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定的空间距离使视知觉得到解放;视知觉主动建构关于对象的"合目的"的完形结构,从而带来审美的效果.一定的时间距离因记忆的过滤和想象的弥补也能产生同样的审美效果.心理距离是主体克服自身的束缚而产生的.主体对对象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实践性的态度,而是纯粹形式的直观.非功利性是心理距离的主要特征.所谓"距离",实质上是主体挣脱自身的局限性而达到的一种精神自由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天气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与天气相关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常见的审美现象。古今中外描绘雾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布洛在论述"心理距离"这个概念时深入分析了海雾转换成审美对象的步骤与根源,从理论上表明雾霾同样可能成为审美对象。随着我国近两年来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与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越来越多。其中,"APEC蓝"成为与雾霾天气伴生的典型审美现象。这种新兴的审美现象充分说明了"自然全好"这个美学命题的合理性,启发我们批判实践美学核心命题"自然的人化"的理论谬误,促使我们提出生态美学的核心命题是"自然的自然化"。与雾霾相关的审美现象不但昭示了一场深刻的美学变革,同时也强烈地推动着这场变革。从生态美学角度思考雾霾天气,将激发我们反思和批判与文明相对立的"文弊",高度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往往运用一定的叙事技巧,让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同审美对象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审美距离,从而使文本焕发出独具意味的审美内涵。张铁成的《弯弯女儿河》通过一系列叙事技巧来控制读者与其作品或人物的距离,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情感或心理上的反映,客观地去理解作品,从而获得阅读快感,达到小说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以审美关系为轴心为中介的美、审美和艺术三大部分的有机统一,这是周来祥同志近年来提出的观点.王一川同志在他的《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一文中,对这一观点,特别是对"审美关系"这一概念的规定性提出了两条诘难:一是认为审美"'关系'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宜用来指称美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出把"审美"归属于"情感","实质上是把审美同生理、心理等同起来",把审美局限在心理领域,从而"遗忘了"社会实践".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不同意见,以与王一川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几乎所有的美学都包括美、审美和艺术这三个内容,其中审美活动是联接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的桥梁。本文以审美态度为视角,描述了西方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并将之与我国的"入出说"作对比。本文通过对"距离说"与"入出说"的比较分析揭示,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审美原则的实质是对世界的审美态度,着重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多种文化体系之间对话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旧实践美学"以笼统的"实践"作为审美历史发生的起点,"新实践美学"在实践与审美发生之间加入了具体环节,"后实践美学"把审美发生的起点转向了动物与人共有的"生命".以实践和生命为起点的审美历史发生理论存在着对人类史实认证不完整、缺乏理论根据、研究不够具体细致等弱点.认知美学认为,在审美历史发生问题上,生命是前提,实践是基础,而真正的起点是人的"审美智能".正是有生命的人在漫长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知觉模式,并能够区分事物实用属性与独立形式,进而引起非实用功利情感而具有完全抽象能力,即获得"审美智能",审美活动才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  相似文献   

7.
在《宜都记》中,晋人袁山松提出了中国山水审美史以及山水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山水惊知己",其中蕴含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首先,"山水惊知己"以前所未有的敏锐和深刻,揭示了山水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价值,表明山水审美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其次,"山水惊知己"指出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它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第三,"山水惊知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原理,即美必须和人事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美必定是主客观的结合,美的事物只有被具有审美眼光的人发现,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第四,"山水惊知己"在理论上昭示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美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根源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力。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远源是对食物的味觉体验,认为审美意象产生于心与物的关系,无心理感悟之外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国美学新的发展,需要对传统审美文化的进一步继承性创新。  相似文献   

9.
"虚室生白"是透析庄子美学的一个切入口,"虚室生白"所体现出的道的虚与心的虚的契合是中国美学的大题目.虚静作为审美发生的心理前提,影响了陆机、宗炳、刘勰等一大批理论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概念.在庄子的文本中,"白"和"朴"相关联,"白"所彰显的质朴、素淡的美,其本质在于自然而然,这种美的理想对中国的艺术实践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6):66-72
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人们对于美感奥秘的探讨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比如美感判断的结构分合,美感机制的新旧互动就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美感判断从结构上看有"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之分。在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美感判断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关于事物内涵属性的审美判断。从美感的心理机制上看,美感反应的兴奋程度是与审美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的。当审美主体反复接受审美对象强度、容量同样的刺激信息,美感反应就会渐趋弱化,最终产生审美疲劳,推动追求新奇的审美时尚。美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历程,就是在保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生命共振的大前提下,不断由"审美疲劳"走向"审美时尚"的循环往复过程。  相似文献   

11.
毛新耕 《云梦学刊》2002,23(4):117-118
委婉语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取代禁忌语、满足人的美感需要和功利性、提高言语交际效果;生成基础表现在人的廉耻心理、趋吉心理、焦虑与恐惧心理和群体定势心理等心理机制,以及“距离产生美”的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关于诗歌审美问题的研究中,引入并借鉴西方美学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然而不能因有"西学"而忘却了本土的诗学传统,因为西方美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内容指向、思维方式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与中国古代诗学中相关或相近的审美理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非但不能否认,而且需要在互识互补中走向融合。文章主要从"直觉说"与艺术联想、"距离说"与"诗可凿空"、"移情说"与意境创造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析。  相似文献   

13.
"显现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泽尔建构的当代美学新维度。"显现美学"将美学的重心转移到审美活动中的"显现"上,认为审美感知所关注的是审美对象同时以及暂时的出场方式、此时与此地的当下性。这种关注同时也是对人自身当下的关注。审美"当下"并不是一个可度量的最小时间,它是对时空在场的觉悟,在审美过程中,许多超出当下的事物也被"当下化"了。这意味着,审美活动所遭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可规定性。这种不可规定性是本质性的,源于各种显象之间由于交叉、重叠、互渗造成的空间上的多样性和时间上的暂时性。审美对象总是以自身的呈现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呈现某物,这就造成了审美对象本质上的不透明性,这也是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艺术作品总是通过自身当下的显现,让某物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杜夫海纳所提出的艺术作品的美是"内在于感性的意义",审美经验的机制是一种"交感思考"的模式,"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构成实践的两种基本方式"三个命题分别对于我们把握美的对象,研究审美经验的运作机制以及理解技术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融通具有积极合理的启示价值.但是,若从艺术(艺术作品)不同于审美(审美对象),审美对象与美的对象应有所区别以及技术对象并非来自抽象概念,而与技术造型直接相关等角度出发去考察,杜夫海纳的这三个命题便具有了值得讨论和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陈洪杏 《东南学术》2005,(2):156-161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要求理想观众既分享审美对象的生活,又不完全失去自我意识.这一观点可分别溯及立普斯-谷鲁斯的移情说和缪勒·弗莱因斐尔斯-狄德罗的旁观者论,但朱光潜并未区别作为实体的对象和作为表象的对象,遂远离了立普斯的"移情",与狄德罗一样否认审美主体在"移情"的瞬间即已"旁观"、在"旁观"的刹那即已"移情".此一观点还可追至作为它的理论神经的布洛"心理距离说",但朱光潜与布洛均未自觉到心理距离并不足以成为审美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美学中审美之"和"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指审美关系.审美之"和"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人与对象建立起感知关系,这在古代美学中属于"交感"的内容;第二层含义指人与对象在找到相通之处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这是审美的核心关系,在先秦儒家美学中集中体现为"比德";第三层含义是指人与对象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根源,体验到了本体("诚")的存在,这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孟子所说"反身而诚".  相似文献   

17.
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研究争议的焦点一直集中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通常人们将美或艺术作为美学的对象 ,并进而探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建立的审美关系。本文认为 ,审美现象是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发生性现象。没有客观的美的事物 ,也没有纯粹的审美主体 ,审美的发生只是人类在征服并超越需求时形成的距离能力造成的。在人类生存实践中 ,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形成造成最初的距离感 ,使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而超越了物质满足的精神性距离则使人类成为审美主体 ,获取心灵的自由。因而真正解开审美发生之谜的钥匙在于对审美距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美学史研究中,"距离"是一个老话题了,似乎烂熟到无话可讲的地步。但是,如果把距离问题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由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审美现代性"联系起来,那么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却远未穷尽。本文以布洛和齐美尔的距离说为例,提出了两种"距离",即"艺术的距离"和"社会的距离",相应地提出了两种"审美现代性",即"艺术的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的审美现代性",从而展示了"距离"与当代生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20.
“心理距离”一词,于本世纪初由英国美学家布洛首先应用于审美分析,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布洛认为,所谓“距离”,就是“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的感受之间”的间隔,是我与物在实用观点上的隔绝。有没有距离,是审美与非审美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距离使得审美对象成为‘自身目的’。是距离把艺术提高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而且授予艺术以‘基准’的性质”。“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①我国少数学者对布洛的这一观点,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它还没有引起我国美学界的广泛重视,甚至一度被简单地斥为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加以批判。我认为,布洛把距离视作美的本质,过分贬斥实用功利的观点,虽然具有某些唯心主义的成份,但他把距离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促使了审美研究的深化,不能不说是一大功劳。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