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劳动价值论新探方华劳动价值论的新命题价值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对人们的社会必需、有效劳动作出的一种社会评价。劳动价值论是把这种社会评价标准归于人类社会劳动的价值论,其实质是把价值的源泉、本质、实体等都归于人类劳动。诚然,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应与时俱进,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跳出劳动价值论再看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出劳动价值论,就是跳出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理论的逻辑和结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创立的价值理论所以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资本"价值论、"技术"价值论、"管理"价值论,或者是"生产要素"价值论,是因为马克思站在工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资本等的立场上或生产要素的立场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并不意味着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跳出劳动价值论后,再看劳动价值论,其理论应该发展成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价值论。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的涵义看价值理论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江汉论坛》2004,(1):33-35
本文着重阐明经济学理论中价值应有的涵义,价值是对效用(使用价值)的抽象,反映的是商品的一种社会效用,而非个别效用;价值量的大小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多少,两者成正比关系。进而分析价值的源泉,说明生产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三者之间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本质上也是一种要素价值论,即劳动要素主体价值论和知识要素主体价值论,但最全面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生产要素价值理论。理论界应当解放思想,承认和坚持生产要素价值论,同时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缺陷作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5.
基于马克思对劳动与价值的经典分析,得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等同于"个人劳动是转化为人类劳动的唯一源泉"这一命题,而后一命题显然是成立的,进而得出只有当劳动同时具有活劳动、参与社会分工的劳动和有效劳动的属性时才能创造出价值。并且,在对要素决定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进行反驳的同时,主张劳动价值论应与时俱进,同时坚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劳动财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使用价值或财富是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创造的,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大误解.其本来的观点是: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劳动一个要素创造的;劳动制造出来的生产资料不是财富的源泉;非劳动要素所有者能够参与分配,仅仅在于非劳动生产要素--价值资本、生产资料、社会资本是价值形成与使用价值创造的条件.劳动是财富唯一创造者的真理,是一切财富(有所有权的静态财富即财产)由全体劳动人民所占有的伦理性基础,或要求把资产者的利益限制在引致投资所必要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蒋海益 《江汉论坛》2002,3(7):39-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对生产要素职能(功能),尤其是资本职能(功能)进行价值分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决定价值;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是多种要素功能互补共同决定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绝不是“价值一元论”。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诠释为“功能价值”分析,既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将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国际价值论是指导中国对外贸易实践的基本理论。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使得创造价值劳动的内容大大扩充——生产要素增多、活劳动含量减少、服务劳动扩大。因此 ,我们要深化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认识 ,用于指导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实践  相似文献   

9.
陈乃圣  陈明 《东岳论丛》2002,23(1):11-13
“要素价值论”主张资本、土地等都是价值的源泉 ,这与事实不符 ,也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违背 ;西方庸俗经济学提出“要素价值论” ,是为了用它来否认资本主义的剥削。因而 ,不能用“要素价值论”来深化劳动价值论。深化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马克思的价值一元论 ;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正确认识 ,从而科学评价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及其创造价值问题 ;必须坚持理论的科学性与政策的功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价值论与土地价值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价值问题是土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时此理论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作者认真分析了西方经济学的10种价值论及其土地价值观,初步认为有些价值理论可以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但这些理论还不能成为科学的价值论和土地价值观,唯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论,也是科学的土地价值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作者以劳动价值为尺度,发展了土地价值二元性理论,并对我国理论界几种价值论或土地价值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论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变趋势方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但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存在根本区别。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分配理论是按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分配的,并将资本主义当作自然的、永恒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体系,因此,尽管马克思论证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动态的演变趋势与古典经济学一致,但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平均利润率下降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12.
朱沁夫 《云梦学刊》2007,28(1):77-80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在政治经济学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演进过程。古典经济学家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乐观派,一种是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悲观派;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和中国革命胜利后的政治经济学却舍弃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政治经济学不能抛弃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结合点在于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商品二重性理论,从而在于生产理论和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3.
彭腾 《云梦学刊》2004,25(3):49-5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它是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是要素价值论的否定和扬弃。马克思否定了要素价值论,但并未否定要素财富论,其商品论实际上是劳动价值论和要素财富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波尔丁的“太空船经济”理论到布朗的“生态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当代西方学者的低碳经济思想。虽然在其理论中,对低碳经济本质内涵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自然资本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解决污染问题上,“源头预防”至关重要;低碳经济模式要效仿大自然进行“系统设计”;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本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自然资本理论基础出发,深入地分析了自然资本的资本特殊规定性。自然资本不同于马克思或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资本的理解和定义,它从自然价值分为功能与服务两部分,阐述了自然资本的真正含义并探讨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正确诠释、应用该理论对我们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宇海金  刘付春 《兰州学刊》2006,(6):18-19,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异化劳动概念,并结合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以扬弃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学说。从中明显地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分析,远远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预示着“新唯物主义”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龙飞  戴昌钧 《兰州学刊》2006,(6):109-111
意识形态资本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与企业竞争中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长期以来,在主流经济学理论分析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本文在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资本这个经济范畴的基础上,运用广义的生产者-消费者效用函数模型对意识形态资本的形成机制进行数学表述,并对意识形态资本投资的均衡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和人力资本理论的认知存在重大分歧,取得二者在人力资本理论上的统一有利于劳动经济学的更好发展。不管人力是否天然就是一种资本,当其被视为人力资本时,就具有了包括要素功能、效率功能、均平功能和稳定功能在内的四大社会功能,所以人力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人为赋予的社会功能性资本而存在。赋予包括普通劳动力在内的人力以资本身份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性意义,它不仅是经济系统内部的公平效率要求,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公平和效率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基本理论;但是恩格斯逝世后,这一概念在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中逐渐式微。直到二战后,"生产方式"概念才重新引起欧美学术界的关注,其中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学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率先恢复使用了"生产方式"的概念,而且提出了"连接"理论,即一个社会并非仅仅存在着单一的生产方式,而是存在着传统、现代和未来多种生产方式的连接。这一理论恢复了马克思社会进化的思想,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过渡阶段理论研究的不足,有助于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中,是人力资本最终起作用,还是制度变迁最终起作用,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人力资本与制度的关系及其对我国人力资本和制度研究的启示。作者认为:制度和人力资本共同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是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基本立足点,制度通过对人力资本的作用而影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