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别对人文主义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莎士比亚作品(悲剧、喜剧、十四行诗)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作了初步的探讨,由此得出人文主义的实质以及人文主义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即人性之学。文学保存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成为沟通人们思想感情的纽带。文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精神力量,以不断更新的方式教育人们。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时期与复兴古希腊文明的伟大典范密切相关。文艺复兴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因此它又叫作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把人召回到大地,把人的积极性及其对自然的兴趣提到第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概念中,友谊、爱情、人性、社会福利是人类所力图达到的最高目的。 早期人文主义思潮(14~15世纪)曾在意大  相似文献   

3.
《麦克白》所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野心家最终覆亡的单纯故事,而是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反思。麦克白从思想和行为上一步步与人文主义相背离的轨迹从侧面体现出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艰难的发展道路。麦克白最终灭亡的结局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即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道德社会的渴望、对破坏人文主义的恶势力的诅咒——颠覆美好人性的人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4.
汉代诗歌中忧世之嗟较少,忧生之叹较多。汉代诗歌的忧生之叹,既表现为对有限的生命长度之焦虑,又表现为生命困顿之忧。忧生之叹诗歌的特点,亦能反映出汉代诗歌的大体特征:生命主题作品集中而频繁,体现出发愤而作、宣泄悲愁的创作方向,直面生死,毫不讳言,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征,既指向于个体人生,又高度概括了无数人千古共有之情。  相似文献   

5.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人在自我被再度放逐后对人的追问与反思,是一种转身的忧叹。它昭示着古希腊人对人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的理解,对他性拯救的呼唤。在《俄狄浦斯王》中,已经蕴涵着西方文学精神中重要的一维——信仰拯救。《俄狄浦斯王》中的信仰拯救以理性关照下对生命的超验体验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的"人性论",以儒学伦理人性为精神依归,以西方新人文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他选择了内在视角,以具有共通情感与理性的人来取代"阶级性"的人,反对阶级人性论;在"情感"与"理性"的二维之间,强调理性的支配作用,批判五四新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泛滥"。梁实秋人性观的总体特征是古典主义,强调普遍性、社会性、稳定性,排斥差异性、个体性、变动性。  相似文献   

7.
对于技术这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具有丰富的伦理与政治意含的重要现象,人文主义学者自然要从人的利益出发加以批判与反省。本文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这种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它所试图表明的是,人文主义学者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反技术的、拒斥技术的。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具有它的理论向度,它所反抗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的根本理趣与假设,如人类中心论、理性的工具化倾向。同时,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也有它的社会合理性,它所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因此,作为技术文明的解毒剂,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重新估价技术,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的"人性论",以儒学伦理人性为精神依归,以西方新人文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他选择了内在视角,以具有共通情感与理性的人来取代"阶级性"的人,反对阶级人性论;在"情感"与"理性"的二维之间,强调理性的支配作用,批判五四新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泛滥"。梁实秋人性观强调普遍性、社会性、稳定性,排斥差异性、个体性、变动性,体现出激荡的现代文坛中一份独特的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人性观反复变化,忽而忽略人性,忽而抬高人性,这既是心理学科学化追求的结果,也是心理学渴望揭示人类心理本真使然。选择科学化就意味着放弃对心理本真的追求,选择对心理本真的追求就意味着非科学,人性观的摇摆使心理学陷入了两难抉择的境地。文章考证了东西方哲学人性观,分析了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各自的人性假设及研究立场,主张心理学既要跳出自然科学二元论、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人性假设,也要跳出人文主义及后现代哲学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人性假设。人性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只有将人性在"追求幸福"的框架下予以理解,才能超越心理学的分歧,促进心理学对人性本真的理解并造福大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晚明社会文化背景上,对汤显祖的戏曲观和晚明心学思潮的关系作了多方面的分析,认为汤显祖曲论创新意识和剧作所产生的巨大轰动效应,深刻体现了晚明文学自我意识的觉醒。以人为中心,把戏曲创作情感意象,深深扎根于对人性和人的性灵的描写,通过求真求美的艺术创作呼唤着人的觉醒,体视了人文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才是汤显祖“主情说”的基本内涵和美学价值。文章还与欧洲中世纪文艺思潮作了一些比较,提出了中西作家反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斗争的人文主义文艺思想相通相似之处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正是由于这部作品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魅力。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其社会思潮的代表性和悲剧特色使得这一老的文学题材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魅力;其次,剧本中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实现了从为父报仇到为国除害,从思索到行动两大超越,使得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义思想与人性讨论的焦点,透过哈姆雷特人们敢于去正视人性,敢于抨击和反抗恶势力;另外,《哈姆雷特》还集中反映了莎士比亚后期世界观的成熟与超越,正是莎士比亚认识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才孕育了哈姆雷特这一反抗者的艺术形象,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自身的写照,哈姆雷特自身的超越就是莎士比亚世界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肇始于对“人学”问题的思考,伴随着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人性”“新启蒙”等概念,标志着人文主义理论思潮的形成。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源自西方的诸如身体、事件论、思辨实在论以及物性论等新概念的翻译和引介,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中的人文主义逐渐为后人文主义所取代。如果从文艺理论演绎的内在逻辑来看,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变,也可视为从人与物主客二元对立的建构论(语言论),转向人与物交融互通的物性论(反语言论),并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新变提供契机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康拉德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人性的栖居,在作品中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维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在他的丛林题材小说中尤其有全面深刻的体现。随着思考的深入,康拉德对人性有不断深入的理解,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悲剧人性观和“积极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今电子网络时代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形式,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关注赛博空间的虚拟现实,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以吉布森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作家们所展示的赛博空间中,一切都是对当前世界的隐喻,对当下的思考,对当前的现实问题进行想象性的解决。他们刻画了网络、信息科技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的控制以及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启发人类重新审视当代科技现实与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反思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忧"是<诗经>时代人们的普遍心理状态.士大夫为国为民而忧,体现出走出宗教神权阴影之后人类对自身行为处事的"忧患意识".普通百姓为个体、生命、家园、爱情等忧愁,无不体现出人们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中,对脱离兽性的人性的思考,及对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的思考.所有这些都是魏晋时代个体的人对人类整体的自觉.<诗经>中展现的人的感性自觉最终汇成先秦诸子对人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6.
人性的张扬与超越李钧在中外思想史上,并非从来就把文学与人性从根本上联系起来,把文学本质上视为人学,是伴随着一场思想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如西方至十八世纪的康德才通过对人类知识的批判,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核心地位;人是世界的视点。只有在这个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爱情是文学最重要的意象与主题之一,也是文学的永恒魅力所在。爱情文学和文学中的爱情描写在本能与人性、人性与神性的交叉地带,真实细腻地呈现了人类可能具有的性与爱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心理、社会元素纠葛冲突的状态,进而思考人类自然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能具有的关联方式和跃迁潜能,因此,在塑造人性、创造人们对可能生活的想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人学与文学的成熟”、“人学与现实主义”、“人学与人性、人生”。三个部分介绍和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它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相比存在的不足;以及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递活动和催化活动。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及其开发人性,为个人发展奠基的功能是随着近代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而日益突显。在考虑教育匮乏的后果时,既要想到对国家、社会前途的影响,也应关注教育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把教育机为人的一叶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20.
纵观新时期文学,新写实小说、新都市小说中爱情主题的沉浮与流变,在探究爱情理想化、爱情市俗化、爱情商业化的转变过程中,作为爱情主体的人,在生存环境的夹缝中是怎样从对爱情的信仰,到对爱情的无奈,以至于爱情的被销蚀,探索人性嬗变的过程与实质,企盼与呼唤洗涤人类灵魂,提升人性精神的情爱在新世纪的文学中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