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较之人文萃集的京师地区和学术昌明的江浙一带,深处内陆堂奥的两湖在清代前期,其认知水准和学术风尚,都是难为天下先的.自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这座高峰过去之后,两湖没有特别突出的学人,也鲜见丰碑式的学术作品.这种状况到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了转折.以魏源复兴今文经学,打破覆盖两湖思想界的汉学的僵硬板块为先声,接着是曾国藩"湘乡派"士风,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兴起,然后是谭嗣同、唐才常充当着激进维新派的弄潮儿,到黄兴、陈天华、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集团的形成.两湖士林在嬗进中,峰峦迭  相似文献   

2.
本文要讨论的是六朝时期两湖地区即今湖北省、湖南省出现的地方志.在转入正题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交待清楚.第一,两湖方志主要集中出现在南朝梁以前,南朝陈并未产生方志著作,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冠以六朝称谓;第二,两湖地区在六朝行政区划变动频以,地方行政机构所辖范围往往包括了邻近地区,因此探讨两湖方志有时也涉及到两湖地区繁外;第三,历来学者对方志的分类基本上可归纳为二种:一种是广义上的分类,即方志不  相似文献   

3.
北伐军率先攻打两湖地区有三方面的原因:吴佩孚既是国民革命军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同时又是比较脆弱的一环;两湖地区有利的政治形势;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理论界,曾兴起对社会主义介绍和宣传的热潮。其中较突出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他们中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理论群体,这个群体中有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胡汉民、冯自由、宋教仁、汪精卫等。他们在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生主义,并把它等同于社会主义而进行阐发,并有过实践的尝试。1905年,《民报》上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就有十几篇之多。而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而广泛地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中,有一种思想认识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一些同志对当前实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某些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发展市场经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经济政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住集中化过程中农民住房保障与福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改革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经历了两次建房高潮,这是富裕之后农民的自然选择和自发行动。与城市职工相比较,农民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住房保障与福利,在两次建房热潮中,农民自己一直是建房资金的承担者。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农村居住集中化已经提上了农村社会发展规划的议事日程,沿海发达地区农民第三次建房热潮已经或即将兴起,如何避免和减少农民在居住集中化过程中的损失,为他们提供住房保障和福利,是政府所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清代江南与两湖地区的经济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江南与两湖等地大规模的粮食、丝棉纺织品及木材等跨区域的经济交流,反映了同时期全国性商品市场网络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其对两地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就江南地区而言,大量商品粮的输入,保证了江南丝棉经济作物种植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及粮食的各类生产资料性消费,促进了江南丝棉纺织业和其它手工业多种经营的发展;对两湖地区来说,大量商品粮的输出,刺激了该地区粮食种植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清代全国最大的稻米产区。清代两湖地区棉纺业的兴起,虽对江南棉布市场有所冲击,使得江南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机遇,它预示着江南与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内区际间的人口大迁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人口地理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流传至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民谚生动地揭示了两湖地区在这场移民运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资料的局限,对于明清时期移民运动缺乏全面的研究,尤其在湖北移民方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有鉴于此,张国雄博士历时十余年,撰成《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全书分为9章,第1章,叙述研究的缘起。对象及方法;2~5章,分析了两湖移民的过程、路线、动因、类型地理特征,讨论了信息传播在移民过程…  相似文献   

9.
明代两湖地区的宗藩与地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民 《江汉论坛》2002,(10):76-81
宗藩是影响明代两湖地方的重要因素之一。两湖地区不仅建藩数量多,且分布广,存在时间长,其影响除了以往关注较多的田地占有以外,还有宗藩之供应与役使、宗藩与地方统治秩序、宗藩与地方社会生活等方面。具体表现如:加重民众赋役负担、干涉地方官府行政、挠乱地方社会秩序、恶化基层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0.
李勤 《江汉论坛》2007,4(3):101-103
1931年、1935年两湖地区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水灾不仅招致两湖地区的工商、贸易、金融、农业等方面的衰退,也对灾区灾民的社会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水灾使灾民对灾害产生恐惧心理,一些人以自杀作为逃脱灾害及饥荒折磨的办法,一些人常常在无奈中显露其野蛮、残暴和为求生存不择手段的一面,一些人在灾害面前往往产生"在劫难逃"之感,不得不把自己的这种企盼和追求寄托于上天神灵,每逢灾害发生时,两湖地区农村中的民间迷信活动就会急剧增加.与灾后困境格格不入的奢侈之风在灾区也随处可见.消除灾害的消极影响,树立良好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体系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杨国安 《江汉论坛》2012,(9):111-119
咸丰初年,太平军北上进入湖南、湖北,当地民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抉择:或是站在"异端"的反叛者一边,积极响应并投身到起义的洪流中去,成为太平军阵营中的"新兄弟";或是站在"正统"的官府一边,加入团练或湘军,成为维护旧有秩序的"中流砥柱"。本文通过爬梳清军俘虏的两湖地区太平军士兵的口供材料,以及其他相关地方文献,详细揭示了两湖民众"从贼"与"反贼"背后的动机、加入的方式、对战争进程的影响等等。研究表明,太平军和团练、湘军之间的斗争,可以认为是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意识形态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文化冲突。但就两湖地方社会言之,则更多的掺杂有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利益冲突。而在双方争夺乡村资源的过程中,固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构成集体行动和社会动员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2.
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湖现代作家浓郁的忧国忧民的经邦济世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国天下的“大写”之中往往交融着强烈的屈原式的孤独个体性感受和愤懑激情,这是两湖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书写的“异彩”与特色;与此平行的另外一条思想脉络是以老庄为起源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禅文化,在两湖现代文学写作中亦有不同凡俗的表现。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提供了面貌各异的地域风景、风俗和风情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地域色彩的丰富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其中,楚地巫骚文化的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意义的呈现,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已经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其间的得失成毁也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     
《中文信息》2007,(6):79-86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中原地区的王朝不断更替,前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其他地区主要在南方则有十个割据的王国:长江下游的吴、南唐、浙江一带的吴越、福建一带的闽、四川一带的前蜀、后蜀,两湖地区的楚、南平,两广地区的南汉和山西境内的北汉。这一时期由于军阀混战,连年不息,政权更选频繁。五代前后七十多年共有十三个皇帝,死于非命的就有八个。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寝建筑所剩无几,在陵寝制度上也基本没有建树。唯独地上皇陵-王建的永陵能作为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绝大部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容许个别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六日邓小平同志和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的谈话中代表党中央提出的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和收回香港主权问题的战略构想、战略方针。不言而喻,所谓容许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当前只限于台  相似文献   

15.
两湖平原和华北农村的外来混混对村庄社会秩序的影响有所不同.在华北村庄,外来混混可以轻松进村扰乱秩序,并对村民产生强烈的心理强制;而在两湖平原村庄,外来混混进村危害需要与本土混混结成联盟,否则会遇到强烈抵制,村民并不惧怕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华北村庄内缺乏狠人,而两湖平原村庄内存在狠人,他们主要是本土混混.狠人抵制外来混混是基于"势力范围"的逻辑,其动机是维护既得利益.两湖平原和华北村庄的这种区域差异,有其社会基础,可以从村庄社会性质中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16.
高潭中洞革命老区是东江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高潭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道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高潭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弘扬高潭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芳 《船山学刊》2010,(4):170-172
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两湖地区,以其优越的交通条件,较为发达的社会及经济发展状况,很早就成为西方传教士重要的传教据点。而在清朝禁教这段特殊的时期,湖广天主教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背景复杂、内容丰富;二是成为各教区物资、人员往来的重要周转站;三是开拓了乡村教会。  相似文献   

18.
早在唐宋时期,九江茶就已闻名遐迩。到了近代,九江成为与汉口、福州齐名的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在中外,特别是在中俄茶叶贸易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茶叶就开始在中俄恰克图贸易中起重要作用。1762—1785年间,恰克图每年输往俄国的茶叶近3万普特(1普特为16.38公斤),1820年增至10万普特,约占中国全部对俄国出口商品的88%。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再增至30万普特以上,占对俄出口商品的95%以上。恰克图的华商为保证茶叶的来源,并获取更大利润,常年派人驻守两湖、江西、福建茶区,收购贩运茶叶,集中到汉口,经湖北樊城和河南赊旗镇、山西太原运到张家口,再转往恰克图。毫无疑问,十九世纪中叶前,九江地区输往俄国的茶叶数量仅次于两湖地区,在对俄茶叶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杜七红 《江汉论坛》2006,1(4):107-110
清代两湖地区的茶叶生产占有重要的地位,前此学者已有许多研究成果。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述评:一是茶叶的种植、制作、产量和区域分布,二是茶叶流通的市场体系,并据此对茶业研究的发展趋向略作展望。  相似文献   

20.
雅安地区社科联10月召开了学习《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理论研讨会。来自各县(市)、地区各单位和各学会的代表4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与会同志认为,中国近代史充分说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建国41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前进过程中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出现大的曲折。我们应正确认识这些失误和暂时的挫折,不要被表面现象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