹挟下悄然萎谢的悲剧。这悲剧凝聚着萧红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与深沉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作品多是以悲为主、悲喜交加的风格,透露出浓郁的悲剧气氛。《呼兰河传》是萧红基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而创作的,它描绘了广袤黑土地上人民蒙昧、不幸的生活。文本中表现出的悲剧性关乎人的生存欲望与人性弱点。作家力图还原乡土混沌、蒙昧的生活现状,并让读者真切感受那种绝望、愤怒、冷漠及悲凉,这近乎变成一种萧红式的效应,使得读者阅读过程中也被她不尽客观的主体化的情绪所淹没。  相似文献   

10.
崛起于30年代的萧红就像一颗灿烂耀眼的新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大放异彩。在她的文学创作中,是从女性的生育苦难和爱情、婚姻悲剧三方面来展现北方农村底层妇女的生存悲剧,从而阐释出女性在男权话语系统下的卑下地位。而这种别具风格的叙说方式与萧红自身的生命体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残害,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所遭受的摧残,同时,也写了冯歪嘴子的生命坚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寂寞、孤寂的感觉,也有对苦难人生的不屈挣扎.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经历着磨难,也有少许的欢乐,最多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无休止的寂寞.但萧红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带着心中的伤疤去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在她作品中的表现即是,她叙说主人公的落寞无奈,也描写荒凉土地上人们的抗争和不屈.她的人生和创作之间可以说有这样一种联系,即作品中的凄婉美丽、抑郁寂寞正是生活中悲惨命运、苦难人生的一种写照;作品中所笼罩的那种伤感、那种痛苦思索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多波折和对社会的悲剧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12.
读《呼兰河传》,心里静静地淌着一条生命的河。流水潺潺,凄婉悠长。在这里,生亦悲,死亦悲。死,不知其惨然;生。不知其乐然。一切都麻木了。女作家萧红用她那双纤细的手把那怡然自得下令人发指的悲剧意识谱成了呼兰河边一首歌——一曲生命的挽歌。《呼兰河传》生与死的悲剧意识源于萧红的人生悲剧体验。1942年,年仅32岁的萧红被战争的灾难、婚姻的不幸、生活的漂泊,疾病的折磨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作品,常常被称为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这是因为,她作品的题材,大都来自于她难以忘怀的故乡——东北的小城,乡村。她的小说,散文,真实地层现了这块土地上的社会风貌,人情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萧红的作品,又被归入以鲁迅的《故乡》、《社戏》为源头,以郭沫若,郁达天、庐隐、贺名、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抒情小说之流。这是因为,萧红的小说,具有抒情散文的笔调,洋溢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一位自我体验型的作家,她不幸的人生遭遇给她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现代心理美学中缺失性体验理论对萧红作品进行梳理,就会发现爱的缺失是萧红生命历程中独特的体验内容,这种体验是她创作的一个动因,也影响到其作品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父爱的缺失,导致她对父亲的憎恨,从而上升到对统治阶级的憎恨。爱情的缺失,使她有感于女性自身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出现实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爱的缺失,使她追忆童年,寻找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5.
女性家园的失落、女性生命的潦草、女性话语的困惑、女性救赎的虚幻四个方面表现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使她及其作品具有独有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代才女萧红曾作散文无数,而以《雪天》为代表作的系列作品在她的潜意识中不仅是对贫寒生活的回忆,作品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她潜意识中爱的"饥饿"的移情转化,是艺术符号的象征表达。通过运用精神分析法从这两方面进行简要阐述,揭示女作家内心对性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翠姨是她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中的主人公.萧红采用平视叙述视角,使人体会到翠姨之死,一方面是呼兰小城那愚昧、保守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翠姨自身软弱的性格和对男权至上传统道德观念习俗的认同深深毒害了她的思想,这也是她悲剧归宿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提及萧红,人们往往谈论的是她传奇的生活经历,或是“左翼女作家”的身份,对她的作品与才华反而鲜有涉及。直至20世纪80年代《萧红评传》的出版,才真正揭开了全面研究萧红的“扉页”。萧红在其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既超越了时代写作的局限,又突破了女性写作的藩篱。在女性自我与人类的平衡木上,她成功地找到了表达自身体验与抒写人性的契合点,在自我审视中贯穿着对人性的思索与拷问,在深刻洞察中又浸润着个人情感,既立足于自身又站在更广泛的“人”的层面上,保持着心灵的自由与敏锐的文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创作与传统的佛学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在她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与彻悟,主要体现在对苦难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参悟.没有深厚学识背景的萧红在其创作中以单纯化、朴拙化的方式逼近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及宗教领域,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宽阔的哲学大气.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她从来不曾对女性的存在做过浪漫的期许,自身所经历的苦难使她洞见了生命的空洞与无奈。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也鲜有自觉的生命意识,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如同动物般挣扎在生与死的轮回场上。萧红是一位热衷描写死亡的作家,但她没有一般作家关于死亡的诗意化想象,更多的指向了死亡本身。萧红以她深邃的内在质询探索着女性的命运,提示着女性悲剧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